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①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②,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③,不教胡马度阴山④。
【注释】
①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③但使:只要。龙城飞将:“龙城”指地名,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④不教:不叫,不让。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度:越过。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评析】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来被贬岭南,又贬江宁丞、龙标尉。他在当时享有盛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尤长于七绝,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首《出塞》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作者对守边战士的深切同情,并且暗含了对当朝将领的讽刺。诗的前两句景物描写,贯通古今,将历史与现实绾结到一起。“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诗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月色、关塞依旧,然而“万里长征人未还”,尽管时光流逝,朝代变迁,人们却一直处于边防战争所带来的无限灾难与痛苦中。
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年年岁岁都如此,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战事?诗人代表万千百姓呼唤“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语意含蓄,情感深沉,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
【辑评】
“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情味胜故。
——清·黄生《唐诗摘钞》
七言,初唐风调未谐,开元、天宝诸名家,无美不备,李白、王昌龄尤为擅场。昔李沧溟推“秦时明月汉时关”一首压卷,余以为未允。必求压卷,则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
——清·王士禛《万首绝句选凡例》
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
——清·唐汝询《唐诗解》
【相关资料】
魏腾达:《诗传边塞情——王昌龄〈闺怨〉〈出塞〉的比较分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毕士奎:《相同的诗歌主旨 各异的艺术特质——高适〈燕歌行〉与王昌龄〈出塞〉(其一)比较阅读》,《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②,闻道龙标过五溪③。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④。
【注释】
①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此诗是李白听到这一消息时所作。左迁:贬官降职。《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龙标:唐代县名,属巫州,在今湖南西部洪江市,唐时甚僻。
②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这句宋蜀本作“扬州花落子规啼”。
③闻道:听说。龙标:指王昌龄,因曾为江宁丞、龙标尉而世称其为“王江宁”“王龙标”。五溪:《通典》卷一八三:“五溪谓酉、辰、巫、武、陵五溪也”,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一带。
④夜郎:唐代县名,在今贵州省桐梓县东,唐时隶属珍州。《通典》卷一八七:“珍州,古蛮夷之地,大唐贞观七年置珍州或为夜郎郡。”此为李白“流夜郎”之夜郎。一说指今湖南省芷江县西南的唐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县。随君:一作随风。
【评析】
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谗被贬的消息,写了这首抒写真诚友谊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怀念。“愁心”二字是全篇的核心,是“诗眼”。诗人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无一不是为“愁”而设。
诗人选择“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两种景物开篇,渲染出感伤的氛围,“落花”不仅仅交代了时令——这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暮春时节,更重要的是烘托感情,引人感伤。而且落花漂泊无定,本就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子规鸟“不如归去”的啼鸣声,则更激发了凄楚的心绪。愁景——“花落尽”、愁声——“子规啼”给诗人心境蒙上一层愁云。这些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呢?“闻道龙标过五溪”,次句直叙其事,首句景中之情找到了依据。“过五溪”,朋友要去穷乡僻壤之地,肯定十分困苦。故此句看似平平,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情自见,引出下文的“愁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此前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是把愁心打包寄给明月,让它随君西去的构思更加奇特优美。君走,我心亦随之而走,只要明月还在,就能将诗人的这份情谊传递到友人身边。这样真诚又奇异的设想,特为李白手笔。
【辑评】
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明·胡应麟《诗薮》
首句托兴,次句赋事,末二句言情。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引谢叠山语
【相关资料】
