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二、五言绝句

字体:16+-

独坐敬亭山①

李白

众鸟高飞尽②,孤云独去闲③。

相看两不厌④,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②尽:没有了。

③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④相看:相互对望。厌:满足。

【评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时为天宝十二载(753)秋,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是诗人生命历程中的孤独感。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喧嚣的众鸟,留下一片又一片的宁静;翻腾变幻的云彩,留下一份又一份的悠闲。“尽”“闲”二字为我们留下恬静悠然的画面。此处以“动”衬“静”,不仅为诗人“独坐”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渲染了浓重的气氛,而且暗示出诗人在这里欣赏已久,鸟都飞尽,云亦漂游。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中没有正面描绘敬亭山的面貌,而是运用比拟的手法,赋予敬亭山以人的思想性格,不仅写出诗人已被秀丽的敬亭山陶醉,还写出敬亭山也已对诗人入迷了。一个“不厌”写尽了作者和敬亭山互相欣赏的喜悦。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诗人似乎找寻到了慰藉。然而,“只有”两字才是现实,更加突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均与本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辑评】

胸中无事,眼中无人。

——明·钟惺《唐诗归》

传“独坐”之神。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相关资料】

王念选:《〈敬亭独坐〉探微》,《殷都学刊》1992年第3期。

刘坦宾:《两怀高洁 不厌相看——李白〈独坐敬亭山〉欣赏》,《文史知识》1994年第7期。

孟庆磊:《伟大的宁静 高贵的孤独——解读李白〈独坐敬亭山〉》,《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1期。

八阵图①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②,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④。

【注释】

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②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失策而吞吴。魏黄初二年(221),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以汉室宗亲的身份重新建立汉朝。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意图夺回荆州,但于公元222年夏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最终撤退到白帝城。这一战役破坏了蜀吴之间的联盟,并使得蜀国元气大伤。

【评析】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诗歌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抒情色彩浓厚,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不但使其中的议论避免了空洞枯燥,而且显现出诗人卓越的知人论世之识,使人深思不已,回味无穷。

前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用词明白如话,句式对偶严谨,巧妙而凝练地概括出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功业:一是帮助刘备促成三分天下之势,二是摆八阵图大败曹军以保住刘氏政权。“盖”“成”二字既包含着对诸葛亮所取功名的评价,又流露出对诸葛亮其人的仰慕。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即使经过江流大水的冲击,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矗立。在作者看来,这种“石不转”的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贰,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这里在为诸葛亮惋惜的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谏。

【辑评】

尝梦子美喟叹:“世人多误会《八阵图》诗,以为先主武侯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

——宋·苏轼《东坡志林》

此处两绝句,足尽武侯一生心事。

——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张溍语

史:昭烈败秭归,诸葛亮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观此,则征吴非孔明意也。子美此诗,正谓孔明不能止征吴之举,致秭归挫辱,为生平遗恨。

——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朱鹤龄语

【相关资料】

李炎:《杜甫〈八阵图〉〈武侯庙〉赏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第3期。

童友斌:《亦歌亦叹 以诗论史——杜甫〈八阵图〉赏析》,《语文知识》1997年第5期。

送灵澈上人①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杳杳钟声晚③。

荷笠带夕阳④,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②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③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④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评析】

刘长卿(709—约785),字文房,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人,天宝末年登进士第,释褐长洲尉,仕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是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之一,在近体诗上,用功甚深,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著有《刘随州集》。

这首送别诗别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前二句描绘出送别的情境。苍苍山林中的寺院,是灵澈的归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苍苍”“杳杳”两个叠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点染出灵澈归山时幽深寂静的氛围。在这里出现的寺庙的钟声,不但没有破坏自然界的安静,反而让原有的安静变得更为幽邃。

后二句勾画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这一情景不但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还透露了诗人对友人的欣羡与追慕。诗人只写行者,未写送者,但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异曲同工,而又添了几分清冷渺远的意味。

【辑评】

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

——元·方回《瀛奎律髓》

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相关资料】

刘向群:《曲径通幽处 画外求深曲——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析说》,《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2003年第12期。

骆玉明:《小诗的意境——谈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5年第10期。

钟林斌:《意在言外,情融画中——读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课外语文(初中)》2009年第3期。

问刘十九①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②,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③,能饮一杯无④?

