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二、唐宋散文

字体:16+-

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

豫章故郡①,洪都新府②。星分翼轸③,地接衡庐④。襟三江而带五湖⑤,控蛮荆而引瓯越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⑦;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⑨。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⑩;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⑾。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⑿;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⒀;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⒁。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⒃。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⒄;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⒅。云销雨霁,彩彻区明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⒇;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21)。

遥襟甫畅(22),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23),纤歌凝而白云遏(24)。睢园绿竹(25),气凌彭泽之樽(26);邺水朱华(27),光照临川之笔(28)。四美具,二难并(29)。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30),目吴会于云间(31)。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3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33),奉宣室以何年(34)。

【注释】

①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

②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③星分翼轸(zhěn):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④衡:衡山,此代指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庐:庐山,此代指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⑤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五湖:南方大湖的总称。

⑥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

⑦物华二句: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据说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人寻找,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出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⑧徐孺句: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⑨采:通“寀”,官吏。

⑩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阎公:名未详。棨(qǐ)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这里代指仪仗。

⑾宇文新州:复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广东境内)刺史,名未详。襜(chān)帷:车上的帷幕,这里代指车马。

⑿十旬休假:唐制,十日为一旬,遇旬日则官员休沐,称为“旬休”。假通“暇”,空闲。

⒀腾蛟起凤:《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孟学士:名未详。

⒁紫电青霜:《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王将军:名未详。

⒂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⒃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婴。

⒄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

⒅舸(gě):《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轴:通“舳(zhú)”,船尾把舵处,这里代指船只。

⒆彩:虹。彻:通贯。

⒇彭蠡:古大泽名,即今鄱阳湖。

(21)衡阳:今属湖南省,境内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

(22)甫:方才。

(23)爽籁:管子参差不齐的排箫。

(24)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5)睢(suī)园绿林:指汉梁孝王菟园。《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26)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樽:酒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有酒盈樽”之句。

(27)邺水: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朱华:荷花。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28)光照句:临川,郡名,今江西省抚州市。这里指代谢灵运。谢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29)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

(30)望长安句:《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31)吴会: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云间:上海松江区的别称,因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而得称。

(32)天柱:《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北辰:《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33)帝阍(hūn):天帝的守门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34)奉宣室句: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宣室,汉未央宫正殿,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

【评析】

《滕王阁序》是王勃名作之一。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653)始建,后阎姓都督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此地,受邀参加宴会,即席作此序,技惊四座。

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题目,铺叙了滕王阁一带的人文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全文共分四部分,本书节选前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洪都的人杰地灵,叙述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及尊贵的宾客。第二部分描绘滕王阁秋日的美景,勾画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既壮美又秀丽的景色。第三部分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诸多感慨。未著录的第四部分自叙遭际,并对全文作结,表示当此离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作留念。全文层次井然有序,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说是丝丝入扣,情景合一。

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骈文。文章对景物的描绘极其生动,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充溢着美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合,意境浑融,千古传诵不绝。全文辞藻富丽,用典极多,而通篇对偶,句式整齐,却丝毫不让人感觉束缚,同时又声律和谐,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这些长处,无不闪耀着作者杰出的文学才华。

【辑评】

文兴到落笔,不无机调过熟之病。而英思壮采,如泉源之涌,流离迁谪,哀感骈集,固是名作,不能抹杀。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引王益吾语

【相关资料】

康明轩:《少年心事当拏云——〈滕王阁序〉意境浅析》,《名作欣赏》1986年第1期。

许嘉甫:《〈滕王阁序〉小考》,《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

袁盛勇,张桂芬:《融情入景 感人至深——王勃〈滕王阁序〉赏析》,《语文月刊》2002年第3期。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光阴者,百代之过客②。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③?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④。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⑤。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⑥。群季俊秀,皆为惠连⑦;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⑧。幽赏未已,高谈转清⑨。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⑩。不有佳作,何伸雅怀⑾?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⑿。

【注释】

①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者:用在主语后面,表示语音及语气上的停顿。逆旅:旅馆,迎接宾客的地方。逆,迎。

