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名篇導讀

二、散曲的文體特征和發展脈絡

字體:16+-

人們通常所說的“曲”,包括劇曲與散曲。劇曲指的是雜劇、南戲、傳奇等長篇戲曲的曲辭;散曲則是繼詩、詞之後興起的一種新的抒情詩體。由於它與詞在文體特征上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我們將其與詞放在一起討論。

散曲是一種同音樂結合的長短句歌詞。它最早出現於何時,難以考訂。大約源於宋、金時期民間流行的曲詞。同時,少數民族樂曲流入中原並與中原音樂融合,導致傳統的詞和詞曲不能再適應新的音樂形式,於是逐步形成了一種新的歌曲形式——散曲。散曲起源於北方,故又稱北曲,至元代最為興盛,元人稱其為“樂府”或“今樂府”。

散曲之所以稱為“散”,是與元雜劇的整套劇曲相對而言的。作家純以曲體抒情,與科白情節無關,這就是“散”的含義。從文體上看,它有以下特點。

第一,在語言方麵,雖然講究格律,卻吸收了口語自由靈活的特點,往往呈現出口語化、散文化的特征。

第二,在藝術表現方麵,它比近體詩和詞更多采用“賦”的手法來鋪陳敘述,呈現出明快顯豁、自然酣暢的審美特征。

第三,押韻比較靈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還可以加襯字。一般來說,襯字可多可少。襯字具有明顯的口語化、俚語化特征,能夠使曲意更加明朗活潑。

第四,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屬於一定的宮調。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句數、平仄和用韻等方麵都有自己的規定。因此,每首散曲前麵往往冠有類別名、宮調名、曲牌名和曲題名。

第五,散曲的類型包括小令、套數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帶過曲。小令,又叫“葉兒”,其名稱源自唐代的酒令。單片隻曲、調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但還有一種聯章體,是由數支小令聯合而成,又稱“重頭小令”。“重頭小令”是同題同調,內容相聯,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單獨成韻,小令的數量沒有限製,可多達百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