杨景龙:《自由率真的诗仙风度——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2年第4期。
唐纯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简析》,《语文天地》2002年第24期。
滁州西涧①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②,上有黄鹂深树鸣③。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④。
【注释】
①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城西水库)。
②独怜:独爱。
③上有黄鹂深树鸣:树荫深处的黄鹂发出诱人的叫声。黄鹂,黄莺。深树,树荫深处。
④野渡无人舟自横: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浮着。野渡,野外的渡口。自横,自由自在地漂浮着。
【评析】
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历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诗歌效法陶渊明,属于闲淡高远一路,有《韦苏州集》。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的代表作。诗歌塑造了一个宁静而冷寂的意境,并在其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思,词气闲雅,风格淡远。
诗以“独怜”二字领起,“独怜”二字实为赏析本诗的关键。“独”字点明诗人置身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独自欣赏风景。“怜”是爱惜之意,一方面,诗人偏爱他脚下涧边的幽草,“幽”字不仅写出草的繁茂、厚密等形态,而且写出草未经践踏的意态,显现环境的幽僻。另一方面,诗人偏爱他头顶上林木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啼鸣。这里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意,这婉转动听的鸣声,非但丝毫无损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相反倍显其静,并使画面生机盎然。
这种闲静高远的心境在诗歌后两句又一次得到强化。“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春潮伴着雨水急急地涌来,野渡无人,而小舟自横。一个“自”字描绘出在潮水和急雨中小舟任意横浮的情景,蕴含着诗人悠闲自适的心情。这两句常常被后人化用,如宋人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宋词人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等。
【辑评】
沉密中寓意闲雅,如独坐看山,澹然忘归,诗之绝佳者。谢公曲意取譬,何必乃尔!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幽草”“黄鹂”,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寞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
——明·高棅《唐诗品汇》引谢叠山语
有以高闲、旷逸、清远、高妙为宗者,六朝则陶,唐则王、孟、储、韦、柳。
——明·胡应麟《诗薮》
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画图。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相关资料】
骆玉明:《徜徉于时间之外——谈韦应物〈滁州西涧〉》,《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4年第8期。
魏永雅:《诗、画、情的完美融合——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中学语文》2004年第3期。
耿庆民:《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语文天地》2006年第12期。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受降城:据说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由此得名“受降城”。
②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这里当指建在山上的烽火台,宋人编撰的《武经总要》云:“唐法,凡边城候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峰处。”
③芦管:笛子。
【评析】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后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参佐军幕,元和十五年(820)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官至礼部尚书。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向被认为是李益七绝中的最佳之作。这首诗抒写征人久戍边地的怨情及思乡之情。前两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以对偶句写景,点题中“夜上受降城”。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积雪一样的白沙,寒霜一样的月光,环境是格外的荒寒,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
后两句抒情,指“闻笛”引起的感情。第三句“不知何处吹芦管”,就像画外音,在宁静的背景上点缀,“沙似雪”“月如霜”的苦寒环境中飘来呜咽的羌笛声,怎能不引起征人缕缕不绝的乡思?“尽”字塑造了征人回头痴痴望乡的形象,道尽征人久戍边地的悲凉。回头“望”的动作成为生活中可以支撑他们生存下去的动力,故乡的回忆成为他们远离迷惘的精神食粮。
【辑评】
其《受降城闻笛诗》,教坊乐人取为声乐度曲。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绝句,李益为胜,《回乐峰》一章(按,即指《夜上受降城闻笛》),何必王龙标(王昌龄)、李供奉(李白)!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明·胡应麟《诗薮》
高格、高韵、高调,司空侍郎所谓“反虚入浑”者。
——清·李慈铭《越缦堂书简端记》
沙如雪,月如霜,上下交映,已觉苦寒,更闻芦管之声,益增凄恻,而征人触动离愁,安得不望乡以思归也?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
