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繪畫:譜係與鑒賞

第四節 極端發展的水墨係統

字體:16+-

初唐以前,中國繪畫的造型主要依賴於線和色來表現,墨隻是為用筆“畫道道”才存在,墨自身的特性在繪畫中尚未被認識。從中唐王維、張璪等開始用水墨作畫,並由張彥遠概括地提出“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水墨才正式進入到作為中國繪畫的一個獨立表現係統的階段。

(一)水墨係統的形成

水墨作為一個中國繪畫的獨立表現係統,從其畫法上來講,首先是脫離了對“筆”的依賴,即墨不僅僅為用筆而存在,而是具有色彩之效果——墨中含彩。荊浩給“墨”下的定義為:“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質自然,似非因筆。”[1]墨本身可以有暈淡、淺深、自然等特性,墨的功能有“渲”、“染”、“烘”、“托”。而墨的特性和功能,是伴隨著水來實施的,正所謂“墨為水化,而見渲染、烘托,水為墨用,而有破墨潑墨”,水與墨會,墨白兩極色在幻化中獲得了無限的灰度,無限可能的色階及色值。其次是墨由概括色轉變為抽象色。概括色,主要表現為原色的運用、對純度的強調、對補色原理的重視及大麵積的平塗等。中國繪畫之原色有紅、黃、藍、白、黑五種,“吾國祖先,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與西洋以紅黃藍為三原色者不同”。而在這五原色之中,“黑白兩色,為獨立自存之色彩”而“墨以黑而有光彩者為貴”,“墨為五色之主”[2]。這裏墨是代表中國原色黑色,亦即概括色而言,墨即黑色,五色之主色。而從唐代王維“使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董其昌:《畫旨》),墨“伴隨著一個幻化一切的精靈——水”而“具備了無限可能性的抽象色”,即黑白灰“三非色”的天地,以黑、白、幹、濕、濃、淡創造了宋元以後的畫壇上豐美多姿的墨象世界。

水墨作為中國繪畫的一個獨立表現係統,從其畫體(狹義的)上來講,由人物畫向山水畫的轉變。山水畫的形成,使水墨大有用武之地,推進了水墨係統的形成。中國繪畫唐代以前大都以畫道釋人物為主,曹不興、衛協、戴逵、陸探微、張僧繇,都是這個時期道釋人物畫大家,到了唐代特別是中唐,由以道釋人物為中心的人物佛家的描寫,漸漸趨向對大自然的酷好,從而也招致山水畫的抬頭。中國的山水畫魏晉南北朝後慢慢有了發展,像劉宋宗炳、南朝梁蕭賁當時都是以山水畫家身份出現在中國畫壇的,但將山水畫發展到繪畫的一種形態,還是中唐以後的事,被唐代張彥遠稱為“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道玄),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說明山水畫已確立了自己的形態和地位。吳道子主要是畫道釋人物,山水兼之,而山水畫作品無存。張彥遠說吳道子“山水之變”,完全無法得到端倪。但據美術史家的考證,吳道子的山水畫“於墨汁擴散而具陰影,呈立體表現”,“是水墨成立後的山水畫”[3]。至於說“成於二李”主要指李思訓父子畫著色山水,用色金碧輝映,自成一體,後被明代董其昌推為“北宗”之祖。而被董其昌推崇,以水墨山水得勢的王維開中國水墨山水之先,故為“南宗”之祖。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山水畫基本形態在唐代已確立,並已取代以道釋人物為中心的人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