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实验设计,三主办机关计划以三年为实验周期来进行事业实验,以“寻求推行普及教育之最经济办法与适应生活需要之教育设施,藉供省内外各地之参考”为主旨,主要进行乡村青年训练、乡村基础教育实验和乡村事业辅导实验事业。可惜的是,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花县实验区事业实验尚不足两年,比较完整的事业实验集中在第一年。“该区进行计划,以及举办乡村青年训练乡村基础教育的两个法则,内容颇多创见,可供实施乡村教育者之参考,至希读者注意”[121]。此外,还设有乡村事业辅导处,下设民众教育处、乡村图书馆、保健所、农场等实验事业。
1.乡村青年训练实验
按照顶层实验设计初衷,之所以进行乡村青年训练实验,是基于之前乡村服务人才训练“间接、与农民生活隔膜、难于常驻乡村”以及非常时期青年是国防和军事准备的主要力量,“所以我们认为直接来训练乡村青年,养成乡村服务之中坚人物,而永为乡村之根苗,从事于乡村服务事业”[122],实验区特别开设青年学校,进行乡村青年训练事业实验。按照《乡村青年学校组织概要》规定,该校定名为“广东省教育厅国立中山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社合办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青年学校”(以下简称青年学校),以训练乡村青年、养成农村服务之中坚人物为宗旨,校址设在花县龙口庄。在先期调查实验区人口基础上,实验区采用“选调”方式来征集各区青年干部训练班学员。选调区域包括实验区基本区和推广区,年龄18~25岁、高小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品性优良且体格健壮的男青年均在征调之列,按照适龄男青年的2%的比例抽调,估算全区共需训练206人,每期训练人数,暂定34人,计划6期完成,选调方法主要靠各乡镇长协助推选以及社会公开招考。实验区专门制定了《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训练青年干部要纲》,主要内容如下。
一、目的 养成农村的中坚人物,使能领导一般青年;并促进乡村建设,以图乡村之再造及民众之复兴。
二、区域 以本实验区之基本区及扩充区为区域,计三镇二十三乡。
三、定额 区内规定训练男性青年干部二百人,平均每百户分配二人,名为乡额,另设公额特额各若干人,女性青年干部额数暂不预定。
四、考选 乡额则按照区内各乡镇户口之多寡而分配考选额数。分期考选之特额,则以实验区附近为范围;公额则不限区域,均公开招考之。
五、资格 应考青年须高小毕业或具同等学力,品性体格均臻健全,且愿为本乡服务者。
六、场所 设青年干部学校一所,分期集中训练之。
七、时期 暂定每期训练六个月,但得视需要而延长,全部留校。
八、纲目 训练内容分为四纲目:即精神训练、基本知识训练、实用技术训练及乡村服务训练。
九、待遇 在受训期间,乡额生及特额生得免收一切费用,公额生仅收膳费及制服费。
十、服务 受训青年结业后,仍须各返本乡,在本实验区继续辅导之下,从事领导青年及促进乡建之工作,并须自食其力,以不受其他津贴为原则。
十一、附则 本要纲根据本区计划大纲而订定,经本区区务会议通过,以为青年干部训练设施之依据,于必要时亦得提请区务会议修改之。[123]
1936年11月15日,乡村青年学校第一期乡村青年干部训练班招考完成,录取乡额30人,公额10人。按照规定,乡额生由校方供给膳食及课业用品,公额生需付制服费2元、每月膳食费6元。乡村青年学校设主任导师1人综理教导事项,专任导师3人,分任生活指导、农事指导等事项,另设兼任导师若干,负责各科教学,各类导师均由实验区工作人员兼任,每月经费290元用于学生膳食和教育开支等。[124]“房子还是破,设备一起无,在此状态下,却开始准备开学上课。我们准备了铲锯,想让三十位青年,几位导师,凭着双手与大脑,来作开天辟地的大好老。十二月五、六日报到,十二月七日开学。”[125]在学员们和各位导师的努力下,12月7日正式开学。该校以民族中心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和乡村更生教育为教育方针,课程编制以精神训练、基本知识训练、实用知识训练及乡村建设训练为训练要纲,各定有相应标准,各科教学注重实际生活材料及实际生活,教材均为自编。
