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①学。家贫,无从②致书③以观,每假借④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⑤。录毕,走⑥送之,不敢稍逾约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⑧,益慕圣贤之道。又患⑨无硕师⑩名人与游,尝⑾趋⑿百里外,从乡之先达⒀执经叩问⒁。先达德隆望尊⒂,门人弟子填其室⒃,未尝稍降辞色⒄。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⒅,俯身倾耳以请⒆;或遇其叱咄⒇,色愈恭,礼愈至(21),不敢出一言以复(22);俟(23)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24)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5)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6)而不知。至舍(27),四支(28)僵劲不能动,媵人(29)持汤(30)沃灌(31),以衾(32)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33),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4),烨然(35)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36)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7)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38),县官(39)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40)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1)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2),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43),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5)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
①嗜:特别爱好。
②无从:没有办法。
③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④假借:同义复词,指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⑤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⑥走:跑。
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⑧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⑨患:担心,忧虑。
⑩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⑾尝:曾经。
⑿趋:奔向。
⒀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⒁叩问:求教。叩,请教。
⒂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望,声望,名望。
⒃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指学生。填,塞,这里指拥挤。
⒄辞色:言语和脸色。
⒅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⒆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⒇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隆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7)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28)支:通“肢”,四肢。
(29)媵(yìng)人:服侍的人。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洗。
(32)以:用。衾(qīn):被子。
(33)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4)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6)缊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8)太学: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9)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国家供给的粮食。
(40)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1)流辈:同辈的人。
(42)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3)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谒,拜见。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长书,长信。贽,初次见面时表敬意的礼物。
(44)夷:平和。
(45)际遇之盛: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评析】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历任修撰《元史》总裁官、翰林院学士等。洪武十三年,受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明洪武十年(1377),宋濂告老还乡。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朝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特地前来拜访。于是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对前来拜访的马君则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艰难的求学经历和学习的勤奋刻苦,由自身出发,拉近距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而有很好的劝学效果。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也自然寓于其中。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由于作者描述的是自己的求学经历,因此亲切感人,正如一位长辈坐在你的面前为你娓娓道来,没有压迫感的交流,使读者非常易于接受。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以自己过去求学之艰难,反衬马生在太学学习条件的优越。寓理于事,以事明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语言简洁流畅,恳切自然,非常能体现宋濂散文深厚雅健的风格特点。
【辑评】
古来大经济大学问,皆从困苦艰难中得之。膏粱子弟,虽日举此诏之,未必有济。
——清·王文濡《宋元明文评注读本》
【相关资料】
陈麟德,刘兆清:《古梅深情话幽寒——谈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江苏教育》1981年第4期。
王月:《寓理于事,躬行劝学——〈送东阳马生序〉导读》,《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5期。
