中国的绘画:谱系与鉴赏

第一节 宫廷院体画

字体:16+-

清王朝出于政教、娱乐的需要,十分重视宫廷绘画的创作,清朝宫廷设有专门的绘画机构以管理画家的创作,但并未正式称为“画院”,而冠以画院处、如意馆、内廷作坊一类的名称。清代宫廷绘画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丰富多彩,有为统治者点缀风雅的正统“文人画”,装饰宫廷的山水、花卉画、帝王肖像及行乐图等,在此期间还绘制了不少表现重大政治事件的大型图卷。这一时期宫廷院体画的代表画家主要有焦秉贞、冷枚、金廷标以及西方传教士出身的郎世宁、王致诚等。

焦秉贞,生卒年不详,山东济宁人。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的门徒,康熙时任钦天监五官正。钦天监中多西洋教士,焦秉贞在与其接触中熟知并吸收西洋法入画,在处理位置远近、人物大小时采用透视法,处理得当而具有真实感,受到康熙皇帝的欣赏。焦秉贞善画人物,吸收西洋画法,重明暗,楼台界画,刻画精工,花卉、山水、人物、界画楼观,不论位置远近,人物大小,不爽毫发,都能采用西法入画。焦秉贞是继曾鲸之后,开创“西学派”的著名画家,与曾鲸的“波臣派”、禹之鼎的“白描派”并称肖像画三大派。绘有《仕女图》《耕织图》等。

《仕女图》册是“御览”本,画中仅有“小臣焦秉贞恭画”一类识文,其画风工整细致,形神兼备,但设色浓艳,用线纤柔,脂粉尤浓,匠气十足。如画册之一《秋千闲戏》,六位仕女分为两组,一位立于秋千之上,两女立其左侧,右为轩槛中三女或闲聊,或观看,人物所处的环境是以工笔手法完成的,楼阁、树木亦是工笔手法,树干抽象、符号化,与写生作品恰好相反,仕女面部的五官虽是经抽象而非完全写实,但神态比较呆板,千人一面,这也是宫廷画家广为诟病的一点。

冷枚(约1669—1742),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焦秉贞弟子。善画人物、界画,尤精仕女,画法得力西画写生,兼工带写,点缀屋宇笔极精细如界画,笔墨洁净,赋色韶秀,典丽妍雅,颇得师传。所画人物工丽妍雅,笔墨洁净,色彩韶秀,亦生动有致。自康熙到乾隆末,糅合中西技法之画风在画院内颇为盛行,而且影响到民间艺术。代表作有《东阁观梅图》《桐阴刺绣图》《梧桐双兔图》《献寿图》等。

《梧桐双兔图》中绘梧桐二株,石缝中斜出一株桂花。野菊满地,柔草丛中两只白兔相戏。似为中秋佳节而作。双兔造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皮毛光洁而富于质感。兔眼用白色点出反光,眼神显得晶莹透明。山石以折带笔方正写出,坚硬峻峭。构图疏密有致,用笔细腻清秀而注意质感,设色和谐艳丽而有对比,显然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

《献寿图》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为原型,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她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旧时祝女寿者多绘麻姑像赠送,称“麻姑献寿”。冷枚于画中塑造出一个美丽素静的人间仙女,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发髻高绾,慈眉善目。耳垂玉环,身着淡绿长衫,左臂挽一圆腹精巧竹篮,内装大朵盛开牡丹及仙草野卉,篮边扎系大小葫芦一束(或注灵芝仙酒也),腰间绿带亦系葫芦四枚、灵芝一株。左手二指轻捏米粒,右掌投放成珠。衣衫飘飘,神骨仙态,瀛洲采药,满载而归;欲献寿也。画笔工细,设色文雅,造型生动传神,堪称冷枚仕女画的代表之作。画幅右上侧楷书题款:“辛亥孟春日,金门画史冷枚敬写。”下钤二篆印:“臣冷枚”、“金门画史”。

金廷标(?—1767),字士揆,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其父金鸿亦为小有名气的画家。廷标师从父艺,善画白描人物,亦擅写真(肖像),兼能花卉、山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时,金廷标进献《白描罗汉图》,“称旨”,遂得以入宫供职,成为当时的一名宫廷画家。曾画《塞宴四事图》《职贡图》等。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金廷标所作《竹溪六逸图》正是反映的该事,该作笔墨工细,人物动态幽闲自在,笔势流畅;布置简洁,墨色富有层次,别具一格。主要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处理成正面像、侧面像,使主体突出。画风取工致精巧的工笔画法。竹石均用青绿法设色,浓重华贵,一派皇家气息。另一幅金所作《溪彴扶筇图》中山水景物围绕人物活动铺设,将观者的视线集中于近景,再结合深远和高远之法,使空间纵深得到展现。画风取工致精巧的工笔画法,树石均用青绿,设色雅淡;人物笔墨精练,钉头鼠尾描法是金廷标的典型用笔。

