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三、七言律诗

字体:16+-

黄鹤楼①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②,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③,芳草萋萋鹦鹉洲④。

日暮乡关何处是⑤?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又名黄鹄山)。传说三国时费祎驾鹤登仙于此,因此得名。1985年在今址重建。

②昔人:传说中的仙人。一说即费祎;一说指仙人王子安,他曾乘黄鹤经过这里。

③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在武昌西,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④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⑤乡关:故乡。

【评析】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出使河东军幕,天宝年间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早年行为轻薄,好作艳体诗。后从军边塞,诗风大变,写军旅生活,边地风光,俱有可观。殷璠称其“晚年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河岳英灵集》)。

《黄鹤楼》是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唱。传说李白登黄鹤楼见到此诗,佩服之极,题言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题上头。”

诗的前四句思接千古,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四句一气顺下,全然不顾格律,却绝无半点滞窒,以白云悠悠作结,更是将这奔腾的气势以轻柔的意象收住,取得一种大开大阖的效果。在这种大开大阖中,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对宇宙人事的思考托寓其中。

后四句即景写情,抒发乡思,视野开阔,感情真切。第三联实写登楼所见,前面总写了昔人驾鹤,杳然而去,写得极为空**,这两句忽而转到眼前历历江树、萋萋芳草,登楼者的愁绪油然而生,诗歌的气势也顿时更加波澜起伏。尾联总承前三联,将前面诗人的所感所见总收为思乡之情。

这首诗在格律上也非常特别。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整饬规整。前四句中,有不少超出格律之处,如“空悠悠”,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这种三平调在古体诗中常见,但却是律诗的大忌。又如“黄鹤”反复出现,这本也是律诗不允许的地方。然而,诗歌的气势实在是奔腾直下,几乎让人无暇察觉它不入律之处。而诗歌后四句又回归到严整的律句上来。前后的对比与衔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故能成为千古奇作,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辑评】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宋·严羽《沧浪诗话》

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

——元·方回《瀛奎律髓》

篇中凡叠十字,只以四十六字成章,尤奇尤妙。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相关资料】

杨有山:《同中有异 各擅胜境——崔颢〈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比析》,《名作欣赏》2005年第11期。

赵理直:《崔颢〈黄鹤楼〉诗主旨探析》,《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3期。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②,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二水中分白鹭洲⑤。

总为浮云能蔽日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金陵:南京古称。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②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

③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④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半落:指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⑤二水:秦淮河经金陵,西入长江,从白鹭洲中分为二。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

⑥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评析】

这是首登高怀古的诗,字里行间却充满了伤今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山和台由此得名。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曾建都于金陵。而今也如同“凤去台空”般,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一时的烜赫,最终也只能烟消云散。

但诗人并没有让自己的感情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眼前的山水又把他拉回现实,“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由此可见,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从六朝帝都金陵的兴亡中诗人又想到了唐都长安,然而现实却是灰暗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云:“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朝政昏庸。意寓言外,饶有深意,寄托着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辑评】

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

——明·高棅《唐诗品汇》引刘克庄语

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

——清·乾隆帝《唐宋诗醇》

【相关资料】

王国巍:《“凤凰”自比“黄鹤”好——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超越性》,《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方子香:《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读后》,《诗刊》2009年第7期。

王德龙:《重读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发微》,《语文学刊》2010年第19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①,渚清沙白鸟飞回②。

无边落木萧萧下③,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⑤,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③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树叶声。

④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⑤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繁,增多。

【评析】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秋江景色一片萧瑟,诗人老病孤愁,更感身世飘零,写下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的名篇。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猿猴凄厉的叫声,而江边洲渚上,鸟群也迎风飞翔、不住回旋。这是绝佳的秋景。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木叶茫无边际、萧萧而下,衬以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股凄凉萧瑟的感觉油然涌上心头。

颈联点明“悲秋”,在诗人独自登台时,联想到自己长期飘零的生涯,如今年老多病,沦落他乡,困顿难前,更加感受到人生之渺小。诗人将这种感情融扩在眼前的秋景中,显得更为浑厚。

尾联自然收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登高本为是排遣抑郁,然而却更加惹恨添悲,无限凄凉。正如胡应麟所言,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沉郁顿挫,动人心弦,不愧是杜诗中的千古佳作。