项脊轩志①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③,雨泽下注④;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⑤。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⑥,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⑦,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⑧。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⑨,亦遂增胜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⑾,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⑿,风移影动,珊珊可爱⒀。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⒁,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⒂。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⒃,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⒄,乳二世⒅,先妣抚之甚厚⒆。室西连于中闺⒇,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21)。”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22),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23)。”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24)。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25),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26),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27),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28)。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29),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30):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31)。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32)。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33),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34),方扬眉瞬目(35),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36)?
余既为此《志》(37),后五年,吾妻来归(38)。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39),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40)。
【注释】
①项脊轩:作者的书房。归有光祖父归隆道,曾居住太仓县(今江苏省太仓市)之项脊泾,故以项脊名轩。志,记事的文或书,同“记”。
②阁子:指小屋。
③渗漉(lù):指渗漏,水从孔隙漏下。
④雨泽下注:雨水如注而下。
⑤顾视:环顾四周。
⑥修葺(qì):修补。葺,修补房屋。
⑦垣墙周庭:在庭院的四周筑起围墙。
⑧洞然:明亮的样子。
⑨栏楯(shǔn):栏杆。楯,栏杆的横木。
⑩增胜:增加美观。
⑾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坐着。冥然,静默的样子。
⑿桂影斑驳:桂树的影子错落成斑。
⒀珊珊:亦作“姗姗”,女子缓缓行动的样子。这里指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宋玉《神女赋》:“动雾觳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
⒁迨:及,到。诸父:几位伯父叔父。异爨(cuàn):各自起灶烧火做饭,指分家。
⒂往往而是:指到处都是门墙。
⒃逾庖而宴:穿过厨房去赴宴。庖,厨房。
⒄先大母:已故的祖母。
⒅乳二世:哺育过两代人。
⒆先妣:已故的母亲。
⒇中闺:妇女住的内室。
(21)而:同“尔”,你。
(22)门扉:门扇。
(23)板外:门外。
(24)束发:成童的成龄。或说八岁,或说十五岁,成童时把头发束于头顶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25)比去:临走。
(26)象笏(hù):象牙笏板。笏,笏板,亦称手板,古时官僚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记事。
(27)吾祖太常公:指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是永乐进士,官至太常寺卿。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1426—1435)。
(28)长号(háo):引声长哭。
(29)扃牖(jiōng yǒu):关着窗户。扃,门窗、箱柜上的插闩。这里用作动词。
(30)项脊生:作者自称。
(31)蜀清三句:《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丹穴:丹砂矿。客之:待以宾客之礼。
(32)陇中:当作“隆中”,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西,诸葛亮未遇到刘备前,隐居于隆中。
(33)方:当,正在。昧昧:不明,指不出名。一隅:一个角落。
(34)区区:渺小的样子。这里是谦辞。
(35)扬眉瞬目:神采飞扬,形容得意。
(36)埳(kǎn)井之蛙:《庄子·秋水篇》中说,埳井之蛙向东海之鳖夸耀它所处的水坑很宽广。后来比喻孤陋寡闻的人。《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埳井,小水洼。埳,同“坎”。
(37)此《志》:即这篇《项脊轩志》。自此以下是补写。
(38)吾妻:作者妻魏氏。来归:嫁过来。
(39)归宁:回娘家探亲。
(40)亭亭:高高直立的样子。如盖:形容枝叶繁盛,树冠如盖。盖,伞。
【评析】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后会试屡次不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四十四年(1565)方中进士,历长兴知县、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有《震川先生集》。他是明中叶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博采唐宋诸家之长,又有自己的风格——平易近人、朴素清新。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品。与其他在艺术技巧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散文作品不同,它没有惊人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词语,只是围绕着项脊轩,回顾了自己读书和生活的种种情景。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这是一间十分狭小,仅“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这间小屋牵系着的许多人和事,正是作者时时追怀、难以忘却的。作者目睹小屋几经变迁,小小的项脊轩,可以说见证着作者的身世遭遇和家庭的兴衰变化。那里充溢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记录着他的喜悦和悲哀。作者将怀念祖母、母亲和爱妻的深切感情系在项脊轩的兴废和一些琐事的记叙上,看似平淡无味,可是却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情感,细碎而感人,平淡而情深。
文章结构颇具特色,虽然没有主要的人或事作为线索,所记人事极其繁杂,但却没有琐屑之感,反而显得格局玲珑,神气凝聚。作者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如写母亲的往事,抓住扣门扉、问饥寒两个细节,写亡妻则撷取问古事、种枇杷等片断,看似轻描淡写,却充满种种温情。文章简洁生动,语言清新凝练,韵味无穷,极具抒情性。
【辑评】
(归有光)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嗟叹之,**佚之,自不能已已。
——明·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
熙甫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相关资料】
黄秋耘:《至情言语即出声——读归有光〈项脊轩志〉》,《名作欣赏》1981年第1期。
姜汉林:《〈项脊轩志〉赏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顾农:《〈项脊轩志〉的奥妙》,《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西湖梦寻序
张岱
余生不辰①,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②,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及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③,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他氏④,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⑤,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⑥。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⑦,蘧榻纡徐⑧,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⑨。
