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言律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④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⑤。
无为在歧路⑥,儿女共沾巾⑦。
【注释】
①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当时县尉的通称。之:去往。蜀州:泛指蜀地,今四川省。
②城阙:城墙和宫阙,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辅:这里指拱卫。三秦: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③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州。
④海内:四海之内。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⑤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⑥无为:不要。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⑦沾巾:泪水沾湿手巾。
【评析】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麟德初及第,曾任沛王府修撰,后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亡。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劝勉对方不要在离别时感到悲哀。诗的开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而举目千里,依依送别的无限情意自在其中。诗人于长安送别友人,五津本是看不见的,但诗人出以想象的视角,显得格外壮阔,远超出一般送别诗满篇柳枝、酒杯之词。接下来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求官漂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含有无限凄恻的意绪,与开头的壮阔相比,形成一个波谷。
第三联奇峰突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无法让真正的知己分开,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感,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名句。
全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依依惜别,而是慷慨豪壮,激励人心,颇能体现初盛唐时期人们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
【辑评】
(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明·顾璘《批点唐音》
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明·胡应麟《诗薮》
【相关资料】
赵炳耀:《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语文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2期。
张家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中学语文》1982年第9期。
孙全生:《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语文教学通讯》1982年第11期。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青山外②,行舟绿水前③。
潮平两岸阔④,风正一帆悬⑤。
海日生残夜⑥,江春入旧年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⑧。
【注释】
①次:住宿,此指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②客路:旅途。青山:指北固山。
③绿水:这里指长江。前:向前航行。
④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⑤风正:风顺而和。悬:挂。
⑥海日:海上的旭日。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⑦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旧年:未尽的一年。
⑧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边:唐代口语,义同“处”,泛指某处。
【评析】
王湾(693—751),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存诗十首。最出名的就是这首《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因时近春节、归雁南飞而勾起的深切思乡之情。
颔联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备受称赞的名句。“风正”说明了风向之顺、风力之和,故而能有“一帆悬”的饱满。透过“风正一帆悬”的细节小景,实际上更能映衬出“潮平两岸阔”的壮美,将自然开阔的平野、波平浪静的江流等大景也都表现出来了。故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赞其能“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简单两句诗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恢宏阔大的景象。
颈联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同样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没有逝去,江上早已呈露春意。时间是那样匆匆不可待,不经意间一日又到,一年又始,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因景物诱发的乡思,而且还蕴含了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新事物往往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海上红日生于残夜之中,将驱尽黑暗;江边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尾联顺着思乡之情延展开去。诗人想起遥远的故乡,恰好大雁南飞,于是想要托雁捎信: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尾联密切呼应着首联的“客路青山外”,使得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不过,这种愁绪只是淡淡一缕,在潮平风正的壮阔景色、海日江春的人生哲理中,更多显现着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境。
【辑评】
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
——明·胡应麟《诗薮》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
“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相关资料】
廖中秋:《〈次北固山下〉再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2期。
刘春华:《不愁为何强说愁——质疑〈次北固山下〉的点评》,《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32期。
王海岳:《情景交会,妙含无痕——〈次北固山下〉赏析》,《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年第2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③,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④,端居耻圣明⑤。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⑥。
【注释】
①诗题一作《临洞庭湖》。张丞相:一说为张九龄,一说为张说。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虚、太清:均指天空。
③云梦泽: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大部分淤为平地,唯存洞庭湖,人们习惯称云梦泽。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盖城据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
④济:渡河。楫:划船的橹。
⑤端居:平常居处,闲居。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这两句诗以比喻的方式说,想做官却苦无门路,无人引荐。但不做官又有辱圣明的时代。
⑥徒:白白地。羡鱼情:想得到鱼的愿望。《淮南子·说林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句仍是表示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
【评析】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世称“孟襄阳”。青少年时期在襄阳附近的鹿门山读书。40岁以后到京城长安考试,求取功名,没有考中,曾游历东南各地。在诗歌方面,他与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今存《孟浩然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所谓干谒,指的是古人为求显声扬名而拜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相当于现代的自荐信。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的张丞相,目的是想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器重。
首联点明时令,描写洞庭湖秋水上涨、汪洋浩**的壮阔景色。“混”字则写出高空为水光所包含、水天相接茫茫不分的景象,表现了洞庭湖的汪洋浩瀚。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蒸”“撼”二字极有声势,不仅写出湖面的广阔,而且写出了狂波巨澜拍打着岳阳古城的声势。以上四句,都是紧扣题目中的“望洞庭”三字展开笔墨,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
后四句转入抒情,与题目“赠张丞相”照应,表露作者想要入仕、渴望引荐之意。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诗人以比兴的手法,以眼前之景来设喻,面对浩浩的湖水,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赋闲在圣明时代,实在可耻。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巧妙运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暗喻自己有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委婉地向张丞相表达了自己渴求援引的心情。全诗气象壮阔,委婉含蓄,分寸得当,很能体现诗人不卑不亢的人格,因而被后人所称颂。
【辑评】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明·胡应麟《诗薮》
五言律起句最难,六朝人称谢朓工于发端,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雄压千古矣。唐人多以对偶起,虽森严,而乏高古……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何必效晚唐哉?