【辑评】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明·胡应麟《诗薮》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杜诗镜铨》

对起对结,浑厚悲壮,大家数。此在夔州所作。江山境界,能助诗神。“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前四句凭空写景,突然而起,层叠而下,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澎湃潆回,不可端倪。而以五、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对结,“苦恨”与“新停”对,“苦”字活用。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相关资料】

周吉本:《悲情愁绪的一种抒情模式——杜甫〈登高〉的一种解读》,《名作欣赏》2006年第7期。

邱建农:《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赏析》,《语文知识》2004年第12期。

张拉庆:《身世连家国 悲凉复雄阔——杜甫〈登高〉赏析》,《语文学刊》2008年第14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州路八千③。

欲为圣明除弊事④,肯将衰朽惜残年⑤!

云横秦岭家何在⑥?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⑦。

【注释】

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②朝(zhāo)奏:早晨送呈的谏书,指韩愈《谏迎佛骨表》。九重(chóng)天:指皇帝。

③潮州:又称潮阳郡,州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路八千:言长安和潮州间相距遥远。

④圣明:对唐宪宗李纯的颂词。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⑤肯:岂肯。衰朽: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二岁。

⑥秦岭: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横亘在陕西省南部,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⑦瘴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蹇叔哭师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评析】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并且要求“惟陈言之务去”,追求语言的新颖流畅、文从字顺,从而实现了文风的革新,对散文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奇崛和散文化的倾向,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韩昌黎集》。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怒宪宗。幸得裴度等人说情,才改为贬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长安路途十分遥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百感交集,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点明获罪遭贬的缘由,早上呈上奏折后晚上即遭贬谪,而且是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潮州乃烟瘴之地,可见处罚之迅速和严厉。如同《论佛骨表》中所写:“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诗人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颔联就表明了这一点。第三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刚直不屈,老而弥坚。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人远贬,严令启程,仓促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由此可想见当时情景。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同行,此时“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既是实景,也富含象征意义。指明前路艰险,不知何日能重回长安,重回故乡。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尾联以“好收吾骨”作结,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于沉郁中见悲壮之志。

【辑评】

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元·方回撰,李庆甲点校《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

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闿生语

昌黎文章气节,震烁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

——俞陛云《诗境浅说》

【相关资料】

钟国榜:《英雄失路 慷慨悲凉——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读》,《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2003年第9期。

王祥,陈岚:《“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读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课外语文(初中)》2006年第4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②,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③,密雨斜侵薜荔墙④。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⑤。

共来百越文身地⑥,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

①柳州:今广西柳州市。漳州:今福建漳州市,刺史为韩泰。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为韩晔。封州:今广东封开县,刺史陈谏。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为刘禹锡。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他们几人均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各偏远之州司马。

②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荒野。

③惊风:狂风。飐:掀动。芙蓉:指荷花。

④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⑤九回肠: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形容愁肠百结。

⑥百越:指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纹身的风俗。

【评析】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西),故世称柳河东,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殿正字、监察御史里行,后因永贞革新失败贬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其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成就尤其突出。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有《柳河东集》。

公元805年,唐顺宗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发动“永贞革新”,由于保守派的反对,仅五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柳宗元贬永州司马,后改柳州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首联写诗人登上柳州城楼,胸中抑郁难言,眼中所见,是一片广阔的荒野,而同僚们的贬所便在这大荒之中,放眼望去,海天相接,于是感物起兴,茫茫愁思喷涌而出。第二联写的是近处所见。芙蓉与薜荔,来源于屈原的《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而诗人所见,却是它们在暴风雨中饱受摧残。这里隐括了同僚们同遭远贬的残酷现实。

第三联写远景。诗人由芙蓉和薜荔的风雨摧残想到了被贬到漳、汀、封、连四州的老友,然而望去却是重岭密林、江流曲折,难通音信。“九回肠”兼喻内心愁苦。尾联顺承颈联生发而来:我们共同被贬谪到这南方卑湿之地,水陆交通均为不便,别说互访了,就是互通音讯也变得奢侈了。本来同贬到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的了,然而连音书也难通,这就更让人愁苦了。读到此处,令人不禁为诗人满怀愁思而触动。全诗情景相融,诗人的所思所感与眼前风景密切结合,不见痕迹。