②过客:过路的旅客。

③浮生:谓世事无定,人生短促。这是旧时对人生的消极看法。汉贾谊《鵩鸟赋》:“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几何:多少。

④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良:实在,的确。以:原因,道理。也:表示肯定语气。

⑤阳春:温暖的春天。烟景:春天的美好景色。大块:大自然。《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期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清人俞樾认为“大块”就是地,见《诸子评议》卷一。文章:错综美丽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锦绣般的自然景物。

⑥芳园:花园。序:欢舒,畅谈。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⑦群季:诸弟。古人兄弟按年龄排列,称伯、仲、叔、季。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陈郡阳夏人,是谢灵运的族弟,当时人称他们为“大小谢”。作者借以赞誉诸弟的才华。

⑧吾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咏歌:吟诗,作诗。康乐:指谢灵运,在晋时袭封康乐公,所以称谢康乐,是南朝宋的著名诗人,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这里是作者借以自愧。独惭:犹言自愧。

⑨幽:沉静,安闲。清:清雅。

⑩琼筵:比喻珍美的筵席。南朝齐谢朓《始出尚书省》诗:“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坐花:坐在花间。飞:形容不断举杯喝酒。羽觞:古代喝酒用的两边有耳的杯子。醉月:即醉于月下,中间省去介词“于”。上一句的“坐花”结构相同。

⑾伸:抒发。雅怀:高雅的情怀。

⑿依:按照,根据。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的杯数。晋朝富豪石崇家有金谷园。石崇常在园中同宾客饮宴,即席赋诗,不会做的要罚酒三杯。石崇《金谷诗序》中有“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的句子。

【评析】

这篇文章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为之作序。作者虽以“浮生若梦”开头,但却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在桃李芬芳的季节,作者与兄弟畅游于明媚春光之中,品味着自然的美景,享受着亲人欢聚的天伦之乐。摆酒设宴、谈笑风生中,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气息。

这篇作品虽然是文,却和李白的诗一样飘逸俊爽。文笔酣畅,叙事灵动,有一种一气呵成的风采。间有精彩的骈对,使文章更加出彩,如“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生动而潇洒。行文之中,洋溢着满满的诗情画意。酣畅淋漓的文气,鲜明反映着李白特有的那种高傲蔑俗、**不羁的性格特点。龚自珍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在李白这篇短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融合为李白所特有的风格。是以这篇文章虽短,但却极具艺术魅力。

【辑评】

发端数语,已见潇洒风尘之外。而转落层次,语无泛设,幽怀逸趣,辞短韵长,读之增人许多情思。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相关资料】

郁梅:《浮生若梦——读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名作欣赏》2012年第5期。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 月 日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②,乃能衔哀致诚③,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④,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⑤,及长,不省所怙⑥,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⑦,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⑧,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⑨,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⑩,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⑾,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⑿,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⒀。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⒁,遇汝从嫂丧来葬⒂。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⒃,汝来省吾;止一岁⒄,请归取其孥⒅;明年,丞相薨⒆,吾去汴州,汝不果来⒇。是年,吾佐戎徐州(21),使取汝者始行(22),吾又罢去(23),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24),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25)!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26);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2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28)!

去年孟东野往(29),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30)。”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31)?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32),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33),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34)。毛血日益衰(35),志气日益微(3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37);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38),吾之子始五岁(39),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40),又可冀其成立耶?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41),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42),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43),则待终丧而取以来(44);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45),终葬汝于先人之兆(46),然后惟其所愿(47)。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48)。敛不凭其棺(49),窆不临其穴(50)。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梦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51)。彼苍者天,曷其有极(52)!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53),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54);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55),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

尚飨(56)。

【注释】

①年 月 日:此为拟稿时原样。《文苑英华》作“贞元十九年五月廿六日”;但祭文中说十二郎在“六月十七日”曾写信给韩愈,“五”字当误。

②季父:父辈中排行最小的叔父。

③衔哀:心中含着悲哀。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

④建中:人名,当为韩愈家中仆人。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

⑤孤:幼年丧父称“孤”。《新唐书·韩愈传》:“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⑥怙(hù):《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用“怙”代父,“恃”代母。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