——明·杨慎《升庵诗话》
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字法要炼……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
——清·王士禛《燃灯记闻》
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然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宋·蔡绦《西清诗话》
前四句甚雄壮,后稍不称。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相关资料】
朱庆和:《独标风韵,曲笔擒旨——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6年第4期。
景仁:《熔宏伟、含蓄于一炉的艺术佳品——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赏析》,《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12期。
徐昌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5年第11期。
过香积寺①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②。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③。
泉声咽危石④,日色冷青松⑤。
薄暮空潭曲⑥,安禅制毒龙⑦。
【注释】
①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清一统志》:“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该寺建于公元681年(唐高宗永隆二年),故址已废。
②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③钟:寺庙的钟鸣声。
④咽:呜咽。危:突出的石头。
⑤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⑥薄暮:黄昏。曲:水边。
⑦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评析】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又称其为“诗佛”。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精通音乐、书法和绘画。诗画相通成为王维作品的重要特色。苏轼曾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
这首诗首联凭空出语“不知香积寺”,虽然不知道在哪里,但是诗人仍旧在寻觅。颔联这里的“何处”与“无人”对偶,又照应开篇的“不知”,写出作者初访香积寺的情景,并且从视觉写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它采用了倒装句法和拟人手法。因危石的阻隔,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发出呜咽的声音。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松林上,青松使日光仿佛也变冷了。在青松林中听到呜咽的泉声,更加衬托出山寺环境的幽静。
尾联两句才写到古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诗人跋涉许久,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诗人是用“寂然”的心境在观照“潭曲”,讲究通过修行来消除杂念,得到解脱和自由。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胜事空自如”“空山新雨后”之类,这种“空”的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的诗中有禅的诗歌境界。
总之,此诗构思奇妙、炼字精巧。诗人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山寺之幽深。虽不直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辑评】
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相关资料】
鲍寅初:《王维〈过香积寺〉的艺术特色》,《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桑宝靖:《钟响古寺远 禅定心澹然——王维〈过香积寺〉赏析》,《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第3期。
王莉:《深幽超尘 诗中有道——王维〈过香积寺〉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3期。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②。
此地一为别③,孤蓬万里征④。
浮云游子意⑤,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⑥,萧萧班马鸣⑦。
【注释】
①横:横亘,横跨。郭:外城。古时城有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②白水:明净的水。
③一:助词;一旦,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④孤蓬:又名飞蓬,随风飘动的蓬草。比喻独身漂泊不定的旅人。诗人用“孤蓬”喻指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鲍照《芜城赋》:“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征:征途,远行。
⑤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意:心意,心情。
⑥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⑦萧萧:象声词,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班,别也”。
【评析】
《送友人》是唐人送别诗的名篇。
诗的开篇不凡。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送别之地。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属对工整。诗人在这两句诗中写山写水,一是点出送别的地点,二是渲染送别的环境气氛,三是运用“横”“绕”两字,隐含着他们的情谊绵长、难以阻隔的意味。