【辑评】

起笔音节高亮,登高四顾,有苍茫百感之慨。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五、六言岭树云遮,所思不见,临江迟客,肠转车轮,恋阙怀人之意,兼而有之。收句归到寄诸友本意,言同在瘴乡,已伤谪宦,况音书不达,雁渺鱼沉,愈悲孤寂矣。

——俞陛云《诗境浅说》

【相关资料】

陈之品:《两种精神两首诗——读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2期。

霍松林:《说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名作欣赏》1983年第1期。

王海东:《忧思如潮愁似海——浅评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语文月刊》2002年第Z2期。

钱塘湖春行①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②,水面初平云脚低③。

几处早莺争暖树④,谁家新燕啄春泥⑤。

乱花渐欲迷人眼⑥,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⑦。

【注释】

①钱塘湖:指杭州西湖。

②孤山寺:唐初名正见寺,传说为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之弟子法响禅师所建,寺院位于靖江北郊的孤山之巅。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贾亭:指贾公亭,唐贞元(785—804)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③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④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暖树:向阳的树。

⑤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

⑥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⑦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传为白居易所筑,故称“白堤”;白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著名七律,将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趣盎然,令人油然生爱。

首联紧扣诗题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西湖的方位和四周景象,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姿态。

中间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新来的燕子正在忙碌地衔泥筑巢,一派春日里的勃勃生机。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百花尚未完全盛开,只是零零散散地开放,用一个“乱”字来形容,非常恰切。而春草也刚刚长出,仅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是“浅”。而“渐欲”和“才能”又写出了那种随着春天而逐渐生长的动态美。在这两联中,诗人的遣词用语无不紧扣“春”字,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眼中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

尾联专写湖东的白沙堤,实际上直接点出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白堤中贯西湖,可以总览全湖之胜。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早春的西湖景色美不胜收,不但诗人兴味盎然,也带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辑评】

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相关资料】

杨海中,陆志坚:《乱花浅草马蹄香——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简析》,《江苏教育》1983年第3期。

马丕环:《移步换景 随物赋形——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阅读与写作》2009年第8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②,二十三年弃置身③。

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⑥。

【注释】

①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②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谪迁之地。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

③二十三年:作者从被贬外地到回归京城长安的时间约为二十三年。

④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因写此赋追念。

⑤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

⑥长:增长,振作。

【评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贞元九年(793),擢进士第,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谪,出任地方官。晚年还朝,为主客郎中,又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有《刘梦得文集》。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他答了这一首。白诗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顺此意而起,“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凝练地概括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曾被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颔联写贬谪中怀念老友,然而无由相见,只能空吟《思旧赋》。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现在重归旧地,却恍若隔世,如同当年的王质一般。“闻笛赋”与“烂柯人”两个典故,精练地传达了物是人非的独特感受。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诗人并没有陷入抑郁中,而以达观之心视之: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坎坷而忧伤,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沉舟”二句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尾联又回到席上酬答上来,诗人笔锋一转,从深沉的感慨中写出了昂扬的斗志,读来颇令人振奋。全诗跌宕起伏,沉郁中见豪放,确是酬赠诗中的上品。

【辑评】

“沉舟”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梦得此诗,虽秋士多悲,而悟彻菀枯,能知此旨,终身无不平之鸣矣。

——俞陛云《诗境浅说》

【相关资料】

赵娟:《追怀以抒情,高歌以励志——解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1期。

陶沙:《寓理于景 跌宕生姿——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外语文》第2010年第12期。

锦瑟①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②,一弦一柱思华年③。

庄生晓梦迷蝴蝶④,望帝春心托杜鹃⑤。

沧海月明珠有泪⑥,蓝田日暖玉生烟⑦。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释】

①锦瑟:一种乐器,《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古瑟大小不等,弦数也不同。

②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

③柱:弦的支柱。

④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⑤望帝句:《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梁萧统《文选》中所选左思《蜀都赋》注引《蜀记》云:“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⑥沧海句:《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如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⑦蓝田句:《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文选》载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困学纪闻》卷十八:“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

【评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47)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陷于牛李党争,辗转于各藩镇幕职之间,郁郁而不得志,抱憾终生。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悼念妻子王氏之作,有人认为是怀念令狐家的婢女,也有人认为是自伤身世之作,还有人认为是对自身诗歌创作的总结,说法不一而足。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诗饱含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人生体验,甚至包括诗人的政治体验乃至爱情体验在内。诗人郁结之情难以开解,便发之以意象,寄之以一种惝恍的诗境。