⑦中年兄殁南方: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刺史,次年死于任所,年43岁。时韩愈11岁,随兄在韶州。

⑧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西,是韩氏祖宗坟墓所在地。

⑨就食江南: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北方藩镇李希烈反叛,中原局势动**,韩愈随嫂迁家避居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

⑩吾上有三兄:三兄指韩会、韩介,还有一位死时尚幼,未及命名。一说,吾指韩愈和十二郎;三兄指韩愈的两个哥哥和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韩介的长子)。

⑾先人:指已去世的父亲韩仲卿。

⑿两世一身:子辈和孙辈均只剩一个男丁。

⒀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贞元二年(786),韩愈19岁,由宣州至长安应进士举,至贞元八年春始及第,其间曾回宣州一次。但据韩愈《答崔立之书》与《欧阳生哀辞》均称20岁至京都举进士,与本篇所记相差一年。

⒁省(xǐng):探望,此引申为凭吊。

⒂遇汝从嫂丧来葬:韩愈嫂子郑氏卒于贞元九年(793),韩愈有《祭郑夫人文》。贞元十一年,韩愈往河阳祖坟扫墓,与奉其母郑氏灵柩来河阳安葬的十二郎相遇。

⒃董丞相:指董晋。贞元十二年(796),董晋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宣武军节度使,汴、宋、亳、颍等州观察使。时韩愈在董晋幕中任节度推官。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

⒄止:住。

⒅取其孥(nú):把家眷接来。孥,妻和子的统称。

⒆薨(hōng):古时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贞元十五年(799)二月,董晋死于汴州任所,韩愈随葬西行。去后第四天,汴州即发生兵变。

⒇不果:没能够。指因兵变事。

(21)佐戎徐州:当年秋,韩愈入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任节度推官。节度使府在徐州。佐戎,辅助军务。

(22)取:迎接。

(23)罢去:贞元十六年五月,张建封卒,韩愈离开徐州赴洛阳。

(24)东:指故乡河阳之东的汴州和徐州。

(25)孰谓:谁料到。遽(jù):骤然。

(26)斗斛之禄:指微薄的俸禄。斗斛(hú),唐时十斗为一斛。韩愈离开徐州后,于贞元十七年(801)来长安选官,调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迁监察御史。

(27)万乘(shèng):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乘,有马四匹,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28)辍汝:和上句“舍汝”义同。辍(chuò),停止。就:就职。

(29)去年:指贞元十八年(802)。孟东野:指韩愈的诗友孟郊,是年出任溧阳(今属江苏)尉,溧阳去宣州不远,故韩愈托他捎信给宣州的十二郎。

(30)无涯之戚:无穷的悲伤。涯,边。戚,忧伤。

(31)纯明:纯正贤明。不克:不能。蒙:承受。

(32)耿兰:生平不详,当是宣州韩氏别业的管家人。十二郎死后,孟郊在溧阳写信告诉韩愈,时耿兰也有丧报。

(33)业:用如动词,继承之意。

(34)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时年韩愈有《落齿》诗云:“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35)毛血:指体质。

(36)志气:指精神。

(37)其几何离:分离会有多久呢?意谓死后仍可相会。

(38)汝之子:十二郎有二子,长韩湘,次韩滂。韩滂出嗣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为子,见韩愈《韩滂墓志铭》。始十岁:当指长子韩湘。十岁,一本作“一岁”,则当指韩滂,滂生于贞元十八年(802)。

(39)吾之子始五岁:指韩愈长子韩昶,贞元十五年(799)韩愈居符离集(今安徽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集镇)时所生,小名曰符。

(40)孩提:本指二三岁的幼儿,此为年纪尚小之意。

(41)比(bì):近来。软脚病:脚气病。

(42)吊:此指慰问。孤:指十二郎的儿子。

(43)终丧:守满三年丧期。《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44)取以来:指把十二郎的儿子和乳母接来。

(45)力能改葬:假设之意。即先暂时就地埋葬。合下句连续可知。

(46)兆:葬域,墓地。

(47)惟其所愿:才算了却心事。

(48)抚汝以尽哀:指抚尸恸哭。

(49)敛:同“殓”。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称大殓。

(50)窆(biǎn):下棺入土。

(51)何尤:怨恨谁?