颔联以流水对承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与万里,形成极近与极远的对比;孤蓬与万里征行,形成极小与极大的对比。诗人描述了行者在未来的征途上形单影只,而且表达了离别在即的深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友人的无限关怀。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不过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移情于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把满怀情意融入眼前景物之中。天空中的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的夕阳徐徐而下,隐喻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使人更觉难舍难分。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视觉形象收束,而此诗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则出以听觉形象,诗人在此借助马鸣强化主客依依不舍的情状。马,本来是恋群之物,离群之时,往往回首萧萧长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浓郁的惜别之情,于此绵延无尽。
【辑评】
即分离之地而叙景以发端,念行迈之遥而计程以兴慨。游子之意,飘若浮云,故人之情,独悲落日。行者无定,居者难忘也。而挥手就道,不复能留,唯闻班马之声而已。黯然消魂之思,见于言外。
——明·唐汝询《唐诗解》
此诗题目疑为后人妄加。细玩诗意,似非送人之作,而是留别之篇。诗中“孤蓬”自喻,句谓己将有万里之行;“浮云”亦自喻,句谓己此行无定所。“落日”则喻为己送行之“故人”。“故人”一词,虽然自称、称人皆可,但一般多称人。据日人花房英树编《李白歌诗索引》,《李集》中用“故人情”共三处,皆谓友人对己之情谊。
——安旗《李诗札记》
【相关资料】
黄建宏:《移情于景 情味不尽——读李白五律〈送友人〉》,《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1期。
张汉清,方弢:《托物寓意 即景抒情——〈送友人〉浅析》,《宁夏教育》1983年第11期。
米春秀:《领异标新情更深——读李白〈送友人〉》,《安徽教育》1986年第8期。
曾明:《李白〈送友人〉之“友人”事迹考》,《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②,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涕泗流⑦。
【注释】
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
②昔闻:过去仅是听说过。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天地。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
⑤老病:杜甫时年57岁,身患多种疾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⑥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⑦凭轩:倚着楼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评析】
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
首联看似平常,其实不然。诗人早就听说过洞庭湖名胜,期待能够登上岳阳楼,饱览这里的风光山水。不过,晚年终于登上岳阳楼时,却已不复早年的游览兴致了。这里并不是一种轻松欢快的心情,而是颇有一番感慨的思绪,诗人的心情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吴楚被洞庭分成两片,而天地也就在这片水面上日日夜夜地沉浮。一个“浮”,映衬出洞庭湖包含日月的壮阔。而在这壮观的景色中,还折射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激**,同时也暗示着唐王朝政局的动**不安。
颈联笔势一转,诗境由阔到窄。由大的吴楚乾坤到小的孤舟凭轩,叙述了诗人自己的现实景况:亲戚朋友没有一点音讯,自己垂老患病在孤舟之上。杜甫常常运用这种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的写法。清代黄生《杜工部诗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然而这种“阔狭顿异”的写法正是诗人的特色,这种“景大身小”的形式是作者有意经营的,他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国家的命运(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联系在一起,透过个人的漂泊天涯,寄托着对国家民生的关怀。因此,尾联又再将个人遭际抛开。诗人关心的是“戎马关山北”的时局,并为此“凭轩涕泗流”,真正体现出了诗人博大的襟怀。
【辑评】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是登岳阳楼诗。尝试设身作杜陵,凭轩远望观,则心目中二语居然出现,此亦情中景也。孟浩然以“舟楫”“垂钓”钩锁合题,却自全无干涉。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人搁笔也。
——清·黄生《杜工部诗说》
杜五言感时伤事,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八句之中,着此一联,安得不独步乎?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辰翁《唐诗品汇》
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语
【相关资料】
徐炼:《〈登岳阳楼〉在杜诗中的典范意义》,《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徐炼:《读杜甫〈登岳阳楼〉》,《名作欣赏》2004年第12期。
孙绍振:《〈登岳阳楼〉赏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第4期。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①,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②,未解忆长安③。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④。
何时倚虚幌⑤,双照泪痕干⑥?