对苍茫之夜月,登绝塞之孤城,沙明讶雪,月冷凝霜,是何等悲凉之境!起笔以对句写之,弥见雄厚。后二句申足上意,言荒沙万静中,闻芦管之声随朔风而起。防秋多少征人,乡愁齐赴,则己之郁伊善感,不待言矣。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相关资料】
陈志明:《一首天下传唱的七绝——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李政,张秀平:《明月戍楼闻笛赋,为何欢喜为何愁——读高适〈塞上听吹笛〉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语文知识》2003年第3期。
姜华忠,曹金鑫:《雪月黯旅思 笛起动征魂——〈塞上听吹笛〉〈夜上受降城闻笛〉比较阅读》,《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7年第3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③,绝胜烟柳满皇都④。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张十八员外:指张籍,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唐时长安城朱雀门大街亦名天门街,简称天街。酥:奶油。方世举注引《玉篇》:“酥,酪也。”此处形容小雨滋润着早春的土地,使之变得松软湿润起来。
③最是:正是。
④绝胜:远远超过。皇都:这里指长安城(唐朝京都)。
【评析】
此诗采用白描手法,简单两笔即勾勒出一幅烟雨迷蒙、春草似有若无的早春图画,写出了早春的神韵。短短数句,胜过千言万语。
“天街小雨润如酥”,“润”字写出春雨的及时和滋润,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轻柔相映成趣,十分微妙地表达出生活在北方的人送走严寒,迎来早春时独特的欣喜之情。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历来备受称道的名句,早春时节,作者所见之景应该是不少的,但诗人特意选取草色作为早春之魂。通过遥看和近观的不同角度来描写草芽初生时的形态。远看似有一片朦胧的草色,而近看只有一星半点的草芽,并未能形成绿色的一片。然而淡淡的草色,却使人感受到勃勃的生机,融漾着精神的愉悦——春天到了,十分生动传神。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时的景色虽然单纯了一些,但这也远远胜过暮春三月“烟柳满皇都”的繁华胜景了。“最是”“绝胜”层层递进,突出早春的短暂和可贵。宋代苏轼《赠刘景文》诗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与韩愈诗异曲同工,写一年好景,曲尽其妙。
【辑评】
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清·朱彝尊《批韩诗》
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相关资料】
宗古:《自然与生命交融的礼赞——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08年第11期。
潘鑫:《清新自然 写景写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中学课程辅导(初二版)》2004年第10期。
范垂新:《一幅绝妙早春写景图——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赏析》,《课外语文(初中)》2007年第9期。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②,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③,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①乌衣巷:金陵城中的一条街道,位于秦淮河南岸,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在此设军营,军士皆着黑衣,故名乌衣巷。东晋时代王、谢等豪门世族多居于此。
②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邻近乌衣巷。故址在今南京聚宝门的镇淮桥。
③旧时:指晋代。
【评析】
《乌衣巷》是诗人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著名绝句。这是一首怀古诗,借描写乌衣巷的今日风景,感慨六朝士族的消逝,并寄寓对历史的思索。
第一句突出“野草花”。野草野花滋蔓在曾经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可见朱雀桥已是何等荒凉。第二句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斜”字用得极妙:一为夕阳西下,日薄西山的惨淡景象;一为残破景象的写照,乌衣巷衰草乱生,杂物横积,人迹罕至,斜阳笼罩着荒凉的乌衣巷。诗人运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法,在朱雀桥后填上野草花,在乌衣巷口挂上夕阳,当年的繁华与今日的破败立刻构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历史巨变、盛衰兴亡的转折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得到充分体现。诗人举重若轻,怎么展现历史的巨“大”变迁?择取王、谢两大家族的没落。怎么展现两大家族的没落?择取燕子这一“小”物。“旧时”二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二字,则强调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燕子冬去春归,同一地点,曾经是“王谢堂”,现在为“百姓家”,两者的反差,反映世事变化,富贵无常,从中不难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辑评】
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
——明·唐汝询《唐诗解》
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总见世异时殊,人更物换,而造语妙。
——清·徐元梦《历代诗发》
【相关资料】
孙晓明:《夕阳下的挽歌——读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中文自修》1995年第2期。
庄筱玲:《悲欣交集的凭吊——〈乌衣巷〉的一种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2期。
陈复源:《一首含蓄深沉的怀古诗——〈乌衣巷〉赏析》,《中学生读写(初中)》2005年第6期。