表3-13 花县实验区乡村青年学校课程设置及标准一览表(1937)[126]
续表
综括表3-13中所列四项标准,训练乡村青年,不仅使其有自力更生能力,参加或协助乡村基础学校等形成工作,并能领导本乡青年,组织青年团体,成为推动青年集体的新力量。也就是说,实验区的乡村青年训练事业实验,在于培植新生的服膺三民主义、矢忠国家民族的乡村领导权势,成为国民党渗透基层的代言人,取代原来的乡村势力。该训练班期限为六个月,为养成学员有纪律及耐劳刻苦生活习惯,采取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学生的生活活动采取学团方式安排。每两周的周日及乡间节日,学员可轮流返家省亲。该校生活日程如表3-14所示。
表3-14 花县实验区乡村青年学校生活日程表(1937)[127]
从表3-14可知,青年训练班学员每日安排相当紧凑,为养成自治集体生活习惯,训练班全部生活事项,由导师与学员共同处理。从早上6:00到晚上22:00的集体生活,不仅要自己负责扫除炊事,并仿照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置“朝会”,举行升旗、晨歌、简易早操等活动,周一至周五,每日上下午各有170分钟为学科时间,进行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学习(基本知识训练为国语、社会、自然和算术、簿记;实用技能训练为农业概要、农业实习、农村工艺、国防大意、军事训练、医药卫生);为增加学员实地乡村服务能力起见,专门在周末安排乡村服务,要求学员以学校所在乡村为区域,进行家庭访问、农村社会调查,并举办民众学校、合作社、农业推广、参加乡村基础学校等地方建设工作;专门设立农场一处,以便学生农业实习之用。在以周为单位的生活日程安排中,集会活动为14个小时,包括谈话会、研究会、娱乐会以及星期集会散布在学院生活日程表中,视实际情况而随时修订开展。
图3-14 花县实验区乡村青年学校组织系统图[128]
乡村青年学校非常注重学员们的生活日记,学校将印有“今天: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警惕语言的信纸发给学员,要求学员不得记流水账、发空议论。“在日记中,可以发现许多的事实和问题,如问题有全体性的,则提出来和全体讨论,如属个人性质的,则约某一人个别谈话。”如学员梁汝袖、杜保汉的生活日记,很清晰地记录了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的成长:
上《农事概要》课时,提出组织农业研究会,讨论结果,取名“大块农学会”,取了这新鲜的名称多么有趣,在讨论时已笑得满堂声张了,这个会办到几时尚未定,但是结业后尚可以做下去的。(梁汝袖,6月1日)
再行讨论“大块农学会”的办法,章程已经通过,大略记载这里:大块农学会的宗旨是研究农学的理论与实际,并改进本地的农业生活。组织法:分为若干区,每区(按分为总务、蔗作、稻作、蔬菜、畜牧及花卉六组)为一组,每组选组长一人,每组开会,以每周一次,会务会议每半月开会一次;遇必要时均得开临时会议。会员均须出席。至研究方法,则为:管理本区农场,开会报告讨论,阅览农事书籍,调查本地农业,参观各处农业机关。(梁汝袖,6月2日)
今天是我第一次在田间去实地练习犁田,起初,毫无头绪,不能顾及,以致犁出些什么行线来,深浅斜歪,只是乱七八糟,听说初学的人去犁田,牛必狡猾,或快或慢,令驱使它的人,手措不及,这样的说,和我今天的情形一看,真是一点不错的。当时利家允、利朝瑾两位同学也在此,他俩比较我熟悉,我于是交给家允同学去犁,但他把犁田的方法,告诉我一遍,我都很能领略他的指导。后来他疲乏了,我便很欢欣的接过来,依着他所指导的方法去试验,果然前后不同,较前好得多。我见有点熟悉,于是不断地去干,虽然牛是有点不好,但是在二三小时之内,也能犁了一块约四五分的田。(杜保汉,2月18日)[129]