郎世宁(1688—1766),出生于意大利米兰的圣马塞兰诺(San Marcellino),青年时期随卡洛·科纳拉(Carlo Conara)学习绘画与建筑,康熙五十四年以传教士身份来华,被康熙帝以艺术家的身份召进宫中,在宫内作画长达五十二年。善画人物、肖像、走兽、花鸟。他引进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明暗写实画法,并改用胶状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也就是今日的胶彩画作法,乾隆年间负责设计和督造圆明园的西洋楼。郎世宁曾参与许多重大题材的创作如《万树园此言图》《马术图》等,还于宫内画了许多帝后肖像图和行了图,如《乾隆与后妃半身像》《平安春信图》等。纵览郎作,他用西洋绘画的画法作中国画,形象逼真、运用明暗法,强调对象形体结构和比例的准确性,并以工整墨线和细致色晕来代替粗放笔触和块面色彩,使物体的形象在保持立体感的同时兼具有些许的笔墨韵味。但是郎世宁的中西合璧,在宫廷内遭到不熟悉这种方法的人反对,他们从传统的笔法观念来看,认为郎世宁及其弟子的作品“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郎世宁1728年完成的长卷《百骏图》(图9-1)共绘有100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曲尽骏马之态;画面的首尾各有牧者数人,控制着整个马群,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间的和谐关系。在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充分展现了欧洲明暗画法的特色,马匹的立体感十分强,用笔细腻,注重于动物皮毛质感的表现。郎世宁画马之所以别具一格,在于他一贯所采用的西洋画法结合中国画的材料。他在来华前系统地学习绘画,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写生基础;到中国后又接触到传统的中国绘画,东西方艺术的熏陶,为他开创一种新颖的画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在绘画的技艺方面,郎世宁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新颖画法。他运用中国的毛笔、纸绢和色彩,却能以欧洲的绘画方法注重于表现马匹的解剖结构、体积感和皮毛的质感,使得笔下的马匹形象造型准确、比例恰当、凹凸立体,而不像中国古代画家采用延绵遒劲的线条来勾勒物象轮廓的方法。他是以细密的短线,按照素描的画法,来描绘马匹的外形、皮毛的皱褶和皮毛下凸起的血管、筋腱;或者利用色泽的深浅,来表现马匹的凹凸肌肉,与传统中国绘画中的马匹形象迥然有别。

图9-1 郎世宁《百骏图》

《嵩现英芝图》是为祝贺雍正皇帝生日绘制。画面上古松枝干虬曲,松针茂密,几块奇石参差错落立于溪流中。一白鹰傲然立在高石上,回首眺望。石间或树根处长有灵芝。松树、灵芝均寓意吉祥、长寿之意。笔法工稳精密,设色绚丽,注重明暗变化,富有强烈立体效果。弯曲盘旋的松树枝叶掩映,树皮斑驳,居中挺立的白鹰则极为突出,羽毛的质感很强,呼之欲出。在色彩上,鹰白、松绿、芝棕红、土坡绛色和藤萝花粉紫,也是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郎世宁的鲜明、绚丽和浓重的风格。

王致诚(1702—1768),又称巴德尼、王之臣,法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王致诚出生于法国多尔(Dole),自幼习画,后在布鲁瓦西亚侯爵(Marquis de Broissia)的资助下赴罗马留学,擅长油画人物、肖像、走兽。乾隆三年(1738年)作为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并献《三王来朝耶稣图》,为乾隆帝所赏识并受召供奉内廷,成为清朝宫廷画家。他的传世作品很少,仅有《十骏图》《阿尔楚尔之战》(《乾隆平定西域战图》之一)以及一些蒙古族厄鲁特首领的油画肖像等不多的几件。《十骏图》(图9-2)画乾隆坐骑十匹骏马:万吉霜、阚虎骝、狮子玉、霹雳骧、雪点雕、自在骑、奔雪驰、赤花鹰、英骥子、蹑云驶。画中均采用西洋画法,十分注意马的解剖、结构,用工细缜密的线条来表现骏马的动态,使之造型准确,富有立体感和皮毛质感,背景配以精细的假山、树石等景致。

图9-2 王致诚《十骏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