【注释】

①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

②绿蚁:酒面上绿色的泡沫,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古人常以此代称酒。醅:尚未滤过的酒。

③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④无:么,吗。

【评析】

这首诗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辞。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炉火又正烧得通红。一“绿”一“红”色彩明艳,格调温暖。备下这酒与炉火,实与天气有关。“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外面天色已晚,一场大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你要不要过来喝一杯?我们可以围炉对酒,消度这欲雪的黄昏。此诗只是一个引子,真正热闹的场面还要在读者的想象中展开。如叙家常的语气,充满了友谊的醇香。这首诗不仅富于生活气息,而且写出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仿佛散发着比酒更醇厚的芬芳。

【辑评】

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相关资料】

张丑平:《暖暖的诗情——读白居易〈问刘十九〉》,《名作欣赏》2005年第11期。

徐昌才:《温暖从哪里来——白居易〈问刘十九〉赏读》,《阅读与写作》2007年第1期。

蔡圣波:《浅谈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诗味》,《诗词月刊》2008年第2期。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①,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②。

【注释】

①寥落:寂寞冷落。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②玄宗:唐玄宗。

【评析】

元稹(779—831),字微之,祖籍洛阳,六世祖迁居长安,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官至尚书左丞。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和代表作家之一。著述颇丰,有《元氏长庆集》。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第一句的“寥落”和“古”字暗示“古行宫”如今已是冷落、衰残,不复当年的繁华。第二句写时节当春,宫中开着红花,但却没有烂漫春意,宫花虽红,却与野花一样无人问津,反显得比野花更寂寞,更令人哀怜、令人绝望。后二句写白头宫女的动态。“闲”字写出了她们的寂寞和无聊。当年花容月貌,如花朵般娇艳,被众人瞩目,后来辗转落入宫中,年复一年过着禁锢的生活。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早已不是当年入宫时的景象了,但是闲坐聊天时依然围绕当年的天子玄宗。其间逝去的多少岁月,皆隐约其中。

诗人采用了以乐景写哀的表现手法,即从对立面的角度来反衬,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对比,以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因此,此诗不着惊人之句,却饱含动魄之情。

【辑评】

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宋·洪迈《容斋随笔》

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

以乐景写哀。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相关资料】

朱鉴珉:《以少总多 从无见有——读元稹〈行宫〉》,《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5期。

蒋济永:《“在”的意义与追问——元稹〈行宫〉新析》,《阅读与写作》1999年第11期。

曾晓渊:《一厢情愿的诗人——读元稹的〈行宫〉》,《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1期。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①。

啼时惊妾梦②,不得到辽西③。

【注释】

①莫:不。教:让,使。

②妾:女子的自称。

③辽西:古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

【评析】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身世不可考,诗传于世仅《春怨》一首。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闺怨诗。全诗寥寥二十字,由闺中少妇“打莺求梦”这一富于特征性的动作情境构成,将这一思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语言生动活泼,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二是结构独特。它虽然通篇只说思念一事,但却不一语道破,而是极尽曲折之妙,好似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首句“打起黄莺儿”就如平地奇峰,让人疑惑。为何要这么做呢?其实是为了“莫教枝上啼”。那又为何不肯让黄莺啼叫呢?是因为“啼时惊妾梦”,这样我就“不得到辽西”去与守边丈夫相聚了。整首诗具有异常连贯的统一性,删去任何一句,结构就不完整了。

这首诗虽小,但也颇引人深思。思妇如此心心念念,只为在梦中能与丈夫团聚,可见在现实中见面有多么困难。因此,诗歌虽抒写儿女之情,却也涵括了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带给百姓的离愁别恨。

【辑评】

人问韩子苍诗法,子苍举唐人诗“打起黄莺儿”云云。予尝用子苍之言,偏观古人作诗,规模全在此矣。学诗者不可不知。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五言绝,以调古为上乘,以情真为得体。“打起黄莺儿”云云,调之古者。

——明·胡应麟《诗薮》引顾华玉语

不怨在辽西者之不得归,而但怨黄莺之惊梦,乃深于怨者。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

——清·王世贞《艺苑卮言》

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相关资料】

陈文忠:《〈春怨〉阐释史新说》,《名作欣赏》1994年第1期。

何秀莲:《奇绝的结构,深沉的情思——金昌绪〈春怨〉赏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范琼飞:《千古佳作 怨诗精品——金昌绪〈春怨〉赏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7期。