诗的首联从五十弦之锦瑟着笔,“无端”一词已隐含无常之悲意,定下全诗基调。诗人手抚锦瑟,目睹其一弦一柱,不由得想起了逝去的年华,怅惘不已。那逝去的年华是什么样子的呢?诗人颔联并不直接接承,而是以庄生梦蝶、杜宇化鹃两个典故隐喻。庄子梦见蝴蝶后,懵懵然不知现实为何世;而杜宇一腔诚心,郁郁不散,化为杜鹃。人生如梦,前事皆非,而诗人的一腔理想也唯有如望帝化身杜鹃一样天天哀鸣。

律诗一般按照起承转合的逻辑顺序来创作,而这首诗里,诗人的颈联却并不承转,而是接着以典故托寓目睹瑟弦而起的幽思。沧海之明珠见遗于世,于是隐含泪水,将明珠人格化,暗喻自身的不得志;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以此隐喻理想的缥缈、难以实现。这两联四个典故表面上毫不相通,可诗人却打破了这种表面的显性逻辑关系,将自己难言的人生体验暗合在这四个典故构筑的四种情境里。这是一种类似意识流的写法,却取得了一种极佳的美学效果。尾联进一步点出“此情”,呼应首联的“年华”,结之以“惘然”,更明确指明追思年华的怅惘心情,从而使余韵绵绵,不绝于心。全诗语言精美,对仗谨严,是李商隐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辑评】

《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也。

——宋·刘攽《贡父诗话》

义山《锦瑟》诗云……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解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适也;“望帝……”,怨也;“沧海……”,清也;“蓝田……”,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黄朝英《缃素杂记》

以锦瑟为真瑟者痴,以为令狐楚青衣……亦痴。商隐情诗,借诗中两字为题者尽多,不独《锦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此悼亡之作也。

——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

此悼亡之诗也。首特借素女鼓五十弦之瑟而悲、泰帝禁不可止以发端,言悲思之情,有不可得而止者。次联则悲其遽化为异物。腹联又悲其不能复起之九原也。曰思华年,曰追忆,指趣晓然,何事纷纷附会乎。钱饮光亦以为悼亡之诗,与吾意合;庄生句取义于鼓盆也。亡友程湘衡谓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次联言作诗之旨趣,中联又自明其匠巧也。余初亦颇喜其说之新。然义山诗三卷出于后人掇拾,非自定,则程说固无据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何义门以为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首联……言平时述作,遽以成集,而一言一诺俱足追忆生平也。次联云云,言集中诸诗,或自伤其出处,或托讽于君亲;盖作诗之旨趣,尽于此也。中联云云,言清词丽句,珠辉玉润,而语多激映,又有根柢,则又自明其匠巧也。末联云云,言诗之所陈,虽不堪追忆,庶几后之读者知其人而论其世,犹可得其大凡耳。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

《锦瑟》一篇,盖义山五十后自序之作也。

——清·宋翔凤《过庭录》

可望而不可即,非令狐不足当之。借喻显然。

——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

余颇疑此诗乃是伤唐室之残破,与恋爱无关。

——岑仲勉《隋唐史》

《锦瑟》之冠全集,倘非偶然,则略比自序之开宗明义,特勿同前篇之显言耳。……首两句言景光虽逝,篇什犹留,毕世心力、平生欢戚,“清和适怨”,开卷历历,所谓“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三、四句言作诗之法也。……五、六句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七、八句乃与首二句呼应作结,言前尘回首,怅触万端,顾当年行乐之时,即已觉世事无常,持沙转烛,黯然于好梦易醒、盛筵必散。

