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二、唐宋传奇

字体:16+-

莺莺传(节选)

元稹

张生游于蒲①,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②,绪其亲③,乃异派之从母④。是岁,浑瑊薨于蒲⑤,有中人丁文雅⑥,不善于军⑦,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⑧将⑨天子命以总戎节⑩,令于军,军由是戢⑾。郑厚张之德甚⑿,因饰馔以命张⒀,中堂宴之。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⒁,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⒂,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⒃?”久之乃至,常服睟容⒄,不加新饰。垂鬟接黛⒅,双脸销红而已⒆,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⒇,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21)。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22)。婢果惊沮(23),腆然而奔(24),张生悔之。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间居(25),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26)。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27)。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28)。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29),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30)。尔其谓我何(31)?”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32),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33),往往沉吟章句(34),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35),不然则无由也。”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36)。

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37)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38)。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39),致**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40),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41),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言毕,翻然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

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42)。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而去。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43)。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44)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

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注释】

①蒲:蒲州,也称河中府,辖今山西西南部龙门山以南,稷山、盐池及永乐镇以西地区,州治在今永济市。

②张出于郑:张生的母亲也是郑家的女儿。

③绪其亲:论起亲戚来。

④异派之从母:另一支派的姨母。

⑤浑瑊:唐将,西域铁勒九姓的浑部人,屡立战功,曾是河中府的最高军事主官。

⑥中人:这里指监军的大宦官。唐代开元以后,以宦官监督军队,宦官有很大权力。

⑦不善于军:不会带兵,和军队感情不好。

⑧杜确:当时继浑瑊之后,任河中尹兼绛州观察使的官员。

⑨将:秉奉。

⑩总戎节:主持军务。

⑾军由是戢:军队从此安定下来。

⑿厚张之德甚:非常感激张生的恩德。

⒀饰馔以命张:整顿酒菜来款待张生。

⒁孤嫠未亡:“孤”,孤独。“嫠”,守寡。“未亡”,未亡人,古时寡妇的自称,意思是丈夫已死,自己也不应该再活下去,不过仅仅还没有死罢了。“孤嫠未亡”,统指寡妇。

⒂犹君之生:如同你给他们活的命。

⒃远嫌:远离以避免嫌疑。

⒄睟容:天然光泽的面孔。

⒅垂鬟接黛:两鬓垂在眉旁,是少女的发式。黛,妇女用来画眉的青黑颜色,后用来代指妇女的眉毛。

⒆双脸销红:两颊飞红的样子。销,散布。

⒇抑而见:强迫出见。

(21)若不胜其体者:身体好像支持不住似的。

(22)道其衷:说出自己的心事。

(23)惊沮:吓坏了。

(24)腆然:害羞的样子。

(25)纨绮间居:和妇女们在一起。纨绮,用为妇女的代词。

(26)不为当年,终有所蔽:从前所不做的事情(指追求女人),如今到底被迷惑住了。

(27)不自持:自己不能克制。

(28)恐不能逾旦暮:恐怕不能过早晚之间,意思是快要因相思而死了。

(29)纳采问名:古时订婚的手续。纳采,用雁为礼物送给女方。问名,问女方的姓名,去占卜吉凶,以决定婚事能否进行。

(30)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里的寓言;庄子在路上看见车道里有一条鲫鱼,它叫住庄子,请弄一点水来救活它。庄子答应到吴越去引西江的水来救它。它说:“我只要一点点水就可以活命;等你远道去引西江水来,那只好到卖干鱼的店铺里去找我了。”这个故事,比喻远水救不了近火。

(31)尔其谓我何:你说我该怎么办?

(32)非语:不合理、不正经的话。

(33)善属文:会做文章。把东西连缀起来叫作“属”;缀字成文,所以称做文章为“属文”。

(34)沉吟章句:指研究诗文作法。沉吟,本指迟疑不决,这里作思考、推敲。

(35)乱之:打动她。

(36)缀:作。

(37)梯:爬。

(38)必谓获济:以为一定会成功。

(39)不令:不好,不懂事。

(40)掠乱:乘危要挟。

(41)寝其词:不说破、不理会。

(42)觉之:唤醒他。

(43)修谨以俟:打扮得整整齐齐,恭恭敬敬地等待着。修,修饰。谨,恭谨。

(44)支:同“肢”。

【评析】

元稹的《莺莺传》讲述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其对女主人公莺莺的刻画,尤为细腻传神。

