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繪畫:譜係與鑒賞

第一節 傳統向現代的敞開

字體:16+-

中國傳統繪畫,無論是文人畫、宮廷院畫還是作家畫,都是在中國獨立自存的文化係統中形成的,它屬於舊的文化係統。而肇端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新文化運動,以中國文化史上亙古未有的大震**,經過數十年的風雲變幻,全麵而深刻地引起了不同藝術領域的連鎖反應,形成了一股超出整個社會審美承受能力的、反傳統的藝術潮流。這一潮流,首先表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學的批判,之後更波及中國繪畫領域。

對於中國繪畫傳統的態度至少有三種情況:一是延續和苟活傳統;二是以反傳統的方式來恢複傳統;三是自覺地選擇傳統。

(一)苟延傳統

延續傳統、苟活傳統,主要表現在任伯年延續作家畫體的美學傳統,吳昌碩發展文人畫的美學傳統以及高劍父苟延宮廷院體畫的美學傳統。

任伯年雖是晚清時期的畫家,但他的創作卻奠定了他作為近代畫家的地位。他在花鳥畫方麵的藝術造詣最高,但影響最大的卻是他的人物畫。任伯年的人物畫較全麵地繼承了作家畫的美學傳統,注重繪畫性,追求畫麵的完美性,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如他的《獻瑞圖》,畫的是一位飽經風霜、性格倔強而又謙和的老人。所畫老人的表情,不在於老人獻花的動作,而在於表現祝願祥瑞的誠意。他用筆用墨自由灑脫,又不失嚴謹。吳昌碩稱他“落筆如飛,神在個中”。他豐富而多方麵的繪畫創作,使中國作家畫書法用筆、遺貌取神、質樸凝重、追求全美的美學傳統得以延續。

吳昌碩是一位典型的文人畫家,他能詩、能文、能書、能畫。據他自己說,他“三十學詩,五十學畫”並且“書法比畫好”。按其學業先後應是先學文、學詩,後學書(金石篆刻),再後學畫,所謂精詩文、通書法,故能畫。他作畫從“狂怪”中“求理”,從“規矩”中求“豪放”。他以書為畫,注重畫的寫法,重寫意不求形似,所謂“苦鐵畫氣不畫形”,強調筆墨氣度……總之,他將中國文人畫以詩為魂、以寫為法、抒情寫意、水墨為上的美學傳統發展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