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词曲的文体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词的文体特征和发展脉络
词,最初被称为“曲子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歌词。与诗相比,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又称“长短句”。从文体形态上看,词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一段小序。
第二,词大多分为两段,分别叫作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少数。
第三,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第四,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不均的句子。
第五,词对声韵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节奏、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深挚浓烈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唐时,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等,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这种新体歌辞,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初盛唐时期,是词的萌芽阶段。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很难见到民间作品。敦煌词曲数量很大,作者多属社会下层,是典型的民间词,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早期词的过渡性特征。民间词以相思离别题材为主,所以它在文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被视为诗余小道。
词体在民间兴起后,引起了一些文人的关注和模仿。盛唐文人所写的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中唐时,文人开始热衷于倚声填词。元和以后,文人填词逐渐增多,词正式成为一体。文人诗的语言及思想感情开始渗入词中,使词逐渐脱离原来的淳朴真挚、朴素生动但又粗糙简陋的原始状态,形成一种正式的文人文学体裁。到晚唐,温庭筠的词以秾丽的色彩、华艳的词藻、细腻的手法来描绘形象和刻画心理,形成了一种秾艳香软的艺术风格。这是文人词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五代十国时期,倚声填词更是蔚然成风。西蜀与南唐二地,经济文化最为发达,成为词人雅集之地。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入《花间集》。而南唐词人则以李璟、李煜、冯延巳最为出色。
词入宋而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北宋词的主流依然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吟风弄月,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如晏殊、张先等刻意求精,使词的形制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精练,意境更加深婉,风格更加细腻,特别是使词的音律更加精致合乐。北宋还有一些词人从词风词境入手,着意于词体的变革。范仲淹的《渔家傲》和王安石的《桂枝香》,词调慷慨苍凉,境界开阔悲壮,感情抑郁深沉。之后,苏轼有意利用词在语言形式上的某些特点,自由畅达地表现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趣、生命感慨,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诗里已经出现的散文句式、语词也用在词里,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自由。另外,在苏轼之前,音乐是词的生命,音乐的特性重于文学的特性,因此协律合乐是填词的首要条件。苏轼尝试使词与音乐初步分离,摆脱音乐的附庸地位而成为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学体裁。
南渡之后,词人们以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为宋词的继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李清照承受了两宋之际国亡家破之痛,生活际遇、思想感情都发生了巨变,相应地,词的内容和情调也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婉丽凄伤。其后,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带来了宋词的再次繁荣。辛弃疾是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许多词作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的志向、揭露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南宋后期的词人如吴文英、张炎等,对过去各种表现手法进行筛选整理,在词的形式、语言技巧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元代词上承两宋余绪,虽成就难以继盛,但也出现了不少词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元词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包括出生于元统一之前词人的创作,如元好问、张之翰等。他们大多有着亡国和战乱的经历,往往在词中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第二阶段则是出生于元统一之后到元亡之前词人的创作,有虞集、王旭、萨都剌等。他们大抵出生于忽必烈改元之后,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议论行藏出处、企慕半隐半俗的生活,是他们词作的主要内容。总体来看,元词思想和艺术俱臻上乘的数量少,整个创作局面呈衰微之状。
明初,刘基、高启等人仕途蹉跎,所作的词自成家数,各具特色,尚存宋元遗风。明中叶后,词风日下。杨慎、王世贞、汤显祖等人多有创作,却都不是当行词家。明末,由于社会发生变革,才给词的创作带来一线生机。陈子龙的早期词作风流绚丽、刚健婀娜,后期所作绵邈凄恻、神韵天然,算是明词的大家。
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放光芒。清代的词人、词作、词论均多于前代,被称为“中兴”。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以及被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性德,都极有建树。
朱彝尊是清代“浙西词派”的开创者,著有词集《曝书亭词》,并编选《词综》表达自己的词学观。其词以姜夔、张炎为宗,多在字句声律方面下功夫,字琢句练,精工隽永,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陈维崧著有《迦陵词》,他与朱彝尊并称“朱陈”,作词多至1800首,数量上为古今词人之冠。他还创立了“阳羡词派”,模仿苏、辛,充满壮志豪情。
纳兰性德著有《饮水词》,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被况周颐《蕙风词话》誉为“国初第一词人”。其词多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和感伤幽婉的情怀,多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自然流丽,风格颇近李后主。
清中期,张惠言开创常州词派,所著《词选序》全面阐述了自己词学理论,主张尊词体,提高词的地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和“深美宏约”之风格,对扭转词风起了积极作用。他的《茗柯词》骋情惬意,细致生动,语言凝练干净,无绮靡浓艳之藻,主要抒发怀才不遇、漂泊无依和羁缚受制等心绪,词旨常在若隐若现之间。
扬州词人郑燮、黄景仁、洪亮吉等,不傍浙、常门户,博取各家之长,亦是填词的佼佼者。或以凄厉之笔,倾泻“盛世”的悲哀,或以幽怨之情,抒发惨伤的心怀。郑燮《板桥词》独标一格,风神豪迈,成就颇高。稍后,生于社会巨变之际的蒋春霖,感发无端,是太平天国战争中的离乱哀鸣。其词寓情于景,意境衰飒,水平较高。
近代以来,龚自珍词作成就颇高,共存词150余首,主要抒写对理想生命境界的憧憬、失落之后的感慨及乡情友思等。被称为“清季四大词人”的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面临日渐阽危的国势,都具有爱国**,词作多忧世伤时之慨。
王国维是近代词学大家,不仅有理论专著《人间词话》,而且创作了大量词作,辑为《人间词》。王国维词语言清新流丽,意蕴哀婉,深情绵邈,诗情与灵智并举,词风直承李后主与纳兰性德,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