陶者①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②,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③,鳞鳞居大厦④。

【注释】

①陶者:烧制陶器的匠人。

②陶:挖。

③十指不沾泥:十个指头没有沾泥土,意思是从来没干过活。

④鳞鳞:喻指屋上之瓦,像鱼鳞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形象地表达出瓦房的高大气派。

【评析】

梅尧臣的诗风平淡通俗,自然清新,颇多反映民生疾苦,在当时影响很大,这首《陶者》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尽”字内涵丰富,既指时间之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无止的艰苦劳碌着;又指数量之多,门前的土都用尽了!然而,如此辛苦的劳动换来了什么?陶者“屋上无片瓦”,“片”字,极言砖瓦之少,一“尽”一“无”,劳动人民劳而不获的惨痛情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比之下,“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不沾”极言参加劳动之少,没有参加一点劳动的人,却高居大厦,享受荣华富贵。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社会现实就清晰明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首诗可以说是真实生活场面的速写,没有什么隐晦曲折,明白得清澈见底,语尽意尽。然而诗人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画面交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它的不合理便尖锐醒目,更能发人深思,令人心潮难平。

【辑评】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天下事大都如此。

——清·陆次山《宋诗善鸣集》

——钱锺书《宋诗选注》

【相关资料】

薛承富:《浅谈〈陶者〉的对比》,《四川教育》1985年第11期。

谢若松:《〈江上渔者〉〈陶者〉〈蚕妇〉话异同》,《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91年第11期。

李栋,张清:《梅尧臣〈陶者〉赏读》,《文学教育》2009年第9期。

江上渔者①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②。

君看一叶舟③,出没风波里④。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③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④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评析】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历任秘阁校理、右司谏、知开封府等职。庆历年间任枢密副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知邓州、杭州等地,后病逝于徐州。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有着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敏锐眼光。他的诗歌创作,首先是他政治家品格和胸襟的从容展现。对现实民生的关切,是范仲淹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江上渔者》中,诗人感情含而不露,首先沉静地对江岸风情作客观描绘:“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都只是为味道鲜美的鲈鱼而来。然而食鱼人可曾知道这美味的鲈鱼从何而来呢?后两句一转:“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诗人间接将前面问题的答案融入了后两句诗行里。“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意旨所在。诗歌立意与唐代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似。诗人在从容不迫地叙述中,揭示了渔人的惨淡生活,引人思索。

【辑评】

慨然有康济之志,作文章尤以传道为任。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范希文为诗,不徒然而作也。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

发为诗词,温润和雅,蔼然仁人之言,粹然治世之音,即公不自知,而当时作者已信公为一代斯文之主盟矣。

——明·周孔教《万历本范文正公集序》

【相关资料】

李开林:《忧民情深 真切感人——读〈悯农〉和〈江上渔者〉》,《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2年第6期。

诸葛忆兵:《蔼然仁人之言——读范仲淹〈江上渔者〉》,《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①,死亦为鬼雄②。

至今思项羽③,不肯过江东④。

【注释】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②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③项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得大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省和县),自刎而死。

④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评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省章丘市)人。李清照能诗能词能文,词的成就最高。其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期词因为丈夫去世及亡国伤痛,变为凄凉悲痛,多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的亡国之思。有《漱玉词》传世。

这是一首咏史诗,也是一首言志诗,充满了浩然正气和傲然风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起调高亢: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不肯”是诗人赋予项羽的壮志,爱国**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这首五绝,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她个人的苦难经历密切相关的。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侵,汴京失陷,徽宗、钦宗被掳。宋高宗赵构率领臣僚仓皇南逃,几经辗转,定都临安,构筑了南宋小朝廷,把淮河以北大片国土拱手让金。在战乱的年代里,朝廷却抛弃百姓逃之夭夭,所以诗人通过歌颂一位即使失败了也不屈膝投降的英雄——项羽,来表现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这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辑评】

易安诗传者绝少,夏日七绝一首,嵚崎历落,出人意想之外,殊不屑为女儿语也。

——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

【相关资料】

高永宁,黄亚琴:《异曲同工咏史诗——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夏日绝句〉赏析》,《语文天地》200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