泊秦淮①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③,隔江犹唱《**》④。
【注释】
①秦淮:指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笼:笼罩。
③商女:指歌女,唐代歌妓、女伶通称“秋娘”,亦称为“秋女”。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四季相配,因为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称为商秋。商女即秋女,也就是歌女。
④江:这里指秦淮河。长江以南,无论水的大小,口语都称为江。《**》:乐曲《玉树**》,以此曲填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如《旧唐书·音乐志》引杜淹对唐太宗语:“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许浑《金陵怀古》诗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评析】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唐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其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此诗首句便不同凡响,一幅朦胧凄美的夜景图展现在眼前。诗人舟抵金陵,又值入夜时辰,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当然平添许多特殊情怀,夜岚、月色、寒水、沙滩,还应该有舟中神色怅然的诗人。两个“笼”字的运用,又包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静中寓动。
第二句看似平平,却替前句所渲染的背景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事由,使此时的秦淮河更具典型意义,在照应诗题的同时又为下文做了铺垫:正是由于“近酒家”,才有了“商女”“亡国恨”“**”,也由此才触动诗人的情怀。这七个字承上启下,可见诗人构思之深密。
最后两句含蓄地点明主旨,表面上好似在责怪那些低吟浅唱的歌女,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在唱着这些靡靡之音!实际上在这首诗中,诗人想警醒的并不是供人消遣娱乐的商女,而是她们的听众,那些在这种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以亡国之音为乐的贵族豪绅,希望他们听到《**》这首歌之后,能够想到陈后主因骄奢**逸亡国的史实而有所反省。
有人曾把《泊秦淮》誉为晚唐七绝的压卷之作,想来不仅是因为这首诗有着清丽流畅的辞句、寄兴深微的构思、悲凉哀伤的意绪、凄凉沉郁的境界,更在于诗的深层意蕴,即其中包孕着的诗人对统治者的批判、对时局的焦灼、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
【辑评】
“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首句写景荒凉,已为“亡国恨”勾魂摄魄。三、四推原亡国之故,妙就现在所闻犹是亡国之音感叹,索性用“不知”二字,将“亡国恨”三字扫空。
——清·杨逢春《唐诗绎》
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首二句写夜泊之景。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陈亡而结束,诗人用意自在责陈后主君臣轻**,致召危亡也。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相关资料】
范新阳:《杜牧〈泊秦淮〉之“商女”新议——兼论唐诗中的“商女”意象》,《名作欣赏》2006年第2期。
杨绍玲:《情景交融,寄慨遥深——杜牧〈泊秦淮〉赏论》,《名作欣赏》2009年第9期。
王向峰:《月色迷茫 感慨殊深——杜牧〈泊秦淮〉赏析》,《课外语文(初中)》2004年第5期。
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②,巴山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共剪西窗烛④,却话巴山夜雨时⑤。
【注释】
①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一说是友人。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②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友人。
③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④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芯。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⑤却:还,再,且;表示小小的转折。话:谈论。
【评析】
《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
“君问归期未有期”,字面上两处“期”重复,但却含有转折。“君问归期”显出询问者的焦急等待心情。“未有期”却回答没有归期,使得双方的期待落空,陷入有情人难长相守的苦痛之中,在希望相聚和难以相聚的失望之间完成第一次情感的翻转。
“巴山夜雨涨秋池”,点明地点、时间及诗人的处境,又渲染了诗人心头的孤寂之感。“涨”字的运用,不只在写池水涨,更是在写自己的思念之情在涨,此时的“涨”正是一种急切的表现。
诗人禁不住思念的折磨而想象了一个相聚的温馨场景:“共剪西窗烛”。一下排除了诗歌前面清冷孤寂的氛围,这是对远方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却话巴山夜雨时”,在将来相聚的时候,要谈论今晚的孤独和思念。又回到“巴山夜雨”。诗里前一个“巴山夜雨”是实写眼前景观,后一个“巴山夜雨”是想象中的情境。全诗通过几次情感的翻转形成一个整体。此时的“巴山夜雨”到彼时彼地的“共剪西窗烛”,浸润着对未来的憧憬,却也融入了对现实空虚落寞的感受;在给人以安慰的同时又让人体会到诗人今夕的苦况。用这种画面性的想象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如杜甫“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辑评】
滞迹巴山,又当夜雨,即思剪烛西窗,将此夜之愁细诉,更觉愁绪缠绵,倍为沉挚。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语
婉转缠绵,**漾生姿。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
