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三、格律诗鉴赏的方法

字体:16+-

格律诗鉴赏是诗歌鉴赏的一部分,其鉴赏的基本原则与古体诗鉴赏是相通的。不过,格律诗有自己的文体特征,因此格律诗鉴赏也有一些特殊性。格律诗是古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体之一,古人留下了格律诗品评的大量理论及范例,我们在鉴赏格律诗时要合理借鉴古人的经验。

首先,应了解诗歌的声律、对偶、押韵等基本知识,这是创作格律诗的基础,也是鉴赏者应当具备的文学修养。在此基础上,应掌握格律诗中不同的诗体,了解各种诗体的写作模式与风格特征。我们对一首诗的基本体制要有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例如绝句,其诗体特点是篇幅短小,小中见大,以凝练含蓄为上品。五律规模简重,意象浑融,七律则纡徐委折,畅达悠扬,各有其特点。

其次,要懂得分析格律诗的篇法结构。格律诗尤其是律诗,仅八句,要在八句之中完成起承转合并不容易,因此一首诗的篇法往往贯注着诗人的精细构思。例如,五言律体比较常见的体例是“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胡应麟《诗薮》),但不同时期诗人的追求有所不同,如“唐初多于首二句言景对起,止结二句言情,虽丰硕,往往失之繁杂。唐晚则第三四句多作一串,虽流动,往往失之轻儇。”(《诗薮》)其实律诗须是景情相融,有开有合,才能使格调庄严,气象闳丽。又如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在篇法上尤其能体现诗人的构思。李商隐《夜雨寄北》,由现在想到将来、并想象将来如何谈论现在,篇法奇特,而思念之情流溢其中。

再次,应特别关注诗中最精彩的名句。格律诗讲究修辞,追求精练的表达效果,其中的名句往往是在艺术上最为精彩的部分,既充满形式的美感,又富于浓郁的诗意,是一首诗的精华所在。鉴赏这些名句时,要善于分析其艺术表现手法,如对偶的工整、比喻的巧妙、用典的贴切等。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写出了空间的广阔,又写出了时间的不停流逝,以精工的对偶体现出宇宙时空的广大苍茫。又如李商隐《无题》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巧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丝”喻“思”,以烛泪比喻人的眼泪,将至死不渝的爱情贯注于譬喻之中,从而成为千古名句。再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的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从而写出了时间流逝与朝代变迁的沧桑感。对于这些名句的解读,有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最后,还要细致鉴赏格律诗中的重点字词。正如上文所言,古人在写诗过程尤其注重字句的锤炼,而字句的锤炼也往往能够画龙点睛,使得一首诗滋生出强大的感染力。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的“低”和“近”字,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字,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寒”和“老”字,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疏”和“暗”字,等等。这些字词,或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了景物最具特色的一面,或通过词类的活用形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使得诗句精彩灵动,充满生机。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格律诗时,要特别注重诗人对字词的选择,关心这些字词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进入鉴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对诗歌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鉴赏诗歌时,应积极调动想象力和联想力,去体会诗歌中所创造的艺术境界。这种鉴赏不但能使读者获得艺术的熏陶,更让诗歌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解读和鉴赏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思考题

1.简述历代诗话类著作关于鉴赏格律诗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要谈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鉴赏一首格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