(52)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意谓青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哪有尽头啊。《诗经·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53)伊、颍(yǐng):伊水和颍水,均在今河南省境。此指故乡。

(54)幸其成:韩昶后中穆宗长庆四年进士。韩湘后中长庆三年进士。

(55)长(zhǎng):用如动词,养育之意。待其嫁:韩愈有三婿,李汉、蒋系、樊宗懿;十二郎之婿,据高澍然说,是李干。

(56)尚飨: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

【评析】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郎即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兄嫂的儿子老成与他年纪相仿,两人自幼相守,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老成的逝世,对韩愈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这篇祭文,流溢着韩愈对老成的一片深情,追叙与十二郎相关的日常小事,抒发十二郎之死带来的悲痛之情,并寄托了作者自己对宦海沉浮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文章感情真挚,直抒衷情,溢于言表。

这篇祭文非常鲜明地体现着韩愈在散文上的革新。在文体形式上,这篇祭文不拘常格。一般而言,祭文比较规整,多为骈体。而韩愈破骈为散,以散句单行,以强烈的感情带动语言的表达,文气贯注而下。文中时时称十二郎为“汝”,形成作者与死者的对话,如泣如诉,有特别的感染力。在语言上,韩愈不用华词丽藻,而选择平易晓畅的语言,长短错落,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与十二郎阴阳两隔的深切悲痛。

【辑评】

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昌黎文钞》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

【相关资料】

曹淑智:《从〈祭十二郎文〉看韩愈的哀祭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秦朝晖:《祭文中千年绝调——从文本层次论谈〈祭十二郎文〉》,《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①,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④,惟吾德馨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⑥,往来无白丁⑦。可以调素琴⑧,阅金经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⑩。南阳诸葛庐⑾,西蜀子云亭⑿。孔子云:何陋之有⒀?

【注释】

①在:在于,动词。

②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③灵:形容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④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⑤惟:只有。德馨:品德高尚。

⑥鸿儒:大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

⑦白丁: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⑧调:调弄,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⑨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泛指佛经。

⑩案牍(dú):官府的公文。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简。劳形:使身体劳累。

⑾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⑿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评析】

《陋室铭》通篇虽只81字,但可谓字字珠玑,朗朗上口。全篇借陋室以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全篇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之下,不觉陋室之陋,反觉陋室之雅。

陋室之雅包括许多方面。有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映衬着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有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还有心境之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主人在陋室中的恬然自适。种种陋室之雅,无不让人感受到作者追求之高远、精神之富有。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一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表达出“陋室不陋”的主旨,是最后的点睛之笔,作者胸怀之旷远、品德之高洁也就在“陋室”中熠熠生辉。

【辑评】

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末以“何陋”结之,饶有逸韵。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相关资料】

曾明《文简意厚 烘云托月——析〈陋室铭〉的艺术特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①,四海一。蜀山兀②,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③,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④,直走咸阳⑤。二川溶溶⑥,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⑦,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⑧,囷囷焉⑨,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⑩。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⑾,不霁何虹⑿?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⒀,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⒁,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⒂;烟斜雾横,焚椒兰也⒃。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⒄,杳不知其所之也⒅。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⒆,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21),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22),金块珠砾,弃掷逦迤(2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24),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25),多于南亩之农夫(26);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27);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28);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29);管弦呕哑(30),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31),日益骄固。戍卒叫(32),函谷举(33),楚人一炬(34),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35),谁得而族灭也(36)?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释】

