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一、杂剧的文体特征和发展脉络

字体:16+-

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大约出现于金末元初,成熟于元代。元杂剧具有非常完整而严密的结构体制。

第一,“四折一楔子”,这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戏曲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结局四个阶段。四折之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元杂剧中的楔子承担着承前启后的功能。一本四折的结构并非一成不变,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例子,如《赵氏孤儿》为五折,《秋千记》是六折,《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

此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也就是用两句或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第二,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采用北曲联套的形式。元杂剧每折用一个套曲,每个套曲一般都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押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他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第三,元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是歌唱的女主角。外旦、贴旦是次要的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男主角,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以上三类之外的演员。有孤(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第四,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剧称旦本,如《窦娥冤》由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由汉元帝主唱。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主唱人物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主唱人物也随之变换。

第五,除唱词外,杂剧文本还包括宾白与科介。宾白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科介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人物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等。

杂剧的成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杂剧”一词在晚唐即已出现。到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盛,市民阶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大,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出现了集中演出各种伎艺的瓦肆、勾栏,为戏剧向综合艺术发展提供了条件。宋杂剧是在继承歌舞戏、参军戏、歌舞、说唱、民间歌曲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当时,杂剧在宫廷中的演出,虽穿插于诸般伎艺之中,但已具有独立演出的形态。到了南宋,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杂剧又盛行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地。它在诸般伎艺中已居于首要地位。元朝建立后,以大都(今北京市)为核心的北方地区汇聚了财富、人力、物力,成为文化艺术的中心。文人因备受轻视而绝意仕进者,常与杂剧艺人共同进行创作,从而使杂剧在北方地区繁盛起来。南北统一后,元杂剧逐渐流传至江南临安等地。元初至元、大德年间,是杂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大都以及各地的杂剧演出非常活跃,作家辈出,名作如林,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皆为不朽之作。元末恢复科举,文人转趋功名仕进。与此同时,传奇在南方日渐兴起,元杂剧由此渐趋衰落。

明代以后,有一类体裁较短的戏曲也被称为杂剧,在一个剧本内可以兼用南北曲,也可以专用南曲。实际上是较短的传奇,但一般仍称为杂剧。戏曲史上为了与元杂剧相区别,将其称之为南杂剧。其中虽有少数较好的作品,如徐渭的《四声猿》等,却也终不能挽回杂剧衰落的命运。至此,杂剧艺术已在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