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曆史文學的傳統與經驗

一、白蛇故事的變異脈絡

字體:16+-

白蛇許仙愛情故事一直是戲劇改編中重要的題材類型,這一題材蘊含著中國人所熱衷的神話結構及蛇妖與人的關係糾葛,由此形成的開放結構,適合於不同主題的延展。白蛇類妖異故事開始進入文學史,肇始自《博異誌》,文中記李管、李黃為蛇妖幻化的白衣女子魅惑而亡,由此開啟了承續千年的白蛇妖邪害人的敘事脈絡。其後杭州《淨慈寺誌》載宋代該寺山陰曾出現一條蟒,時常變作美女出來蠱惑害人;宋代詞話《西湖三塔記》和元代邾經的同名改編雜劇,記述了西湖邊的三妖:烏鴉精白卯奴、獺精與白蛇精,白蛇精以男子為玩物,玩膩後取男子性命,被奚宣讚叔父鎮於塔下。在敘述中,白蛇妖與恐怖的關聯及警惕的寓意被強製性地扭結至一處。至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白蛇妖異害人的敘述成規被打破。馮夢龍將前代輪回、報恩與因緣際會等要素統合一處,凸顯了白蛇的人性之美,替代了白蛇的妖性之害。小說中雖也有許仙為白蛇驚死一節,但重點卻是白蛇(白娘子)貪戀紅塵的人性,著力於白娘子楚楚可憐,嬌美賢能,及對許仙真摯的感情。而後明朝陳六龍的《雷峰記》、清朝黃圖珌《雷峰塔》(二卷三十二出)延續了馮夢龍的敘事結構,不斷豐盈情節,完善故事。至方成培改編的《雷峰塔》(三十四出)故事得以定型,形成了白蛇故事神話性、情感性與倫理性的多元交叉題旨,構成了一條**人心魄的敘事脈絡。

現代劇作家對白蛇故事的興趣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有關。經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後,政治社會思潮有了很大變動,如洪深所言:“凡是發揮愛情……是人們所要看的。”[1]從蛇妖害人到蛇妖人性的漸增,再到蛇妖貪戀人倫之樂,為愛情而抗爭,白蛇故事的現實化、日常化和情感化,符合了現代文學時期人們的愛情理想。此外,也與劇作者借重釋傳統故事啟發民智,傳播新知的理念有關。即如向培良的《白蛇與許仙》、顧一樵的《白娘娘》等改編話劇,無不以頌揚愛情為命意,注重神異中的人性,以神化的敘事外殼凸顯情愛的真摯;以法海的介入,寫為愛情的反抗和鬥爭。這類改編劇已顯露出劇作家以變更關鍵情節獲取新題旨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