从以上三则生活日记,可以看出学员梁汝袖通过《农学概要》课程,学习组织农学会的过程,制定章程、组织、研究办法等,尽管粗糙大略,属于学员的纸上谈兵,但规模初具,对于乡村青年来讲相当不易。学员杜保汉则属于另一种较少接触农事的乡村青年,他的犁田练习,更多地借助的是同学的朋辈力量,在逐渐熟练犁田技能的同时,亦坚固了同学之间的情谊,为训练期满后回村工作打下基础。实际上,实验区训练青年的最终目的,是要他们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负起建设乡村的重任。在训练期间,重点在于如何运用他们建设乡村的智识与工具,乡村服务的工作经验,以及如何鼓动回到乡村后的青年的积极性。训练期满青年学员回乡工作,工作内容有四:(1)回乡作头脑清醒之新农夫,能运用科学耕种方法,一切购买、运销、贩卖、水利、农本贷款等,能极力提倡及运用合作社之组织;(2)视其学识能力之高低,主持、协助或参加乡村基础学校之工作;(3)农闲时,负有积极消除文盲及促进本乡各项建设事业之责任;(4)领导本区青年,组织青年学团,进修身心,锻炼体魄,启发民族意识,负起复兴民族之责任。为了辅导青年学员回乡开展工作,实验区还专门出台《青年干部回乡工作辅导办法》,予以后续支持。
在实验进行中,乡村青年学校面临三大难关,招生不易,留生难和出路问题。按照原实验设计,乡额考选,应依各户口平均分配,以便受训养成的乡村中坚人物回到乡村中服务,但在实际招生中,因为是志愿报考,出现考生乡籍有片面集中趋势,不得已只得一方面降低考生过少的乡村录取标准,一方面酌增考生多的乡村乡额,但依然存在不少缺额乡村。招考进来后,乡村青年学校供给学生膳费及免费书籍,但由于部分青年学生已负有养家责任,“家庭经济的没落,亦足以影响其向学心,甚至使其不得不休学去急谋自己家庭的生活”,更因为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民众“以为子弟上学,必系读书写字,发财升官,决不能在学校里学种田做工扫地煮饭的琐事”,因此对青年学校的课程以及回乡的出路,“学生家庭,频示失望,即在学生本人,更以实验区所昭示彼等之出路为经营农业自食其力之乡村服务者,而非领薪空谈之士大夫阶级,因之亦有对其前途,表示消极失望”。经导师百般解劝,“劝其忍受目前短期的艰难困苦,并导其紧握现实而少为一时的得失,必要时,则给予假期使其回家协助农田工作,过此时期后仍返学校续学”,[130]并召集学生家长谈话会及学生谈话会,对其指示目前民族、社会的演变趋势及青年所负的责任等,种种努力后,第一期学生中依然有三人休学。
2.乡村基础教育实验
按照实验区设计,希望能从一乡乡民训练及乡村建设辅导的进程中,探求培养乡民力量及充实乡间资源的途径、方法,并进而谋乡村再造及民族复兴,这一途径、方法便是乡村基础教育实验,乡村基础学校是具体设计。按照《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试办乡村基础教育纲要》规定,以“培起乡民力量,充实乡间资源,以图乡村之再造及民族之复兴”为目的,以新的乡村为实验区域,基本区的其他村庄设立一所乡村基础学校,并确立该校为实施乡村基础教育的主体,同时亦是乡村文化中心,招生对象为村中全体乡民,不论男女老幼,教育内容分为乡民训练和乡村建设辅导。“待试验稍有相当成效,即在试行区内指导各乡村设立乡村基础学校数所,或从新创立,或改组原有校塾,或改变原有小学之内容,而仍存其原名。在实验区域及试行区域内,均须分别树立乡村教育标准及普及办法,力谋普及之”。新设乡村基础学校实验期间所需经费由实验区承担,其他各乡村的所需经费则由地方自筹。实验区制定了《乡村基础教育实施标准》,分乡民训练最低标准和乡村建设辅导最低标准两个方面,予以制度上的规定。
甲、乡民训练之最低标准
一、精神训练:(1)品性纯良;(2)生活积极而前进;(3)有互助合作礼让之精神;(4)有参加民族自卫之勇气;(5)爱护民族国家。
二、知识训练:(1)能阅读民众读物并运用浅近文字;(2)能运用四则及简单实用计算;(3)具有自然及社会之简单常识;(4)了解乡土本国史地大概及国难简略情形;(5)简明认识乡村再造及民族解放之途径。
三、技术训练:(1)能接受简单之农业科学方法;(2)能实地经营农村副业一二种;(3)能实行简要之保健事项;(4)具备国民应有之国防能力;(5)有初步基本之军事技能。
四、组织训练:(1)简明了解组织之意义与重要;(2)有团体生活之习惯与常识;(3)能参加青年组织或全村组织;(4)能参加合作组织;(5)有随时参加各种必需组织之能力。
乙、乡村建设辅导之最低标准
一、文化建设辅导:(1)全体青壮年(16~40岁)均受毕乡民基本训练;(2)全体少年(12~15岁)均受毕短期义务教育;(3)全体儿童(6~11岁)或受毕义务教育或在学;(4)全乡有普遍之正当娱乐风气及设备;(5)有简要之公共体育运动设备;(6)有简要之公共医药卫生设备。
