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插圖版)

第三節 道法自然:道家自然觀與人生觀

字體:16+-

一、道家的學術文化

班固認為道家學術出於史官。後人進一步闡述,認為道家源於史官文化背景而基於隱者的社會實踐。史官文化就道家的理論淵源而言,隱者的社會實踐就其依存的社會基礎而言。先秦道家的派別,有多種不同的記載,僅從史家記述與現存文獻考察,主要有老、莊、列三家。比較而言,戰國時期列禦寇所撰的《列子》一書,疑點諸多,有學者考證出它為偽書。所以現代人討論先秦道家學術,多著意於老、莊二家。

老子其人及其著作《道德經》,對後人而言,就像一團團巨大的霧障,遮蔽著人們的視線。老子姓甚名誰,其故裏何在,其平生事跡有哪些,孔子是否曾問學於他,諸多問題一直困擾著研究者。關於老子的生平事跡,《史記》中有記載,但因為《史記》對那些記載也不敢完全確認,再加上後來方術之士神化老子,更使老子的身世顯得撲朔迷離,因而《老子》(即《道德經》)的著作權問題也受到人們的質疑。早在北魏時期崔浩就懷疑《老子》非老聃所著,這一疑問一直延續到現在。至於孔子是否問禮於老子,本無疑問,因近人梁啟超在20世紀初疑古思潮盛行時將這一說法視為“神話”,引發了新的討論。關於老子的身世,現在較為通行也較為權威的說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出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其地在今河南鹿邑縣東,毗鄰安徽亳縣。老子曾任周朝的藏室之史,生卒年不可考,大概略早於孔子,孔子確曾向他請教過禮,而且他的學術對孔子有所影響。大約在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稍後,老子因周王室內亂,離職去周。後老子西遊,至函穀關,關令尹久聞老子大名,挽留老子為他著書,於是便有了五千言,為《老子》的藍本。

《老子》一書的版本,後世流傳甚多,以兩種為主:一是河上公本(河本),民間流傳本;一是王弼注本,為曆代官方定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出土,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戰國中期楚墓簡本《老子》出土。新近出土的三種老子版本與傳統的文本有較大差異,尤其是郭店簡本出現了很多新內容。不過,從總體思想來看,這三個版本的《老子》仍屬於傳統的老學體係。所以,新出土的文獻,並沒有改變老學研究已有的體係,而隻是對現有研究的補充與修正。故而閱讀時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