选文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莺莺的言行:初次与张生见面,莺莺矜持自重,张生“以词导之”,她却“终席而罢”不交一言。然而当张生以春词二首赠之时,她却马上回诗,暗示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可是当张生如约而至时,她又义正词严地斥责张生,说得张生“自失”久之,“于是绝望”。数夕之后,她却自己来到张生房中自荐枕席,大胆表示自己的爱意,以至“朝隐而出,暮隐而入”。

其言、其行看似自相矛盾、匪夷所思,但是这种言行不一正是作品的神来之笔,是少女矛盾心理的真实表现。一方面,她作为大家闺秀,礼教约束很重,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当时的行为准则。唐代青年男女都清醒地认识到,两情相悦与婚姻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婚姻更讲究门当户对。这正是崔莺莺与张生两人同时忧虑的现实问题。莺莺家道中落,适逢父亲亡故,权且寄居庙宇,张生前途未定。现实如此,莺莺才会担心自己与张生婚姻上存在的阻碍。所以莺莺身上表现出来的想与说、说与做之间的矛盾,是她对所处现实环境的警觉和思考,是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但另一方面,莺莺偶遇张生,张生不但解救她家出于危难,她又是一个正当思春妙龄的少女,她有心相托,但又不放心于他,在不放心之余又难以抑制少女的爱慕之情。而最终莺莺自荐枕席,情感战胜了现实伦理和礼教。由此可见,在对莺莺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实际上仍是在突出一个“情”字。

总之,崔莺莺含蓄而多情、敢爱又矜持的形象刻画得极为鲜明,在中国小说史上大放异彩。

【辑评】

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据此,小说之文宜备众体。《莺莺传》中忍情之说,即所谓议论。会真等诗,即所谓诗笔。叙述离合悲欢,即所谓史才。皆当日小说文中,不得不具备者也。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

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相关资料】

周先慎:《〈莺莺传〉的叙事艺术和写情艺术》,《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

谢柏梁:《元稹〈莺莺传〉非文过饰非作》,《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

周亮:《一位戴着封建枷锁追求爱情幸福的女性——论〈莺莺传〉中的崔莺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虬髯客传

杜光庭查

隋炀帝①之幸②江都也,命司空杨素守西京③。素骄贵,又以时乱,天下之权重望崇者,莫我若也,奢贵自奉,礼异人臣。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令美人捧出,侍婢罗列,颇僭于上④,末年愈甚,无复知所负荷、有扶危持颠之心⑤。

一日,卫公李靖以布衣上谒,献奇策。素亦踞见。公前揖曰:“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不宜踞见宾客。”素敛容而起,谢公,与语,大悦,收其策而退。当公之骋辩也,一妓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公既去,而执拂者临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公具以答。妓诵而去。

公归逆旅⑥。其夜五更初,忽闻叩门而声低者,公起问焉。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公问谁?曰:“妾,杨家之红拂妓也。”公遽延入。脱衣去帽,乃十八九佳丽人也。素面华衣而拜。公惊答拜。曰:“妾侍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耳。”公曰:“杨司空权重京师,如何?”曰:“彼尸居余气⑦,不足畏也。诸妓知其无成,去者众矣。彼亦不甚逐也。计之详矣。幸无疑焉。”问其姓,曰:“张。”问其伯仲之次。曰:“最长。”观其肌肤、仪状、言词、气性,真天人也。公不自意获之,愈喜愈惧,瞬息万虑不安,而窥户者无停屦⑧。数日,亦闻追讨之声,意亦非峻⑨。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⑩,将归太原。

行次灵石旅舍,既设床,炉中烹肉且熟。张氏以发长委地,立梳床前。公方刷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驴而来⑾。投革囊于炉前,取枕欹卧⑿,看张梳头。公怒甚,未决,犹亲刷马。张熟视其面,一手握发,一手映身摇示公,令勿怒。急急梳头毕。裣衽问其姓⒀。卧客答曰:“姓张。”对曰:“妾亦姓张,合是妹。”遽拜之。问第几。曰:“第三。”问妹第几。曰:“最长。”遂喜曰:“今夕幸逢一妹。”张氏遥呼:“李郎且来见三兄!”公骤礼之。

