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三、白话小说的发展脉络

字体:16+-

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一次根本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标志着白话小说的日渐兴起。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的宋以前小说史,从此逐渐转向以白话小说为主的小说史;与此同时,文言短篇小说也仍然沿着自身的轨迹继续发展。自此,中国小说史由文言、白话两条线索并行、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渗透。白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而且白话短篇小说和白话长篇小说有如花开并蒂,各有硕果。

1.白话短篇小说发展脉络

宋人话本的产生对古代小说史而言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第一,从文言到白话,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扩大了读者面,拓展了小说的社会功能。第二,作品描写的对象从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平民,尤其是市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第三,奠定了白话长、短篇小说的基础。因此鲁迅先生认为,话本的兴起,“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的变迁》)。

话本的兴起要从“说话”说起。“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说话”作为一种伎艺,起源于唐,盛于宋。唐以前的“说话”活动仅仅流行于士大夫之间,多是供统治阶级娱乐消遣。到了唐代,“说话”开始向市民阶层发展。唐人的文言小说、变文等,从内容和形式,都对“话本”的产生有影响。宋代“说话”上承唐代,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商业化和职业化的特点。随着说话活动的兴盛,在书场中流传的故事越来越多,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出的其他故事文本也日渐增多,后世统称之为“话本”。话本经公开流传,为文人模拟仿作,又形成“拟话本”。

宋元时代,话本大多单篇流传,且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很少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具体的写作年代。研究小说的人将它们收集一起,统称为“宋元话本”。“宋元话本”按内容细分,可分为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三种。宋元小说话本以爱情和公案题材为主,有一定的体制;讲史话本,多出自元代,今仅存《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几种;说经,原意为演说佛书,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中,讲史话本和说经话本既对章回小说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又开历史小说和神魔小说的滥觞。

明代是白话小说的成熟期,也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期。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做出了三方面的贡献:第一,对宋元话本及当时流传的一些艺术上有缺陷的话本进行了加工润色;第二,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第三,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明代短篇白话小说最繁荣的时期是在万历以后,尤其在南方,城市经济发达,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白话短篇小说日益发展。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平山堂话本》原分为六集,共收话本60篇,总称《六十家小说》。今仅存27篇,多为宋元旧作,未加润饰;少数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话小说120篇,其中有经冯梦龙加以润饰的话本,也有他独立创作的拟话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则全为凌蒙初创作的拟话本。冯梦龙是一位全能的通俗文学家,对通俗小说也有卓越的见解。他编的“三言”佳作颇多,题材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价值很高,从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话本的突出成就。“二拍”与“三言”同时代,都是重要的拟话本集,共收作品80篇。“二拍”“抒情写景,如在耳目”(孙楷第语),艺术成就也非常不俗。清初“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精选出40篇,定名《今古奇观》,这个选集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的拟话本集子共有40余部。它们的思想、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粗存精,也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崇祯年间“天然痴叟”的《石点头》、明末“酌元亭主人”的《照世杯》、清初李渔的《十二楼》、“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周清源的《西湖二集》等。

2.白话长篇小说发展脉络

明初,《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从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向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直以自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作、时有**,但其总体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明代“四大奇书”独占鳌头,并且开创了各自的领域:《三国演义》是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同时也是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又是神魔小说的高峰;《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发展,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四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西游》系列、《金瓶梅》系列。可以说,“四大奇书”的影响深入整个社会,参与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长篇巨著相继问世。在《儒林外史》出现之前,小说史上虽不乏讽刺之作,却没有一部能像《儒林外史》这样足以成为讽刺小说的经典。所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儒林外史》不吝好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在“四大奇书”之外,《儒林外史》另辟蹊径,直接影响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写作。至于《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更无须多言,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同时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如果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在民间影响甚大,《儒林外史》《红楼梦》则在士大夫之间获得了重要的回响。尤其是《红楼梦》,传世之初就在士大夫中成为一种习尚和时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在《红楼梦》尚未问世时就有人评点。两百多年来,评论者摩肩接踵,续作汗牛充栋。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种学派——红学,研究者人数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国小说史上绝无仅有。

清乾嘉以降,考据之风盛行,士大夫不那么热衷小说。直到晚清,这种现象才发生变化,小说重新得到蓬勃发展。晚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众多杂志创刊问世、印刷事业的发达兴旺、小说理论高度发展,都为小说创作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据近人粗略统计,晚清长篇小说总数在千种以上。“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吴趼人、刘鹗、曾朴)中,仅李伯元、吴趼人二人就创作了数十种长篇小说。晚清小说的内容、技法,都有许多新因素,体现出变革时期的特点。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脉络大体可概括为:宋代以前,主要是文言短篇小说的单线发展;宋元以后,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思考题

1.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2.传统的“小说”和今天所说的“小说”有什么异同?

3.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