——钱锺书《谈艺录》

自伤身世之说,较为切实合理。……首联谓见此五十弦之锦瑟,闻其弦弦所发之悲音,不禁怅然而忆己之华年往事。……颔腹二联,即承“思华年”而写回忆中之华年往事,……“庄生”句系状瑟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用意处在“梦”字、“迷”字。而此种境界亦即以象征诗人身世之如梦似幻,惘然若迷。……“望帝”句系写瑟声之凄迷哀怨,如泣鹃啼血,着意处在“春心”字、“托”字。“春心”本指爱情之向往追求,常用以喻指对理想之追求。……“望帝”句殆谓己之壮心雄图及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均托之哀怨凄断之诗歌,如望帝之化鹃以自摅哀怨也。杜鹃,即作者之诗魂。……“沧海”句写瑟声之清寥悲苦……“蓝田”句似写瑟声之缥缈朦胧……或以喻己所向往追求者,皆望之若有,近之则无。……要之,颔、腹二联并非具体叙述其华年往事,而系借瑟声之迷幻、哀怨、清寥、缥缈以概括摅写其华年所历之种种人生遭际、人生境界、人生感受。……末联含义明白……谓上述失意哀伤情事岂待今日追忆方不胜怅恨,即在当时亦惘然若失矣。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

【相关资料】

徐长波:《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锦瑟〉新论》,《文教资料》2009年第24期。

郭俊群:《李商隐〈锦瑟〉解读》,《文学教育》2010年第3期。

孙绍振:《读李商隐〈锦瑟〉》,《语文建设》2010年第5期。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①。

万壑有声含晚籁②,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③,荞麦花开白雪香④。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⑤。

【注释】

①信马:听凭马随意而行。野兴:对山野的游兴。

②晚籁:指傍晚时山沟里发出的声音。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③棠梨:杜梨,俗称野梨。

④荞麦:粮食作物的一种,因果实磨面如麦,故名。

⑤原树:原野上的树木。

【评析】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初任地方官,后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生性耿直,直言极谏,三次被贬。因曾贬谪黄州,世称王黄州。他对民间疾苦有比较深切的了解,能够继承美刺时政的诗歌传统。诗文风格质朴平易,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此诗写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为商州(今陕西省商县)团练副使时。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村野秀丽的秋景,情景交融,清新流畅,是王禹偁诗歌的代表作品。

首联“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诗人让马儿慢悠悠地在长满**的山路中信步前行,“悠悠”说明美丽的景色使诗人流连忘返,诗人的游兴正浓。

中间两联的对仗非常工整,特别是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动中有静,下句静中有动,精巧工致。“数峰无语”,将山峰拟人化,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颈联里的“胭脂”与“白雪”,一红一白,色彩清新,风景如画。在这两联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分别从声、形、色、香等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傍晚时分静穆而又多彩的山村秋景。

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在这样美丽的风景中,却突然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都与家乡的景物那么相似,而自己此刻却被贬异地,远离家乡,于是原先悠闲自在的勃勃游兴,立刻转化成无法消释的思乡之情了。由此可知,这首诗虽写村行风景,其实是借风景来传达内心的情绪:村行引起兴致,兴致生出赞美,赞美转为乡思。贯穿此诗的,正是诗人思念家乡的无限惆怅。

【辑评】

王元之诗,五代以来未有其安雅。

——清·刘熙载《艺概》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削减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

——钱锺书《宋诗选注》

【相关资料】

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黎昌经:《看是平易 其实精纯——说王禹偁〈村行〉》,《语文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11期。

王林玉:《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赏析》,《语文知识》2006年第3期。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②,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③,坏壁无由见旧题④。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⑤。

【注释】

①渑(miǎn)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③老僧:指奉闲。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⑤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评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对王安石新法持反对态度,不安于朝,先后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哲宗元祐年间被召还京,任翰林学士,但不满新法尽废,再度出朝外任。绍圣初,又以为文讥刺先朝的罪名远谪惠州、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苏轼在文学方面有杰出的成就。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和子由渑池怀旧》写于嘉祐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府签判,与苏辙分别。别后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苏轼则写了这首著名的和诗。

首句以提问发端,“应似”以下三句回答首句“何似”,意思是说,人们为了谋生或仕进,东奔西走,像什么呢?不过像飞鸿踏雪泥一样,在雪泥上留下一些爪痕,很快化为乌有。诗用雪泥鸿爪做比喻,描叙来去匆匆、倏忽消逝的形象,它既表现出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流露出对人生不定的惆怅;既表现了对往事的怀念,又流露出对未来的向往;既表现了时间的运行、生命的短暂,又蕴含着深沉浓烈的离情别绪和漂泊感。“雪泥鸿爪”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后两联诗人笔锋转为写实,在前四句议论的基础上回忆实景,更为深刻。苏轼与苏辙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曾在渑池佛寺中投宿,在寺壁上题过诗。而此次再过此寺,老僧已死,诗壁已坏。于是回想起赶考路上,马死了,只好换骑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一路颠簸,人困驴嘶。这是一段不能忘怀的历程。然而这并不消极,而含有与弟弟共勉之意。回溯往事,不忘昔日的艰难困苦,鸿还得飞翔,人生还要继续。全诗则由此显得圆转自如,摆脱了人生的短促与困惑而变得心胸开阔,意志坚定。