遂环坐。曰:“煮者何肉?”曰:“羊肉,计已熟矣。”客曰:“饥。”公出市胡饼⒁。客抽腰间匕首,切肉共食。食竟,余肉乱切送驴前食之,甚速。

客曰:“观李郎之行,贫士也。何以致斯异人?”曰:“靖虽贫,亦有心者焉。他人见问,故不言,兄之问,则不隐耳。”具言其由。曰:“然则将何之?”曰:“将避地太原。”曰:“然。吾故非君所致也。”曰:“有酒乎?”曰:“主人西,则酒肆也。”公取酒一斗。既巡,客曰:“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曰:“不敢。”于是开革囊,取一人头并心肝。却头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曰:“此人天下负心者,衔之十年,今始获之。吾憾释矣。”

又曰:“观李郎仪形器宇,真丈夫也。亦闻太原有异人乎?”曰:“尝识一人,愚谓之真人也。其余,将帅而已。”曰:“何姓?”曰:“靖之同姓。”曰:“年几?”曰:“仅二十。”曰:“今何为?”曰:“州将之子⒂。”曰:“似矣,亦须见之。李郎能致吾一见乎?”曰:“靖之友刘文静者⒃,与之狎。因文静见之可也。然兄何为?”曰:“望气者言太原有奇气,使吾访之。李郎明发,何日到太原?”靖计之日。曰:“期达之明日,日方曙,候我于汾阳桥。”言讫,乘驴而去,其行若飞,回顾已失。公与张氏且惊且喜,久之,曰:“烈士不欺人,固无畏。”促鞭而行。

及期,入太原,果复相见。大喜,偕诣刘氏⒄。诈谓文静曰:“有善相者思见郎君,请迎之。”文静素奇其人,一旦闻有客善相,遽致使迎之⒅。使回而至,不衫不履,褐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虬髯默然居末坐,见之心死,饮数杯,招靖曰:“真天子也!”公以告刘,刘益喜,自负。既出,而虬髯曰:“吾得十八九矣,然须道兄见之。李郎宜与一妹复入京,某日午时,访我于马行东酒楼,楼下有此驴及瘦驴,即我与道兄俱在其上矣。到即登焉。”又别而去,公与张氏复应之。

及期访焉,宛见二乘。揽衣登楼,虬髯与一道士方对饮,见公惊喜,召坐围饮,十数巡,曰:“楼下柜中,有钱十万,择一深隐处安一妹。某日复会于汾阳桥。”如期至,即道士与虬髯已到矣,俱谒文静。时方弈棋,揖而话心焉。文静飞书迎文皇看棋⒆。道士对弈,虬髯与公傍待焉。俄而文皇到来,精采惊人,长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坐风生,顾盼炜如也。道士一见惨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输矣!于此失却局哉,救无路矣!复奚言!”罢弈而请去。既出,谓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勉之,勿以为念。”因共入京。虬髯曰:“计李郎之程,某日方到。到之明日,可与一妹同诣某坊曲小宅相访。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⒇,兼议从容,无前却也。”言毕,吁嘘而去。

公策马而归。即到京,遂与张氏同往。至一小板门,扣之,有应者,拜曰:“三郎令候李郎、一娘子久矣。”延入重门,门愈壮丽。婢四十人,罗列廷前。奴二十人,引公入东厅。厅之陈设,穷极珍异,巾箱、妆奁、冠镜、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巾栉妆饰毕(21),请更衣,衣又珍异。既毕,传云:“三郎来!”乃虬髯纱帽裼裘而来,亦有龙虎之状,欢然相见。催其妻出拜,盖亦天人耳。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家不侔也。四人对馔讫,陈女乐二十人,列奏于前,若从天降,非人间之曲。

食毕,行酒。家人自堂东舁出二十床(22),各以锦绣帕覆之。既陈,尽去其帕,乃文簿钥匙耳。虬髯曰:“此尽宝货泉贝之数(23)。吾之所有,悉以充赠。何者?欲以此世界求事,当或龙战三二十载,建少功业。今既有主,住亦何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内,即当太平。李郎以奇特之才,辅清平之主,竭心尽善,必极人臣。一妹以天人之姿,蕴不世之艺,从夫之贵,以盛轩裳。非一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荣一妹。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固非偶然也。持余之赠,以佐真主,赞功业也,勉之哉!此后十年,当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事之秋也。一妹与李郎可沥酒东南相贺。”因命家童列拜,曰:“李郎一妹,是汝主也!”言讫,与其妻从一奴,乘马而去。数步,遂不复见。