①六王: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君。

②兀(wù):秃兀,指山上树林砍尽,只剩下光秃的山顶。

③覆压:覆盖。三百余里:指宫殿占地面积大。《三辅皇图》载:阿房宫“规恢三百余里”。

④骊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南。构:建筑。

⑤走:趋向。咸阳:秦朝的国都。

⑥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渭水源出甘肃,流经陕西省;樊川即樊水,是灞水的支流,在今陕西省。

⑦廊腰:走廊中间的转折处。缦,无花纹的丝绸。

⑧盘盘:盘旋。焉:犹“然”。

⑨囷囷(qūn):聚集。

⑩矗:高耸。落:座、所,建筑物的单位量词。一说指院落、院子。

⑾复道行空:宫中楼阁相通,上下都有通道,称复道。因筑在山上,故称行空。

⑿霁(jì):雨停云开。

⒀妃:帝王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宫中女官。媵(yìng):后妃陪嫁的女子。嫱(qiáng):宫中女官。

⒁辇(niǎn):古代贵族乘坐的人力车。此用作动词,乘车。

⒂脂水:洗胭脂的水。

⒃椒、兰:两种芳香植物。

⒄辘(lù)辘:车声。

⒅杳(yǎo):远。

⒆望幸:盼望皇帝到来。幸,古代称皇帝亲临为幸。

⒇秦始皇在位共36年之多(前246—前210),在兼并六国前自不能罗致诸侯子女,这里是夸张。

(21)其人:其民。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以“人”代“民”。

(22)鼎: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贵重器物。铛(chēng):铁锅,三足。

(23)逦迤(lǐ yǐ):接连不断。这里是说到处都是。

(24)锱铢(zī zhū):古时的重量单位。《说文》:六铢为锱。此极言微小。

(25)负栋:支撑栋梁的柱子。

(26)南亩:泛指农田。

(27)庾:粮仓。

(28)帛缕:丝绸衣服上的纱线。

(29)九土:九州,指全国。郭:外城。

(30)管弦:指箫笙、琴瑟等乐器。呕哑:乐器发出的声音。

(31)独夫:丧尽人心的暴君,指秦始皇。

(32)戍卒叫:指陈胜、吴广在谪戍渔阳途中,于大泽乡振臂一呼,率众起义。

(33)函谷举:指刘邦攻破函谷关。举,攻破,拔取。

(34)楚人一炬: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咸阳,杀秦国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楚人,指项羽,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故称楚人。

(35)递三世:传至第三代。

(36)族灭:即灭族。古有灭三族、九族、十族的酷刑。此指秦朝彻底覆灭。

【评析】

本文选自杜牧《樊川文集》,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作者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所以这篇赋是借古讽今,即借秦始皇荒**豪奢最后归于灭亡的史实,来讽喻大修宫室的当朝皇帝唐敬宗。《阿房宫赋》思想深刻,用语华美,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在思想深度方面,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指当时统治者)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是向唐朝统治者发出的警告,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在艺术特征方面,本文充分发挥了赋的特长,而又避免了赋的短处。作者灵活运用赋体常用的铺陈、排比、夸张、渲染等手法,但又不至于一味铺张扬厉,而是紧密围绕思想中心,融合叙事、抒情、议论等表现方式,使全文层次分明,**迭起。在语言上,本文骈散结合,参差错落,音律调和,声情并茂。不少语言既精练又清新,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等,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辑评】

曾子固言牧赋宏壮巨丽,驰骋上下,累数百言,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论盛衰之变,判于此矣。

——宋·潘淳《潘子真诗话》

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不若《上林》《子虚》徒逢君之过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相关资料】

蓝锡麟:《〈阿房宫赋〉的讽喻特色和写作技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张文利:《别出心裁 千古一叹——〈阿房宫赋〉艺术探微》,《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12期。

魏家骏:《〈阿房宫赋〉:思想与文采齐飞》,《名作欣赏》2006年第11期。

岳阳楼记①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④;属予作文以记之⑤。

予观夫巴陵胜状⑥,在洞庭一湖⑦。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⑧,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⑨,前人之述备矣⑩。然则北通巫峡⑾,南极潇湘⑿,迁客骚人⒀,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⒁,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⒃,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⒄,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⒅;岸芷汀兰⒆,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⒇,静影沉璧(21),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2),何哉?不以物喜(23),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24),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25),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而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26),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