【相关资料】
刘学文:《“巴山夜雨”李义山——读李商隐〈夜雨寄北〉》,《名作欣赏》2005年第24期。
王玉琴:《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文学教育(上)》2007年第3期。
孙绍振:《用图画来回答期盼——读李商隐〈夜雨寄北〉》,《语文建设》2007年第12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③。
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注释】
①望湖楼:在杭州钱塘门外西湖上。
②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③白雨:白色的雨点。跳珠:形容雨点落进湖中溅起的水珠。
④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⑤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评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通判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未遮山”表现了黑云是突然而起的,像打翻的墨汁般的乌云向着山头涌来,可是还没来得及遮蔽整座山。一个“未”字包含着时间的流动,既显示了黑云的动态,又引起下文景物的描写,凸显变化之快。
“白雨跳珠乱入船”描写骤然而降的暴雨。“白”字写雨的颜色,颜色的描写可以想象雨势之大。“跳珠”比喻雨点又大又急,四处猛烈迸溅,就像珍珠掉下似的乱蹦乱跳。这句写雨的色彩、形状、动态,声响俱备,确实精彩。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既写“卷地风”来得猛,也写风来得快,这突然而来的大风把云、雨都吹散了,给读者一种不可置信的猜测:刚才真的下暴雨了吗?起到“转”的作用。
“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雨息、风停之后,湖面上又是一番景致,作者用“天”来比喻“水”,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宽阔无边,澄澈明净,宁静平和。水天相连,融为一体,心胸也为之豁朗。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
【辑评】
随手拈出,皆得西湖之神。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阴阳变化,开阖于俄顷之间。气势语壮,人不能及也。
——清·纪昀评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七
【相关资料】
刘逸生:《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名作欣赏》1988年第4期。
梁文宁:《瞬息万变 变中有序——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语文月刊》1999年第5期。
陶文鹏:《状瞬息变幻动景 寓政治人生哲理——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文史知识》2011年第2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①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②,风光不与四时同③。
接天莲叶无穷碧④,映日荷花别样红⑤。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②毕竟:到底。
③四时:这里指一年四季中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④接天:与天空接在一起。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⑤别样:不一样。
【评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力主抗金,秉性刚直,晚年触怒权相韩侂胄,罢官闲居十五年之久。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最终脱去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活泼清新而自成一家,号为“诚斋体”。有《诚斋集》。
这首诗的题目显示是为送别友人而作,但整首诗没有一个送别的字眼,作者不写离情别绪,不写与林子方的友情,而是极度赞美西湖,婉转表达对友人的挽留。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句脱口而出,质朴无华,面对西湖的美景,诗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毕竟”,语意坚定,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那么六月的西湖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在写完感受后,继而叙述实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穷碧”写出了荷叶的多,望不到头,无边无际,似乎要和天连接起来了。“别样红”,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呈现与往日不同的红。诗人用一“碧”一“红”这样强烈色彩的对比,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两句寥寥十四字,就将满池的莲叶荷花描写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辑评】
宋诗人工于七言绝句而能不袭用唐人旧调者,以放翁、诚斋、后村为最。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
【相关资料】
甄居:《清新活泼 景丽情浓——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学语文》1983年第12期。