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⑩,乡人竞来共舐其眼⑾。嗟嗟!金虀瑶柱⑿,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
【注释】
①不辰:生不得时。
②甲午:此指1654年,清历是顺治十一年,南明历是永历八年。丁酉:此指1657年,清历是顺治十四年,南明历是永历十一年。
③李供奉:指李白,作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④僦(jiù)居:租屋居住。
⑤溪:同“奚”,仆役。
⑥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⑦岑寂:冷清、寂寞。呓:睡中说话。
⑧蘧(qú):旅舍。纡徐:从容宽舒的样子。
⑨魇:梦中惊叫。呓:梦中说话。
⑩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
⑾舐(shì):以舌取食或舔物。
⑿金虀(jī)瑶柱:食品名,谓精美的食物。虀,同“齑”,捣碎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瑶柱,就是俗称的干贝。
【评析】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张岱曾多年侨居杭州,明亡以后,虽然避迹山居,但西湖的美好景色每日都萦绕在他的心头、梦中。于是,他又两至西湖,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他在失落感叹之余,只能以“保吾梦中之西湖”作为**,写作了《西湖梦寻》,为后人留存“西湖之影”。《西湖梦寻》共收文72篇,包罗西湖山水、园林、风俗、人物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多彩,笔法精练细致,见识高而情致远,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是这部作品集的序文,作于康熙十年(1671)七月十六日。
文章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之情。作者写作本文时年逾七十,一种往事成空的苍凉情感也溢于言表,而其清新的笔法和蕴藏其中的复杂真情,使得张岱无愧于晚明小品圣手的称号。
值得注意的是,《西湖梦寻》与《陶庵梦忆》都以“梦”命题,寄托着作者深沉真挚的情思。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在梦中得到弥补,梦中的世界都是非常完美的,寄予着作者的信念和理想,体现着晚明时期思想解放潮流中浓郁的人文气息。
【辑评】
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
——清·祁豸佳《西湖梦寻序》
【相关资料】
乔力:《梦醒忽惊啼秋语 易代兴亡总似梦——说张岱〈西湖梦寻·自序〉》,《文史知识》1995年第1期。
登泰山记①
姚鼐
泰山之阳②,汶水西流③,其阴④,济水东流⑤。阳谷皆入汶⑥,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⑦,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⑧,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⑨,自京师乘风雪⑩,历齐河、长清⑾,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⑿,至于泰安。是月丁未⒀,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⒁。四十五里⒂,道皆砌石为磴⒃,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⒄。余始循以入⒅,道少半⒆,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⒇。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21),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2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2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4),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25),而半山居雾若带然(26)。
戊申晦(27),五鼓(28),与子颖坐日观亭(29),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30),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31),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32),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3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34)。
亭西有岱祠(35),又有碧霞元君祠(36)。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37)。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38),其远古刻尽漫失(39)。僻不当道者(40),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1)。少杂树,多松,生石罅(42),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43)。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①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北,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
②阳:这里指山的南面。
③汶水:俗称大汶河,发源于今山东省莱芜市,西南流经泰安市东。
④阴:这里指山的北面。
⑤济水:上游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下游从黄河分出。
⑥阳谷:指南面山谷中的水流。
⑦当其二句:在那山南山北水流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古长城,指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西起山东省平阴县,经泰山北冈阳谷、阴谷分界处,东至胶南的琅琊台入海。
⑧日观峰:在泰山山顶,五更天可在峰顶观日出,故名。
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公元1775年1月。
⑩京师:清首都,即今北京市。乘:冒着。
⑾齐河、长清:分别为今齐河县与今济南市长清区。
⑿限:界限。
⒀是月丁未:这里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775年1月29日。
⒁朱孝纯:字子颖,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当时任泰安府知府。
⒂四十五里:实际仅二十几里。
⒃磴(dèng):石头台阶。
⒄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水经注》。环水:载见《水经注·汶水》。
⒅循以入:指沿着中谷进去。
⒆道少半:路走了一小半。
⒇天门:泰山地名,为登泰山顶峰通常经由的山口。
(21)今所句:谓现在所走的登山路线,是经过中岭到达山顶。及,到达。
(22)崖限二句:谓那像门户一样挡着道路的山崖,人们都称它为天门。限,门槛。云,语气助词。
(23)及:等到。
(24)明烛天南:雪光明亮,照耀着南边天空。烛,动词,照耀的意思。
(25)徂徕(cú lái):山名,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南。
(26)居雾:停留着的云雾。若带然:像白带子一样。
(27)戊申:二十九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表明这个月是小月。
(28)五鼓:指五更,天快亮的时候。
(29)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30)稍见:依稀可见。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具,形状像后来的骰子,此喻远方云雾中带雪的山峰。
(31)极天句:在天的尽头,有一线云烟,颜色特别。
(32)日上句:太阳冉冉上升,颜色纯红如朱砂。
(33)东海:泛指东方的海洋。
(34)回视五句: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阳光照射,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然而,却都像弯腰曲背。绛,大红色。皓,白色。驳,颜色不纯。偻,弯腰曲背的样子。
(35)岱祠:指泰山顶的东岳庙,奉祀泰山神东岳大帝。
(36)碧霞元君祠:在泰山绝顶,建于宋真宗时,初名昭应祠,嘉靖年间改今名。碧霞元君,女神名,相传为东岳大帝的女儿。
