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繪畫:譜係與鑒賞

第三節 缺失的色彩係統

字體:16+-

古代中國繪畫被稱為“丹青”,丹青即色彩。中國繪畫是先有色彩,後有水墨的。黃賓虹曾考證說:“古先畫用彩,號為丹。虞廷作繪,以五彩章施於五色,是為丹青之始。”[1]

(一)輝煌的色彩世界

六朝以前,無論是山水畫還是人物畫,都是使用丹青。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讚》談到畫竹、鬆、木、土時說:“竹、木、土,可令黑色彩輕,而鬆、竹葉濃也。凡膠清及色彩,不可進素之上下也。”在《畫雲台山記》中,他也談到了畫天與水時運用色彩的法則,謂“山有麵,則背向有影,可令慶雲西而吐於東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競素上下以日。”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於是畫象布色,構茲雲嶺”,“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即以山水的本來顏色來畫山水之形色。南朝齊的謝赫為了評價當時傳承下來的名畫而建立的標準“六法”之第三、第四就是“應物相形”和“隨類賦彩”,其意是指繪畫將映在眼中的外界(主要指人物)用彩色表現出來。這個時期對色彩有較深入研究的還有南朝梁元帝蕭繹。蕭繹第一次從顏色對人的感覺和影響來研究中國繪畫的色彩。他在《山水鬆石格》中寫道:“炎緋寒碧,暖日涼星。巨鬆沁水,噴之蔚問。褒茂林之幽趣,割雜草之芳情。源泉至曲,霧破山明。精藍觀宇。橋約關城,門人犬吠,獸走禽驚。高墨猶綠,下墨猶赬。”畫上物象是靠顏色來表現的,畫麵上的緋紅色給人以炎熱的感覺,碧綠色給人以寒冷的感覺。顏色給人以冷暖的感覺,首先畫上必須達到冷暖的效果,這已說明當時畫家已對色彩的情感價值有所認識,已深入到色彩心理學的領域。

一般說來,中國的繪畫,隨著南北朝時期顧愷之、陸探微等大畫家的輩出以及宗炳、謝赫那樣的大畫論家的出現而奠定了它的藝術地位。宗炳的“以色貌色”主要指山水畫的設色法;謝赫的“隨類賦彩”在當時主要是指人物畫的設色法。無論宗炳的山水畫,還是顧、陸的人物畫,都必須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