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二、明清传奇的文体特征和发展脉络

字体:16+-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从而开创了我国戏曲史上以传奇为主的新时期。

传奇的体制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保留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其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剧本分出,而且每出都有目。如《桃花扇》,“却奁”(第七出)、“骂筵”(第二十四出)、“沉江”(第三十八出)、“入道”(第四十出)等。每出皆有人物下场诗。如“余韵”(第四十一出)下场诗:“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几人家?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

第二,普遍运用南北曲合套的形式。在后期的南戏作品中,虽已开始运用南北曲合套的形式,但还不普遍,还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而且南北曲合套的形式也不多,比较单一。在传奇里,南北曲合套不仅得到了普遍运用,而且合套的形式也多样化,有一南一北交替使用的,也有南北混用的。另外,剧作家们在运用这一形式时,都从剧情的需要出发,以南北曲调声情上的差异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对比,加强戏剧冲突,做到了剧情与曲调的和谐统一。

第三,广泛使用集曲。所谓集曲,就是从同一宫调或声情相近的宫调内选取不同曲牌的各一段,联成一支新的曲调。凡集曲都为宜于生、旦抒情之用的细曲或可粗可细之曲。传奇多出自文人之手,喜欢在剧中抒情,故长套细曲增多,而原有的细曲已不够用了,于是就采用集曲的方法。但集曲若用得过多就不便搬演;即使搬演,也令观众昏昏欲睡。因此,传奇中集曲的增加,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是传奇后来逐渐走向衰微的原因之一。

第四,曲律更为严格。在南戏中,有的曲调,如【福马郎】【四边静】【光光乍】等既可用作净、丑的冲场曲,又可用作联套曲,而且有时生、旦也可以唱,但在传奇里,这些曲调只能用作净、丑的冲场曲,不能联套,更不能由生、旦角演唱。

第五,角色体制有了较大发展。宋元南戏只有七个基本角色,到了明清传奇,从这七个基本角色中又分化出几个新的角色。王骥德《曲律·论部色》云:“今之南戏(传奇),则有正生、贴生(或小生)、正旦、贴旦、老旦、外末、净、丑(中净)、小丑(小净),共十二人,或十一人,与古小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也载:“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打诨一人,谓之‘杂’。此‘江湖十二脚色’。”据此,传奇的角色较南戏增加了五个。

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在这3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明初是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的阶段,因此,其体制和表演形式都还不够完善。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一方面禁演那些有损于帝王后妃形象、有害于封建统治的戏曲,另一方面又鼓励戏曲作家写“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的戏曲,使得明代早期戏剧道德教化色彩很重。

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是传奇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传奇创作出现了三个**:第一,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并经梁辰鱼作《浣纱记》将昆山腔搬上舞台以后,许多文人学士也纷纷拈笔挥毫,编写传奇,一时作家作品大量涌现。这一时期明王朝的统治开始出现危机,内忧外患连续不断。这样的社会现实,引起了传奇作家们的关注。他们在传奇作品里不同程度地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所反映,在传奇的题材和内容上,初步扭转了明初以来一味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出现了《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这样具有现实内容的传奇作品。第二,万历年间,出现了以汤显祖“四梦”为标志的传奇创作**。城市经济的发展给戏曲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和广大的观众基础。同时,主张“百姓日用即道”的王阳明心学也给传奇创作提供了新的内容。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反封建内容的作品,戏曲批评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一些戏曲作家开始总结和探讨传奇创作规律,出现了许多戏曲理论著作,如王骥德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沈璟的《唱曲当知》等。而且,戏曲作家们还围绕传奇创作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如汤显祖和沈璟之间就重剧本内容还是重戏曲格律、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第三,明末清初,传奇作家们大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动乱生活,能够面向现实,在传奇中较为真实地反映社会面貌。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在传奇中热情歌颂市民群众反清复明的斗争。这一时期的传奇作家大多能够兼顾思想内容和戏曲格律,从而使传奇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清代中叶以后,传奇逐渐衰落。洪升和孔尚任是传奇创作的最后一个高峰。此后,传奇创作日落西山,最终为新兴的花部诸腔戏所代替。

思考题

1.元杂剧在体制方面有哪些特征?

2.简述明清传奇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