【辑评】

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放,则东坡本色。

——清·纪昀《纪批苏诗》

【相关资料】

黄菊妹:《一首咏写人生的名作——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语文月刊》2001年第7期。

钟尚钧:《人似飞鸿踏雪泥——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与写作》2002第9期。

陶文鹏:《雪泥鸿爪喻人生——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文史知识》2011年第1期。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②,寄雁传书谢不能③。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④,治病不蕲三折肱⑤。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⑥。

【注释】

①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省四会市)县令。

②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③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④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⑤蕲(qí):祈求。肱(gōng):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⑥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故云。

【评析】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丞等。哲宗绍圣二年(1095),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官涪州别驾。宋徽宗即位,曾一度起用,后又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州市),卒于贬所。黄庭坚多才多艺,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尤长于诗,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有《豫章先生文集》。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这时的黄庭坚在德州德平镇(今山东省商河县境内)任上,而他的好友黄几复则在广州四会(今广东省四会市)为官。他非常想念朋友,因此写下这首诗,抒发对朋友的怀念、赞赏、叹惋之情。

这首诗最为精彩是颔联两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两句不用动词,全靠意象的组合,所用意象又皆为平实、常见之物,但却在场景的跳跃转换中构成奇特的诗境。上句是在说当年与友人在春风桃李下饮酒赋诗的欢乐,下句则透过江湖、夜雨写出如今作为羁旅倦客的辗转漂泊,两句形成一个鲜明对比。而在这一对比中,诗人对往事的追怀、对今时的慨叹及与友人的深情都得以呈现出来。黄庭坚作诗推崇“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这一联可以说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种追求。

而在首联和颈联中,则又体现出黄庭坚用典灵活、化古为新的特色。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化用《左传》中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巧妙表达他与黄几复任职的地点相隔很远,自然引起下句“寄雁传书谢不能”,鸿雁传书表示传递书信,鸿雁为常用典故。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不仅说明诗人与朋友相隔遥远,音信难通,而且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黄几复的深切怀念之情。颈联上句则化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家居徒四壁立”,以其清贫写其为政廉洁,盛赞友人操行品格;下句“三折肱”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的典故,有久病成医之意。这里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因为古代以治病喻治国,《国语·晋语八》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诗中喻朋友处理政事干练,具有治国济世的出色才干。

【辑评】

张文潜谓余曰: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

——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初二句为破题,第三第四句为颔联。大凡颔联皆宜意对。春风桃李但一杯,而想象无聊窭空为甚,飘蓬寒雨十年灯之下,未见青云得路之便,其羁孤未遇之叹,具见矣。其句意亦就境中宣出。“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皆境也。昧者不知,直谓境句,谬矣。

——宋·释普闻《诗论》

山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尽言杯酒别又十年灯矣。同一机轴,此最高处。

——宋·陈模《怀古录》

亦是一起,浩然一气涌出;五六一顿;结句与前一样笔法,山谷兀傲纵横一气涌现。然专学之,恐流入空滑,须慎之。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次句语妙,化臭腐为神奇也。三四为此老最合时宜语;五六则狂奴故态矣。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

【相关资料】

滕咸惠:《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4年第4期。

刘文胜:《巧用典故 情摄心魂——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语文天地》2008年第9期。

洪迎华,王承丹:《绝妙好诗寄友情——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名作欣赏》2008年第3期。

书愤①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④,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⑤,千载谁堪伯仲间⑥。

【注释】

①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时作者居于山阴。

②楼船句: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攻占瓜洲,宋将虞允文在瓜洲、釆石一带以战舰沿江据守,结果金兵发生内讧,完颜亮被杀,金兵溃退。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渡: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长江滨,与镇江隔江斜峙。

