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曆史文學的傳統與經驗

三、西施劇作在當代

字體:16+-

在以上6部以西施傳說為題材的現代戲劇作品問世之後,現代劇作家們對於這一題材的創作與改編仍在繼續。新中國成立後至“**”前,又出現了一大批以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為題材的戲劇作品。尤其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現了該類題材的熱潮。茅盾曾設法搜集各地各劇種的新編《臥薪嚐膽》腳本,到1961年年底,共得50來種,且“據文化部《藝術研究通訊》本年第四期一篇報導性的文章,此類劇本共有七十一個,尚是不完全的統計,所以我猜度當以百計”。[1]在這一時期,西施形象雖為劇中的重要人物,但並未居於主要地位,這些劇目大多將重點集中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生聚教養的故事,用以激發人民艱苦奮鬥的精神。

進入新時期以來,也出現了一批以“西施傳說”為題材的較有影響的戲曲作品。1980年11月,浙江婺劇團演出的婺劇亂彈《西施淚》被拍攝成戲曲片搬上銀幕,在當時引起了全國的“西施熱”。此後,越劇《西施斷纜》、淮劇《夫差與西施》、越劇與京劇《西施歸越》、歌仔戲《範蠡獻西施》等新編戲曲作品都陸續活躍於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舞台。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在20世紀70年代末排演的《西施》劇的基礎上,於2005年開始排練昆曲大型新創劇目《西施》,並被國家文化部列入當年的“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項目。在影視劇方麵則主要有1983年浙江電視台拍攝的6集電視連續劇《西施》和1995年楊潔導演的21集電視連續劇《西施》。此外,由國家大劇院與上海歌劇院聯合製作的首部原創歌劇《西施》也於2009年10月在京上演,引起了人們新的關注。

2005年年底,“西施傳說”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至此,關於這位誕生於2500多年前並被譽為“中國第一美女”的傳說將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成為全社會共同享有的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以西施傳說為題材進行的改編與創作,不僅體現著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與文化思想的折射與呼應,而且已經並將繼續成為對這一文化遺產的繼承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