①选自《范文正公集》。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知邓州时。

②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与范仲淹为同年进士,原任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知州,因被人诬告贬知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巴陵郡:岳州的古称。

③具:同“俱”字。增其旧制:扩大了原来的规模。

④唐贤:唐代一些有名望的人士。

⑤属:同“嘱”,嘱托。

⑥夫:语助词。胜状:最出色的景致。

⑦洞庭一湖:洞庭湖。

⑧衔:包含。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水势很大的样子。

⑨大观:壮阔的景象。

⑩述:描写,指上述“唐贤今人诗赋”。

⑾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省巴东县西面,与重庆市巫山县相接,长四十余千米。

⑿南极潇湘:向南一直通到潇水和湘水。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⒀迁客骚人:迁客,被降职调往远地方做官的人。骚人,屈原曾作《离骚》,后世因称诗人为“骚人”。

⒁若夫:虚词,用在一句一段的开头以引起下文,意义与“若是”相似。霪雨:连绵的雨。霏霏:纷纷下落。

⒂樯倾楫摧:桅杆歪斜,船桨断折。

⒃去国:离开国都。忧谗:担心别人诽谤。

⒄春和景明:春光晴和,景物鲜明。

⒅锦鳞:这里借指水中美丽的游鱼。

⒆岸芷(zhǐ):岸上的香草。汀兰:小洲上的兰花。

⒇浮光:照耀在水波上的月光。跃金:金色的波光在闪烁。

(21)静影沉璧:月亮映在平静的水面像圆形的玉璧。

(22)二者:指上述悲喜两种态度。

(23)物:外物,客观环境。

(24)庙堂:指朝廷。

(25)江湖:指贬谪在边远地区,或闲居乡间。

(26)微:非。斯人:此人,即古仁人。

【评析】

本文是北宋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的记文。庆历五年,由于庆历新政遭到反对,范仲淹离开朝廷,出知邓州(今湖南省邓州市),实际上与被贬岳州的滕子京的境遇非常相似。

这是一篇应邀而作的记文,但作者不去详细记述岳阳楼的修建情况,也不是为了单纯描绘岳阳楼的美丽风景,更没有为滕子京歌功颂德。作者关注的核心,是一个关乎立身处世的问题:在政治打击和宦海浮沉中应当抱持一种怎样的心态?因此,全文在结构上,只略写作记缘由和岳阳楼的概观,引出登楼者的“览物之情”,重点描绘了明丽和晦暗的两种洞庭之景,以及因览景之不同而带来的心境悲喜。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一种超越这两种情境的境界,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远情怀,点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章主旨。这是作者的内心思考,也是与滕子京的共勉,凝聚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政治品格与超越物我的人生态度。这种闪光的精神是《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的重要原因。

在艺术特点上,本文除了结构严密、构思精妙外,还引入了许多骈偶之句,尤其在描摹景物时,往往对仗工整,词采富丽。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如此,作者还充分融会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在简明的记事中引出景物的描摹,在精彩的写景中牵带其情感的波澜,又在情绪的绵延之处生发出议论。可谓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精彩无比。

【辑评】

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耳”。《传奇》,唐裴铏所著小说也。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首尾布置与中间状物之妙,不可及矣,然最妙处在临了断遣一转语,乃知此老胸襟宇量,直与岳阳、洞庭同其广大。

——宋·楼昉《崇文古诀》

【相关资料】

袁行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讲析》,《名作欣赏》1981年第1期。

江立中:《〈岳阳楼记〉:一朵迁谪文学的奇葩》,《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前赤壁赋①

苏轼

壬戌之秋②,七月既望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④,水波不兴⑤。举酒属客⑥,诵明月之诗⑦,歌窈窕之章⑧。少焉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⑩。白露横江⑾,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⑿。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⒀,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⒁,羽化而登仙⒂。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⒃。歌曰:“桂棹兮兰桨⒄,击空明兮溯流光⒅。渺渺兮予怀⒆,望美人兮天一方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22),如泣如诉。余音袅袅(23),不绝如缕(24)。舞幽壑之潜蛟(25),泣孤舟之嫠妇(26)。

