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插圖版)

第二節 尊天法地:政區劃分與職官製度

字體:16+-

中國古代政治製度,把“人治”作為核心思想。《荀子·君道》說:“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故明主急得其人……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社稷必危。”便是對這一思想的集中概括。由於對人治十分重視,對法治則相對輕視,而“用人之道,在於任官”(《大學衍義補》卷一六《正百官·總論任官之道》),形成了中國古代社會以行政權力支配一切的“官本位”特色。因此,要了解古代社會及文化,必須了解古代職官製度。

一、中國古代職官製度的特點

中國古代官製,有著悠久的曆史,根據曆代文獻典籍記載和田野考古的不斷發現,大致可以理清其體製沿革的脈絡,從中發現其鮮明的特點。

首先,以君主為核心的尊君意識特別突出。夏代以降,一切行政機構的設置以及官員的任免,都是以君主的意誌為轉移的。所有官員,均是君主的臣仆。《說文解字》解釋“官”時說:“官,吏事君也。”一語道破了官吏是為君主服務的這一本質。君主具有極大的權力,操縱著官製的設置模式和它的運行,這就是《詩經》所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而臣仆對君主必須絕對服從,竭力效忠。以司馬遷《天官書》為例,其首列“中宮”,為“太一常居”,而“三星三公”、“十二星”、“藩臣”拱護其旁,共居“紫微”,用天象來與人事相比附,形象地反映了尊君意識。

第二,官製象天的思想,是曆代建立官製的理論基礎。受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中國古代官製的設置,體現了尊天法地、應化四時的特色,在秦漢大一統帝國建立後表現尤為明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官製象天》中,以漢官為例,較早地闡發了這一思想。至司馬遷《天官書》,通過對天文現象(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等)與“星官”的係統梳理以比附人事,則是係統的官製象天的論著。即使是遠古時代的官製,後人追溯時也注意其官製象天的性質。如《史記·五帝本紀》,裴駰《史記集解》引應劭說:“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又如《左傳·昭公十七年》服虔注,高陽氏(顓頊)以“春官為木正,夏官為火正,秋官為金正,冬官為水正,中官為土正”。再如賈公彥《周禮正義序》記“堯既分陰陽四時,又命四子為之官,掌四時”。這種把官製與天地、四時、五行相結合的思想,既是中國古代官製設置傳統的體現,也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