陈书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六月中”补正》,《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谭志永:《一样荷塘 别样情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小池〉比较赏析》,《语文知识》2005年第10期。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①,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哪得清如许③?为有源头活水来④。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发展的,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评析】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晚年自号晦翁、遁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徙居建阳(今属福建省)考亭。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历知南康军、漳州、潭州。宁宗即位,召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但在朝仅四十多天,便因触犯权贵而被罢免。朱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著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晦庵先生文集》传世。
作为理学家,朱熹的思维方式与一般的诗人自然有所不同,与其说在写诗,不如说在悟道。这首诗妙在趣味盎然,将读书治学的心得体会,转化为自然的意象,极富于形象感,又包含深刻的哲理。
诗的前两句写方塘之景:半亩见方的池塘澄澈见底,像一面打开的明镜。“开”字与“共”字赋予了“半亩方塘”一种主动积极的色彩,使人感到,若不是池水主动地打开它这一面明镜,那蓝天与白云怎么能共徘徊。天光云影倒映在如镜的池水中这种景象,充满诗情画意。
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也无从进步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辑评】
公尝举似所作绝句示学者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盖借物以明道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言日新之功。
——元·金履祥《濂洛风雅》引王柏语
【相关资料】
王祥:《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朱熹〈观书有感〉》,《课外语文(初中)》2005年第10期。
黎烈南,黎皓:《多重美感 多种境界——读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名作欣赏》2005年第23期。
伏涤修:《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名作欣赏》2005年第23期。
真州绝句①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②,柳陌菱塘一带疏③。
好是日斜风定后④,半江红树卖鲈鱼⑤。〖HT
【注释】
①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在扬州西南,南临长江。这首诗写于康熙元年(1662),作者时任扬州推官。
②江干:江边。干,水涯,河岸,此指长江北岸。钓人:钓鱼的人,指渔民。
③柳陌:两旁植有杨柳的道路。菱塘:生长菱芰的塘。疏:稀疏,疏朗。这里形容小路细长,柳树稀疏,房舍点缀其间。
④好是:最好的时候。是,此。日斜:太阳西落。风定:风静。
⑤红树:夕阳映照下树呈红色,故云。
【评析】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为避雍正讳,先后改名士正、士祯,新城(今山东省桓台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他论诗标举神韵,以清远为尚。著有《带经堂全集》。
《真州绝句五首》是一组写真州景物的小诗,共有五首,此为第四首。这是诗人最脍炙人口的名作。其特色在于不仅“诗中有画”,甚至要胜过画。诗人就像一个画家,随着诗笔的蔓延,展开了一幅天然的渔家生活画面。
前两句“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是用静态勾勒真州江岸恬静幽远的风景画,“疏”带有明丽爽洁的意思。江边疏疏落落的点缀着柳陌、菱塘、渔村茅舍。这些景物全取远景,好似是诗人触目所见,信手拈来,而所表现的诗情画意也是十分自然,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安宁、幽静、闲适的情调。
后两句“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更显出风景的明丽来。“好”字,含有喜爱的意思,使读者感受到卖鲈鱼的自得其乐和诗人的心向往之。“红”字为全诗添上一抹暖色调,更增平和冲淡之趣。
【辑评】
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
——明·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
神韵天然,不可凑泊。
——清·王士禛《渔洋诗话》
【相关资料】
邱淑健:《冲和淡远 清俊含蓄——王士禛〈真州绝句〉其四浅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1990年第4期。
周懋昌:《着手成春 尽得风流——王士祯〈真州绝句〉(其四)评赏》,《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
思考题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2.“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是王维《过香积寺》中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诗歌的艺术表现。
3.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如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干谒的目的?
4.元稹的《行宫》是如何体现盛衰之感的?
5.试述杜甫《登高》如何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6.试述李商隐《锦瑟》中间两联的艺术表现,并说说这首诗在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上有怎样的特点。
7.试述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两句的艺术特色。
8.试述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在思想内容上所达到的高度和艺术表现上所取得的成就。
9.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表现了怎样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