苏子愀然(27),正襟危坐(28),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9)?”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0),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31),东望武昌(32);山川相缪(33),郁乎苍苍(3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6),舳舻千里(37),旌旗蔽空,酾酒临江(38),横槊赋诗(39),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40),驾一叶之扁舟(41),举匏樽以相属(42)。寄蜉蝣于天地(43),渺沧海之一粟(44)。哀吾生之须臾(45),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6)。知不可乎骤得(47),托遗响于悲风(48)。”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49),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50),而卒莫消长也(5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4)。”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55)。肴核既尽(56),杯盘狼藉(57)。相与枕藉乎舟中(58),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①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②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次壬戌。

③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④徐:舒缓地。

⑤兴:起,作。

⑥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

⑦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详见下注。

⑧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⑨少焉:一会儿。

⑩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⑾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⑿此二句意: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

⒀冯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通“凭”。虚,太空。御,驾驭。

⒁遗世独立:出离尘世,超然独立。

⒂羽化: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⒃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⒄桂棹(zhào)、兰桨:用兰、桂香木制成的船桨。

⒅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⒆渺渺:悠远的样子。

⒇美人:比喻内心思慕的贤人。

(21)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22)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26)嫠(lí)妇:孤居的妇女。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27)愀(qiǎo)然:忧愁变色。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29)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1)夏口:故城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32)武昌:今湖北鄂州市鄂城区。

(33)缪:通“缭(liǎo)”,环绕。

(34)郁:茂盛的样子。

(35)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周郎:周瑜24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6)方其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

(37)舳舻(zhú lú):战船前后相接。

(38)酾(shī)酒:斟酒。

(39)赋诗:有人认为所赋诗即为《短歌行》(对酒当歌)。

(40)侣:伴侣,这里用作动词。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舟:小舟。

(42)瓠(hù)樽:酒葫芦。

(43)寄:寓托。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4)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5)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46)长终:至于永远。

(47)骤:突然。

(48)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49)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50)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1)卒:最终。消长:增减。

(52)曾:语气副词。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3)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

(54)适:享用。

(55)更酌:再次饮酒。

(56)肴核: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57)狼藉(jí):凌乱。

(58)枕藉(jiè):相互枕着睡觉。

【评析】

在“乌台诗案”后不久,苏轼就被贬谪到了黄州。黄州时期虽是苏轼政治上的低潮期,却是其文学上的一个丰收期。《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写景或者借景抒情为主,而苏轼的不少游记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或者借景抒情,而是以阐明道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穿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代表。

这篇赋分三个层次展开。首先描写泛舟时欣赏到的清远美妙的秋日夜景,以及飘摇乎天地间、御风而“登仙”的超然之乐。接着以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引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慨叹,对现实人生短促无常的感伤,以及不得与天地长终的遗憾。最后因悲生悟,阐述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以使自己的抑郁心情得到解脱,与客人共尽夜游之兴。这三个层次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将作者的纵情山水之乐与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行文如行云流水,意脉贯通,同时又写出了情感的跌宕起伏,层层深入而不显单薄。

这是一篇文赋。主客对答是赋体常用的行文格式,本文保留并成功运用了这种格式,从而把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真实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也将作者开朗旷达的胸怀和超越世俗的境界展露无遗。与此同时,这篇赋又打破了传统赋体的束缚,引入了自由灵动的散文笔调,使文章既有对偶声律的赋体之美,又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优美的意境融合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故能享誉千古。

【辑评】

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

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

【相关资料】

顾伟钢:《试析〈前赤壁赋〉的虚无思想》,《名作欣赏》1985年第6期。

李厚肃:《浅谈〈前赤壁赋〉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

李金松:《逍遥之乐背后的隐微心曲——苏轼〈前赤壁赋〉主旨新探》,《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