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的生態倫理審視

第四節 小結:文明的進程是人與自然協調的演進

字體:16+-

文明的形成,總是與支撐它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因此,人類的文明史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中國神話中,中國原始先民從生存、發展,到麵臨災害、治理災害、再發展,無一不是“人與自然”關係的體現。可以說,正是在這種“人與自然”關係的交互過程中,人類生活不斷改善,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並搖曳出人類文明(包括生態文明)的絢麗之花。

中國神話中,穀種起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典型母題,而這一過程浸潤著人與動物的共同努力,甚至男人付出生命、狗付出八條尾巴的重大犧牲。在農業生產的推動之下,原始先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並因農業生產之所需開始了穩定的定居生活。我們可以說,這種農業的生產最初是在保障人類生存的基礎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改善,而農業生產的定居又推動了“人與人”關係的變化。當時,中國各地都出現了一些“村落”組織,大多由兩個至多個層次的群體構成,各群體的向心力與認同感普遍增強。但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曆史進程並非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一旦人類的私利之心膨脹,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就會遭受到自然的懲罰,甚至會發生滅絕人類的世界性大洪水。中國“洪水再殖型神話”中,人類在神的昭示之下,並通過動物或植物的幫助,躲過自然災害,重新回歸到自然之母的懷抱,開始生兒育女,盡情享受幸福、美麗、安定的生活,人類文明再次向前發展。當然除開世界性、毀滅性的大洪水之外,原始先民還會遭受地震、幹旱、洪水等各種自然災害。中國神話中,在女媧、大禹等的帶領之下人類通過偉大的實踐活動,治理了自然災害。但是,這種對自然災害的治理,不是破壞性的,而是對自然秩序的恢複,是人與自然互滲的修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