③铁马句:乾道八年(1172),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职。在陆游的积极参与下,王炎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激战。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为当时南宋和金的西部边界。

④塞上长城:据《宋书·檀道济传》载,檀北伐有功,但因遭疑忌被杀,死前曾感叹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⑤《出师》:诸葛亮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出师北伐曹魏时,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诗人此处借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⑥伯仲:原指兄弟间长幼的次序,这里有相提并论的意思。

【评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试礼部,名列前茅,但因触怒秦桧而被黜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任隆兴、夔州通判。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此后又先后任职福建、江苏等地。晚年退居家乡。陆游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诗歌创作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书愤》是陆游爱国诗的代表作,也是他七律的代表作。此诗作于陆游罢职归乡五年以后,恢复无望,壮志难酬,因此愤而有作。诗人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了诗人心系国家的忠诚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慨。

首句反问,不需回答而意即明,“那知”一词深沉真切地吐露了时过境迁之后,有志之士的辛酸失望和忧愤创痛。“艰”字道出了伟大诗人的无限义愤。其悲其恨、其愤其忧都是出于“中原北望气如山”的坚定信守,这里的“气”,指誓灭胡虏、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颔联不用动词勾连,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诗人把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画面:乘楼船,冒夜雪,瓜洲渡死守;骑战马,迎秋风,大散关激战。生动描述了当年的战地生活,抒发了诗人报效祖国的豪情。

颈联中“空”表露诗人空有报国壮志和恢复中原的雄心;“先”字,使诗人顿生“迟暮之感”,有不得重用的悲哀。所以尾联中诗人想起了诸葛亮,特别是他的《出师表》。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是诗人的意志,然而壮志未酬,鬓发已经斑白,他的愿望仍然不能实现。诗人在这里借古讽今,把当时的那些投降人物的阻挠干扰曲折而深沉地表述了出来。诗人以此作结,含义深远,余味无穷。

【辑评】

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而有“愤”也。妙在三四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否则近于枯竭。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

——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

【相关资料】

骆守中:《读陆游的〈书愤〉》,《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晦庵:《伏枥难安之志 夜雪秋风之咏——陆游〈书愤〉浅析》,《语文学刊》1995年第4期。

陆精康:《〈书愤〉赏析中的一个问题》,《语文建设》2004年第6期。

关波:《心照日月天——浅谈陆游诗〈书愤〉》,《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5期。

过零丁洋①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②,干戈寥落四周星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④,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⑤。

【注释】

①过:来到。零丁洋:海域名,在今广东珠江口外。此诗后原有注曰:“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李不能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祥兴二年(1279),元军追击在厓山的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逼迫被囚的文天祥(文天祥于前一年十月被俘)招降守厓山的张世杰(即此诗原注中所云之“张少保”),文天祥作此诗以示元军统帅张弘范,表明了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决心以身殉国的崇高气节,悲壮而慷慨。

②起一经:依靠通达一种经书而进入仕途,这里指参加科举考试。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因对策擢进士第一。

③周星:岁星。岁星在天空循环一周为12年,故一周星为12年,四周星为48年,作者作此诗时44岁,此举其大概而言。

④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⑤汗青:史册,史书。古代以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以去除竹简中的水分,称为汗青。

【评析】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奉诏勤王,出使元营被拘,后来逃脱,转战东南,力图恢复。最后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传世。

这首诗选自《指南后录》。诗的前六句追述了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后两句表达了自己捐躯报国的决心。

开篇叙述自己由于精通经书,受到国家重用,一晃就是几十年过去了,这是对自己生平的回顾。颔联叙述祖国被敌人**的惨象,好像被狂风撕烂的柳絮;作者一生动**不安,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并遭受雨打风吹,从中可以联想国家的危亡命运和人民生活的颠沛流离。颈联也非常巧妙,“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里作者把地名和心理糅合在一起,语意双关,内心惶恐不安,孤苦伶仃之感倍增,增强了感染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书册的代称。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能够永生不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要把自己的赤胆忠心留下来,让它在史册上光辉照耀。这两句不仅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而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格调收束全篇,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辑评】

大节如信公,不待诗为重。信公能诗,则尤可重耳。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相关资料】

王毅:《民族正气 光耀史册——关于文天祥和他的〈过零丁洋〉》,《中学语文》1984年第10期。

骆玉明:《书生意气亦自雄——读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