(37)皇帝行宫:这里指清高宗在泰山的临时住处。乾隆十三年(1748)春,清高宗巡视山东,曾在泰山住宿。行宫,皇帝外出时的住处。
(38)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656—661)。
(39)漫失:磨灭缺失。
(40)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路边的。
(41)圜(yuán):通“圆”。
(42)石罅(xià):石缝。
(43)冰雪三句:这时正值隆冬,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也没有什么鸟兽的叫声和踪迹。
【评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号惜抱居士,今安徽省桐城市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不久就辞官南归,著书讲学,凡四十余年。他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是桐城派的中心人物,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著有《惜抱轩全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本篇选自《惜抱轩文集》。作为一篇游记文,它主要记述了作者在隆冬除夕,从泰山南麓经中岭登日观峰的行程和沿途观感。本文记述路程清楚求实,条理明晰,用笔洗练,能够以简洁的词语记述事实,写景状物生动自然。如泰山日出的一段,先交代日出前云雾弥漫的环境,再写登高所见的邈远山峰,然后集中笔墨写日出时的壮丽景色,逐层渐进,情态逼真。
在写作上,这篇游记将“义理”“考据”“辞章”融于一体。记述行程、路径、地理,均以实为归依,间或有恰到好处的考证,体现了作者博学和安排文章的功力。而在适当的地方,又能表现出作者的雅致豪情。整体笔调雅淡,学识渊博,结构简洁,文辞清丽。作者博雅君子的风貌,在记事写景中自然流露出来。因此本文既是“桐城派”的佳作,也是泰山游记中的一篇杰作。
【辑评】
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世多有登岳辄作游记自诧者,读此当为搁笔。
——清·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
典要凝括。余以同治五年从曾文正公登岱,观日出。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
——清·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
【相关资料】
季国平:《从〈登泰山记〉谈姚鼐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语文学刊》1983年第3期。
迟崇起:《简洁凝练 逼真如画——〈登泰山记〉赏析》,《文史知识》1997年第2期。
宁夏江:《雅洁别致的学人游记——〈登泰山记〉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5期。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①,苏州之邓尉②,杭州之西溪③,皆产梅④。或曰⑤:“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⑥;以欹为美,正则无景⑦;以疏为美,密则无态⑧。”固也⑨。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⑩以绳天下之梅也⑾;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⑿,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⒀。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⒁,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⒂,锄其直,遏其生气⒃,以求重价⒄,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⒆。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⒇。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21)。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22)。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23),辟病梅之馆以贮之(24)。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25),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6)!
【注释】
①江宁:江宁府,今南京市。龙蟠:龙蟠里,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下。
②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
③西溪:地名,在今杭州市灵隐山西北。
④皆产梅:都盛产梅,意思是以梅著称。
⑤或曰:有人说。
⑥姿:风姿。
⑦欹:倾斜。景:景致。
⑧态:姿态。
⑨固也:意思是历来是这样认为的。
⑩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声呼告。诏,告诉,一般指上告下。
⑾绳:绳墨,木匠取直用的器具。这里作动词,衡量。
⑿斫直:砍掉笔直的。删密:剪掉繁密的。锄正:锄掉端正的。
⒀夭梅、病梅:使梅病残。这里“夭”“病”都作动词用。
⒁孤癖之隐:独特嗜好的心理。孤癖,奇特的嗜好。隐,隐衷。
⒂稚枝:幼枝,嫩枝。
⒃遏:压抑,抑制。
⒄重价:高价。
⒅烈:厉害,严重。
⒆完:完整,完好。
⒇纵:放开,解放。顺:顺从。
(21)棕缚:棕绳的束缚。
(22)复:恢复。全:保全。
(23)诟厉:辱骂。
(24)辟:开辟,设置。
(25)暇:空闲。
(26)穷:尽。
【评析】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属浙江省杭州市)人,出身于官宦家庭,嘉庆二十三年(1818)27岁时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后辞官南归,卒于江苏丹阳书院。著有《定庵文集》。
清代的统治是历代封建统治中最为封闭压制的。一方面,八股取士,借科举严格控制士子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严酷镇压异己思想。《病梅馆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全篇托物言志,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砸烂人才发展的精神桎梏的呼吁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本文的表现形式和手法非常独特,采用小品文的形式,以梅喻人,借题发挥。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了产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三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文章无处不写梅,但只是曲笔,目的是要托梅议政。文章夹叙夹议,结构严谨,篇幅短小却有深刻的内涵。
这篇文章可以同作者著名的《己亥杂诗》联系来看:“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万马齐喑的局面就是病梅遍地的情形,在此形势下,想要国家焕发生气,必须大胆革新,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病梅馆记》和《己亥杂诗》虽诗文异体,而思想同质。
【辑评】
孜孜创新,一空依傍,把向来的格调,都解放了。……龚氏是全力改革文学,无论是教导诗文词,都能自成一家,思想亦奇警可喜,实是新文学的先驱者。(龚氏的文体,实在发源于诸子)。
……
全篇都是比喻,说得多么痛快,那时能有这种反抗思想,是不易得的。
——清末民初·曾朴《译龚自珍〈病梅馆记〉题解》
【相关资料】
方伯荣:《托物喻人 借梅议政——龚自珍〈病梅馆记〉赏析》,《名作欣赏》1983年第4期。
程杰:《龚自珍〈病梅馆记〉写作时间与相关梅事考》,《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思考题
1.试析《郑伯克段于鄢》在叙述战事和塑造人物上的特点。
2.试析《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3.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试析《滕王阁序》的艺术成就。
5.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样的特色?
6.试析杜牧《阿房宫赋》的主题思想,并说明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7.结合作品,分析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实现主旨的表达。
8.试析归有光《项脊轩志》在叙事抒情方面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