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的生態倫理審視

第三節 小結:取象的文化衍生是對自然世界的複演

字體:16+-

中國民族神話中,漢字、東巴文、彝文、水文,莫不是人類在師法自然、觀物取象的過程中形成的,蘊藏著人類生命與自然生命的交感。而伏羲演八卦確立易象,也是既“仰觀”又“俯察”,既觀遠又觀近,對自然萬物全麵的模擬與高度的概括。字象與易象對自然的模仿不是純表象的,而是對自然變化規律和結構的模仿,包含著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和陰陽變化的內在秩序,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格局與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雖然漢字、東巴文、彝文、水文在民族神話中起源於師法自然,但是由於東巴文、彝文、水文主要用途局限於宗教領域,所以對民族文化的影響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漢文字廣為流傳,甚至一些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都是用漢字,如有著彝文字的彝族就廣泛使用漢字,因此,漢字作為一種對自然世界的模擬符號,對中國文化、藝術、美學等方麵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漢字創造過程始終貫徹著師法自然造化的原則,人們接觸漢字,觀其形,明其意,就好像來到自然之中,飛潛動植,湖光山色,曆曆在目,使人清晰地感受到自然世界的親近和置身其中的愉悅。雖然後來漢字發展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造字之法,但漢字的師法自然造化仍是其基礎。象事、象意、象聲皆與象形一樣有一個“象”,而轉注與假借則由四者派生而來,可以說漢字仍然是表達象的文化符號。也正因為這一原則的存在,使得漢字的字形和字義的聯係非常密切,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和表意性,成為世界上唯一能跨越時空的文字。至今中國的兒童,仍能讀懂2500年前的《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三四百年前的英文,除了專家之外,其他人很難讀懂。因此,識漢字、讀漢字通過字與字之所象的自然世界發生聯係,“緊,絲纏急也”,“堅,土剛也”。但是,這種聯係又不是完全意義上對自然世界的映射,而是融入了人類心靈深處的感受與敏感的精神體察,體現出濃厚的生命情調和自然情趣。如“愁,秋之心也”。愁,這是一種心理的感受與內在的體驗,但又與自然季節聯係在一起,體現著自然季節中人的生命活動,將客觀與主觀、人與自然融會在一個看似簡單,卻又生機躍如的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