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28日,社教社理事会第10次会议召开,就第三届年会交代民众学校课程标准草案之事讨论,决议“将大会交下之民众学校课程标准草案交原起草委员会,限期召集会议讨论通过后,交常务理事呈请教育部公布施行”。[77]会后,社教社常务理事将《民众学校课程标准草案》呈递教育部后,呈文中称:“民校课程各地皆无标准,一切科目,多凭各校自主拟定,教学上固感困难,实际效果,亦不甚显著。本社有鉴于此,爰分请国内民教课程专家研讨各种客观条件,经二年之久,拟定民众学校课程标准草案,呈请教育部采择施行。”
呈件均悉。查原呈草案,大致向无不合,惟实际是否完善适用,尚待研究实验。兹将原草案修正另印,发饬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就所属各民众学校,制定较为优良之五校至十校,按照标准草案,先行试用一年,充分研究实验,俟期满后,汇齐试用各校意见,开具详细报告,呈备参考。业经明令通饬遵照,仰即知照。[78]
1935年3月,教育部以第3830号批示,将其颁布全国“修正试用”,通令各省市就所属民校中指定较为优良的五至十校先行试用,“期以一年为期,以求得一个比较可靠的结果,藉作修正订定正式课程标准之重要参考”[79]。按照教育部饬令,各省市各自选择合格民众学校进行实验事业,并将实验结果汇总上报教育部审核。以江苏俞塘省立民众教育馆实验民众学校实验结果为例,“本馆为实验教育部颁布之‘民众学校课程标准草案’起见,于二十四年度起,在东公园民众学校开始实验,一年来共办理初级两期。……至于课程方面,均依照部颁课程标准办理”。其实验意见如下:
1.受教时间太短:按课程标准,民校课程有国语算术(包括珠算笔算)乐歌体育等,其时间分配比例,较之十八年颁布之民众学校办法大纲,已进步不少。然犹感时间不敷分配之困难,故无论国语、算术、乐歌,均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教完,而以国语一科尤甚。
2.课程标准太简略:民校除国语一科采用教本外,其他如算术、乐歌,尚无适合之教材,不得不由教师自编教材。然以民教机关之工作人员,往往担任民校教师者,必同时负有其他不同之任务,无论学力是否能自编教材,其时间和精力均感不足,于是不得不移用普通小学之中级教材。成人与儿童经验各殊,生活习惯亦不同,而个性之差异尤大。是以仅就教师主观之去舍,难免发生问题。故理想之课程标准,能有更详明之指示,庶可减少教者之困难。
3.课外活动太少:民校留生问题是否发生视施教之能否切合民众实际生活上之需要。依目前情形言,以教学时间不多,多重视教学效果,往往有注重教室内上课之趋势。晚间二小时,全部为其所占,迨散学后,学生劳动终日,兼又上课,精力已疲。匪特课外活动之机会甚少,即教师与学生间谈话机会,亦不易得。
综上三点,民校学生既为时间所限,不克尽量获得课外活动之机会,故仅教室内之上课,即学生能全部接受灌输之知识,终觉于实际生活之要求,相去不无太远。[80]
文中所提三条意见,具有很大的代表性,特别是时间不敷使用。浙江省教育厅接到部令后,曾令浙江省立民众教育馆、永嘉县立民众教育馆、嘉兴县立中心民众教育馆、临海县立海门民众教育馆等10个社教机关分别进行研究实验,尽管研究实验的问题繁简不一,但各科分量的支配是否适当,各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目标、作业要项、教学方法要点及最低限度是否适当是共同关注,仅就各科分量支配结果看:国语科教学时间有增加必要(初级应由66%增加至75%,高级班应由50%增加至65%),算术科初级应由18%增至20%~25%、高级班时间分配尚可敷用;乐歌和体育科应以在课外教育为宜,不必列入分配比例,如必须列入课内,其比例各有增减,乐歌应由8%减至6%,体育则从8%增至9%。各科课程标准中,最为困难的是注音符号的学习,因浙江方言复杂及日常生活应用机会不多,颇难达到课程所定标准。社员林宗礼负责整理汇总这10个社教机关的研究实验报告,他认为,除去课程标准本身问题之外,还有两点亟须我们注意:(1)按民校规程所规定之初级毕业最低期限为200小时,不敷分配,有提高必要;(2)课外阅读之适当读物缺乏,应从速编制。[81]来自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的社员樊月培、朱智贤(此时朱氏尚不是社教社社员,笔者注)根据实验结果[82],提出修正意见:(1)课程目标,应注重民族意识的培养、简易文字的学习、生活常识的灌输及自卫能力的养成;(2)课程标准不宜太高,因生活和地域的关系,太高则不易达到;(3)科目不宜太繁,教材不宜过多,但求内涵广博切要,俾得专心学习[83]。从这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看,作者大多数为社教社社员,拥有丰富的民众学校办学经验,均会在报告中给出或翔实,或简略的改进方案。从这个意义上看,社教社依然在为试用《民众学校课程标准草案》不断修补、完善努力,并为社会营造了一个争相谈论民众学校课程标准的氛围,以期教育部能在“一年期满”后如期颁布正式课程标准。
或许是因为各地试用结果发现问题过于繁多,教育部在实验期满后,用了将近9个月时间来整理实验报告。1937年1月28日上午,教育部召集该草案起草人钟灵秀、顾良杰、冯国华、马祖武、甘豫源五人,同时聘请相关方面专家郝更生(体育)、赵元任(音乐)、吴剑真(自卫训练)三人,开会作缜密审查。“据悉课程标准草案经此次讨论结果修正之要点,均以民族主义为中心,约有下数项:(一)在目标方面,特殊注重民族主义的培养,(二)在科目方面,增加《公民训练》科目,(三)体育科目加入自卫一项,此外如时间分量之分配及教学方法与内容,亦均有所更改。闻此项修正草案,俟整理后,尚须送请各审查委员签注最后意见,再呈部长核定公布施行。”[84]从消息看,教育部除召集草案起草小组,还专门邀请相关科目专家进入,并根据国内政治形势,在目标方面,凸显注重民族主义的培养,增加公民训练,并加入自卫等内容。可惜的是,战火骤燃,《民众学校课程标准》的修正戛然而止。1938年8月27日,教育部以第5730号训令颁布《战时民众补习教育实施要点》,“战时民众学校公民训练教材纲要”“战时民众学校公民训练教法要点”和“战时民众学校各科教学时间支配表”被作为附录放在该实施要点之后,主要目标变为激发民族意识,培养抗战职能和发挥战时服务精神。[85]1939年,教育部特种教育委员会颁布《中山民众学校课程标准》,分十部分,包括总说明、总纲以及成人班、妇女班各科的课程标准,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之前众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