公据其宅,乃为豪家,得以助文皇缔构之资(24),遂匡天下。贞观十年,公以左仆射平章事。适东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公心知虬髯得事也。归告张氏,具衣拜贺,沥酒东南祝拜之。

乃知真人之兴也,非英雄所冀,况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我皇家垂福万叶,岂虚然哉?或曰:“卫公之兵法,半乃虬髯所传耳。”

【注释】

①隋炀帝:隋朝第二任皇帝,名杨广。

②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③西京:今西安。

④僭(jiàn):超越本分。

⑤扶危持颠:指挽回处于危难中的国家或人。扶,帮助;持,把握;颠,倾倒。

⑥逆旅:旅店。

⑦尸居余气:像尸体一样但还有一口气,指人将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气沉沉,无所作为。

⑧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⑨峻:严厉苛刻。

⑩排闼:推门,撞开门。

⑾蹇驴:跛蹇驽弱的驴子。

⑿欹:倾侧。

⒀裣衽:同“敛衽”,整理衣襟。

⒁胡饼:烧饼。

⒂州将之子:指唐太宗李世民,其父李渊当时任太原留守。

⒃刘文静:字肇仁。隋末为晋阳令,后随李渊起兵,有军功。

⒄诣:拜访。

⒅遽:急忙。

⒆文皇:唐太宗死后谥“文皇帝”。

⒇祗谒:恭敬地进见。

(21)巾栉:包头巾,梳头发。

(22)舁(yú):抬。

(23)泉贝:货币。

(24)缔构:创业。

【评析】

杜光庭(850—933),字宾圣,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懿宗咸通间,应举不弟,入天台山为道士。僖宗避黄巢乱入蜀,杜光庭应召为官,后留蜀,事前蜀王建父子,为谏议大夫、户部侍郎,赐号广成先生。晚年隐居在青城山。著作留存有《广成集》《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等。

《虬髯客传》是唐传奇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成功塑造了红拂、虬髯客和李靖的形象,历来为后人称道。

红拂出场着墨不多,仅有寥寥数语:“一妓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却由此衬托出她独特出众的眼光。她虽为侍妓,但极有远见,看到李靖后,发觉他是个奇才,所以定下了出奔的决心。夜奔旅店一节,就更出色地写出了她超凡脱俗的仪容和胆略。出奔的装扮、投奔的原因及之后周密的安排,无不写出她的胆识与机智。红拂的形象,用李靖的话来说就是:“观其肌肤、仪状、言辞、气性,真天人也。”

虬髯客本来是个大豪侠,早年也有争夺天下之志,但见到李世民的风度卓绝之后,自知无法超越,于是倾尽家财资助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他有知人之明,能看出李世民是未来天下之主,看出李靖是辅佐明君的贤臣,同时又能成人之美,万贯家财一手相送,甘心支持李靖与李世民的霸业。由此可见,虬髯客不但富有远见卓识,而且拥有豪迈的英雄气概。

李靖的形象同红拂、虬髯客相比,也并不逊色。出场写出了李靖的胸怀大志。红拂对他的关注,也间接体现了李靖的出色。他能大胆接受红拂的出奔,同样体现出其胆识。在初遇虬髯客时,李靖对虬髯客的无礼很是生气,但在红拂的暗示之下,他又能马上转变过来,可见他善于听取意见。而他最后选择明主,终成一代大业,显现出一以贯之的英雄本色。

总之,这篇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非常杰出。通过不同侧面对几个人物进行了生动描写,表现不同人物各自的典型性格,并在不同性格的交错映衬中愈发凸显出人物的特色,从而形成一篇精彩动人的故事。

【辑评】

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集》

虽尚不离搜奇记逸,然叙事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相关资料】

梁湘如:《风尘三侠的“选择”哲学——〈虬髯客传〉的一种解读》,《名作欣赏》2001年第1期。

卞孝萱:《论〈虬髯客传〉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