【注释】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②怜:爱。
③未解:尚不懂得。
④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⑤虚幌:透明的窗帷。
⑥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评析】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携家眷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月夜》即是困居长安时所写,是望月怀人的典范之作。
“独看”就是独自一人,不是两人共看,暗示分隔两地。至于诗人心情如何,没有直接说明,而是从妻子的角度写起,起笔甚妙。“闺中只独看”,是想象妻子在独看。所谓“独”,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为思念远方丈夫,感到自身孤独;二是因为孩子年纪幼小,尚不懂得母亲对父亲的思念。诗人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儿女的深切挂念,情真意切却明白如话。“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妻子独自望月,一直到了深夜,露水润湿了她的发髻,月光映照在她雪白的手臂上。然而妻子丝毫没有感觉到,依然在思念着丈夫,仿佛希望月亮能够告诉自己何时才能跟丈夫团聚。
尾联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相似之处,又各有千秋。诗题为《月夜》,诗句皆围绕月来写,结尾的“双照”与开头的“独看”形成呼应。“独看”是现实,“双照”则是期待。二者的对照中,贯注着诗人对妻儿的深深思念。
【辑评】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鬟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极。
——明·王嗣奭《杜臆》
言儿女不解忆,正言闺人相忆耳。
——元·方回选评,李庆甲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
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相关资料】
赖筱倩:《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分析〈月夜〉中的放纵情思》,《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庄海志:《读杜甫的〈月夜〉》,《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3期。
孙绍振:《读杜甫〈月夜〉》,《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
鲁山山行①
梅尧臣
适与野趣惬②,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③?云外一声鸡④。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②野趣:喜爱山野景色的情趣。惬:相合,满足。
③人家:山中的住家。何许:何处。
④云外:指极遥远的地方。
【评析】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省)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又称“梅直讲”“梅都官”。梅尧臣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有《宛陵先生集》。
这首五律颇有王维、孟浩然的田园风味,清新幽雅,朴素洗练,平淡自然。
首联起得突兀。这自然成趣的山中秀色,正和诗人情怀不谋而合。颔联中诗人借自己行进中视点不断变换来写山的变化。一个“改”字十分巧妙,可以同王维的“阴晴众壑殊”(《终南山》)、苏轼的“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参看。颈联富有“野趣”,诗人要表现的是山林的空、静,那么怎样表现才好呢?霜压叶落,只能略觉其空静,而能见到“熊升树”“鹿饮溪”,则其空静不待言矣。
尾联令人想起“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和“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都是在山中行走,杜牧已看到“人家”,王维已遇上了“樵夫”,可以说都已经见到了人。而梅尧臣却只听到“一声鸡”,以此暗示人家的存在。而这鸡声是从“云外”传来,可见“人家”之远。由“人家”之远、“鸡声”之鲜明,又进一步显现出山中之空静。
【辑评】
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稍息,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世之学梅诗者,率以为淡,集中如……“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河汉微分练,星辰淡布萤”,“每令夫结友,不为子求郎”,“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山风来虎啸,江雨过龙腥”之类,殊不草草。盖逐字逐句铢铢而较者,决不足为大家数,而前辈号大家数者,亦未尝不留意于句律也。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圣俞此诗尾句自然。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幽而有味。
——元·方回《瀛奎律髓》
【相关资料】
徐冬香:《静谧恬然无萧瑟 意新语工有野情——浅析梅尧臣〈鲁山山行〉诗》,《语文月刊》2003年第9期。
陶文鹏:《云外一声鸡——梅尧臣〈鲁山山行〉》,《文史知识》2012年第1期。
别云间①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②,今日又南冠③。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④,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⑤,灵旗空际看⑥。
【注释】
①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区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②羁(jī)旅客:停留在路途上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而漂泊在外的人。“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共三年。
③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拴,捆)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④泉路:死期。泉,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⑤毅魄:坚毅的魂魄,即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⑥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评析】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西部)人。他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明亡后,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在南方起兵抗清,后被捕,英勇就义,年仅17岁,是历史上少见的少年英雄。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回顾斗争的历史。这要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来理解,诗人从15岁参加抗清斗争,到17岁被捕,正好是三年。此两句包含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痛。颔联“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面对无法收复的失地,痛声疾呼,唯有流不尽的河山泪,比天地还要多。
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一个“难”字方显男人本色,为国流血牺牲不算什么,可难的是要永远离开生我育我的故乡。其时母亲、妻子、妹妹都在世,因此他对故乡仍然充满眷念。但即便是“难”,也不能改变他为国献身的毅然决然。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着重表达国仇未报的悲愤与誓死不屈的决心。全诗慷慨悲壮,激**着昂扬的斗争精神。
【辑评】
天荒地老出奇人,报国能捐幼稚身。黄口文章惊老宿,绿衣韬略走谋臣。
——庄师洛《辑夏节愍(即完淳)集成题后》
【相关资料】
代安云:《哀而不伤 悲中见壮——夏完淳〈别云间〉赏析》,《语文天地》2007年第14期。
都春月:《义士诀别词 悲情动天地——读夏完淳〈别云间〉》,《课外语文》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