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名篇導讀

二、明清傳奇的文體特征和發展脈絡

字體:16+-

明清傳奇是以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形式,是宋元南戲的進一步發展。明代初葉,在北曲雜劇衰落的時期,南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且吸收了北曲雜劇的某些優秀成分,逐漸演進到了傳奇的階段,從而開創了我國戲曲史上以傳奇為主的新時期。

傳奇的體製是在南戲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保留了南戲原有的一些基本體製和格律,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其文體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劇本分出,而且每出都有目。如《桃花扇》,“卻奩”(第七出)、“罵筵”(第二十四出)、“沉江”(第三十八出)、“入道”(第四十出)等。每出皆有人物下場詩。如“餘韻”(第四十一出)下場詩:“漁樵同話舊繁華,短夢寥寥記不差;曾恨紅箋銜燕子,偏憐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煙雨南朝幾人家?傳得傷心臨去語,年年寒食哭天涯。”

第二,普遍運用南北曲合套的形式。在後期的南戲作品中,雖已開始運用南北曲合套的形式,但還不普遍,還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現象,而且南北曲合套的形式也不多,比較單一。在傳奇裏,南北曲合套不僅得到了普遍運用,而且合套的形式也多樣化,有一南一北交替使用的,也有南北混用的。另外,劇作家們在運用這一形式時,都從劇情的需要出發,以南北曲調聲情上的差異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對比,加強戲劇衝突,做到了劇情與曲調的和諧統一。

第三,廣泛使用集曲。所謂集曲,就是從同一宮調或聲情相近的宮調內選取不同曲牌的各一段,聯成一支新的曲調。凡集曲都為宜於生、旦抒情之用的細曲或可粗可細之曲。傳奇多出自文人之手,喜歡在劇中抒情,故長套細曲增多,而原有的細曲已不夠用了,於是就采用集曲的方法。但集曲若用得過多就不便搬演;即使搬演,也令觀眾昏昏欲睡。因此,傳奇中集曲的增加,也帶來了一定的弊病,是傳奇後來逐漸走向衰微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