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第二节 戏曲鉴赏理论

字体:16+-

一、古人鉴赏品评戏曲的主要形式

1.戏曲理论专著

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了一大批戏曲理论著作,古代的戏曲史论、戏曲创作论和戏曲表演论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戏曲史论,主要包括对戏曲起源与形成的探索,对各种戏曲形式的论述,对戏曲声腔的艺术特征及其沿革与流变的考察,以及对各个历史时期戏曲兴衰及其原因的总结。另外,也包括对戏曲史料的记载,或记载剧作家和演员的生平事迹,或记载剧目,或记载曲坛掌故等。戏曲创作论则包括对戏曲创作中一些规律问题的探讨,如戏曲功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对戏曲创作技巧的探讨。戏曲表演论主要讨论戏曲表演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如唱、念、做、打等。由于早期的导演是由演员或戏班主充任的,这些由演员或班主兼任的导演通常只是以口传身教的原始方式进行导演工作,而且受到文化水平的局限,虽有丰富的导演经验,但未能总结出来。直到明代中叶以后,一些剧作家兼任了导演工作后,才从理论上对戏曲导演行为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总结。

明代万历年间王骥德的《曲律》是戏曲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的理论专著。它探讨了南曲和北曲的源流、南曲声律、传奇作法及戏曲创作的诸多问题,并对元、明两代戏曲家和作品进行了广泛的品评,对戏曲创作技巧和写作规律加以总结,对风神、虚实、本色、当行等问题做了深入思考,对戏曲的布局与剪裁、宫调与语言等都有全面的论述,因而对后世的戏曲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曲话

曲话也是古人鉴赏品评戏曲的重要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清代李调元的《雨村曲话》,以辑录前人论述为主,间或附以己见。上卷主要称引元曲作家的名句,品评其炼词造句的成就和音律风格的特色;下卷着重对明代传奇戏曲的词采问题作比较深入的探讨。又如清代另一位曲论家梁廷枏的《藤花亭曲话》,详列元明清剧作者所作杂剧和传奇剧目、同名剧目,用曲牌命名的剧目等,女作家、僧道的作品亦均列出。书中对辞藻、结构、音律和戏曲掌故亦有论述。

3.以诗、词、曲论曲

以诗、词、曲的形式发表对戏曲的看法,也是古人鉴赏品评戏曲的重要形式。如清代凌廷堪的《论曲绝句》三十二首就是一组极具理论价值的论曲诗,对戏曲发展史、元杂剧、明清传奇、戏曲文学创作以及戏曲音乐创作等均有论述。如第三首:“谁凿人间曲海源?诗余一变更销魂。倘从五字求苏李,忆否完颜董解元。”推本溯源,认为戏曲滥觞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并且充分肯定明清传奇具有与元代北杂剧迥异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4.戏曲序跋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数量可观,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国戏曲史、戏曲美学、戏曲作家、戏曲创作与传播等诸方面的重要资料宝库,也是品评鉴赏戏曲作品的重要参考文献。如吴作梅《〈长生殿〉跋》认为洪升作《长生殿》的动机与司马迁作《史记》相同,都是“发愤著书”,陈四如《〈桃花扇〉跋》认为《桃花扇》具有春秋笔法,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长生殿》与《桃花扇》的主旨。明清两代的戏曲作品、选集,多数都附有序或跋,为我们了解作家、解读作品提供了方便。

5.戏曲评点

戏曲评点是一种包括凡例、题辞、眉批、夹批、总评、读法、圈点、集评甚至音释、笺注等形式在内的批评样式。明代中晚期,随着传奇、杂剧创作的繁荣,戏曲评点也兴盛一时。到明末清初,戏曲评点蔚然成风,凡有新的剧本问世,几乎立即就有评家为之评点,成为中国戏曲学和文学批评史的一种奇特现象。今从各公私藏家的版本看,标有“李卓吾先生批评”的剧本就有《西厢记》《荆钗记》《琵琶记》《红拂记》《玉簪记》等十数种。而标明汤显祖“玉茗堂批评”的共有13种之多,其中或有书商的伪托,但所批《董西厢》和《王西厢》确有他的亲笔题识。清代,戏曲评点仍很盛行,大家辈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金圣叹批点《西厢记》,另有毛声山评点《琵琶记》,吴舒凫批点《长生殿》,吴氏三妇合评《牡丹亭》,程琼评点《才子牡丹亭》等。

6.笔记、尺牍、小品等中的评论

明清人的笔记、尺牍、小品等,常常笔涉艺苑曲坛,或记载当时佚闻,或书写即时感受,在鉴赏品评的同时,也透出许多理性的思考。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是一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术笔记,戏曲亦在其研治之列。他以一个艺术鉴赏家的独特视角,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戏曲理论的真知灼见。如舞台演出的和谐美、剧本创作的“谬悠其事”说及案头文学“工”之美等,对传统曲学有所突破。书中对曲目名称来源、作家籍里的考辨,对于后人研究戏曲也大有助益。晚明张岱的小品集《陶庵梦忆》中有许多精彩文字记录了明末官宦家乐和民间的演剧活动。其中有文人与演员串戏以自娱,有家乐随时演出以自炫,有民间戏班的大规模演出以与万人同乐等记载。他笔下的西湖之春、扬州清明、秦淮之夏、虎丘中秋等民间戏剧盛会,更是有声有色,令人神往。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录昆曲及花部的诸多演员,其论曲喜言“神”“态”之类气质,如论小生张德容演《寻亲记》“酸态如画”,小旦马大保演《占花魁》“有娇鸟依人最可怜之致”等,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