二、政治建设辅导:(1)有健全之集体组织能随时应付各项问题;(2)有活跃之青年组织全体青年少年均参加;(3)有坚强之全村组织全体成年均参加;(4)农村自治精神能充分发挥;(5)全乡充满民族自卫之意识与情绪;(6)全体乡民均积极向上并互助合作。
三、经济建设辅导:(1)全体农家生活安定而无恐慌;(2)乡区农事在整个计划之下接受科学方法;(3)全乡共同倡导副业二三种;(4)有进步之合作组织全乡农家均参加;(5)有流通农村金融之组织与方法;(6)对水利之改良有可能之规划与进行。[131]
从乡民和乡村训练最低训练标准规定看,乡村基础学校不仅为设施乡村基础教育机构,还是乡村文化的中心机关,是乡村社会事业(如合作、医疗、卫生、自治等)的推进中心,担负着策动乡村再造和复兴民族的责任。由此,实验区规定乡村基础学校以生产劳动和实际生活体验为中心,进行如下单元设计:“以乡村生活及国难教育为出发点,以乡村建设(经济、政治、教育、保健)复兴民族为进行目标,一切课程编制、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活动、社会事业之设施,均由同一起点出发,向同一方向进行”[132]。乡村基础学校的教育方式分为定式和非定式两种,前者系学团式,包括普通学校教育、民众学校教育,又分为基本学团和非基本学团两种。后者非定式则根据民众实际活动而施教,包括社会事业及一般建设,为了养成守纪律及团体生活的习惯,非定式教育一般采取集体方式进行。具体分类如表3-15所示。
表3-15 花县实验区乡民训练学团编组一览表(1937)[133]
必须指出的是,表3-15显示的学团种类,是一种理论构想,现实中不可能同时或全部开办。原计划儿童学团是半日在学,二年修业年限,而在实际运行中,“因为乡村的传统观念,以为儿童不入学校则已,一入学校,则必全日,且半日是不及全日的,于是在开始招生时即有种种怀疑,大家相率观望。而较有资产者则送其子弟入私塾,青年与妇女亦多趑趄不前”,经地方领袖劝导入学后,却发现儿童半日教学存在相当困难,“因半日在校,课程难免格外集中,儿童注意力自然不能十分延久。当初因为只顾到教师精力之分配于全制度,故儿童自发活动方面,用力自觉太少”,加上只有一个年级,“年龄太小,分组学习,又缺乏领袖之导生人才,效率因之较差”,由此,儿童学团取消了甲乙两种区分,全日在校,修业期限统一改为四年,其入学资格随之改为6~11岁学龄儿童。[134]揆之史实,花县实验区事业实验仅有基本学团中的少年、青年和成年学团,其他均未开设。在乡村基础学校里,这三种学团教学科目,采用混合编制,一切学习及作业活动,均以学团分组为本位,尽量发挥自教自爱自学精神。如少年学团开设国语、算术和体育三科,国语中以识字、习字、社会、自然、公民、劳作、卫生和音乐为课程要纲;青年学团、成年学团开设国语、算术和音乐三科,国语中以识字、习作、精神陶冶、民族运动讲话、常识、乡村建设讨论为课程要纲。后又增加妇女学团,其课程为国语、算术、书法、唱歌、家事常识和家庭问题,并规定实行导生制时,科目得酌量详列;每学团时间有余,得另列习字时间。实际上,实验区之所以如此规划,是希望能借此进行学制衔接打通的事业实验(见图3-15)。
图3-15 花县实验区乡村基础学校学制衔接设计图(1937)[135]
实际上,实验区主要实验事业是联合进行的,青年学校培养的青年骨干训练期满回乡后,组织乡村基础学校民众学校等各学团成员,组成乡村服务团,构建建设乡村的基本队伍。乡村服务团实施项目:一为政治训练,包括民族意识觉醒、社团生活训练、组织能力培养、时事问题讨论以及近百年来中日问题研究等;二为自卫训练,包括军事与救护训练、战事防术指导与训练、国术以及中国固有民众体育(如拔河、踢毽子等),借培养新的乡村政治骨干来改进乡村。综而言之,无论乡村青年训练,乡村基础教育实验,抑或乡村建设辅导实验,最终均落到了再造乡村复兴民族的政治问题,这就急需政府行政力的保驾护航,需各个机关的联合动力,但这种力量远远不及洛阳实验区。究其原因,或许与合办机关有多处实验机关精神不暇有关,且不论社教社正全力办理的洛阳实验区,广东省教育厅主办有多处社会教育实验区(如省立蓼涌、南岗、三郡、平洲、大沥、高增等),国立中山大学亦自办乡村服务实验区、与番禺县政府合办的龙眼洞乡村教育实验区等,难以集中主要精力去推进花县实验区事业实验。“各实验研究机构之工作,如青年学校之主办,……亦多有建树。惟以设置地址均在广州附近,敌人南进陷广州后,各实验区工作随而不能赓续进行”[136],花县实验区事业实验陷入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