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第五節 維新派的新體詩

字體:16+-

雖然詩歌向現代的起步比小說早,但由於中國傳統詩歌的悠久傳統,走向現代的步伐卻顯得沉重與艱難。為了不和五四文學革命出現的新詩混淆,我們將戊戌文學革命的新派詩稱為“新體詩”。一個值得注意的藝術現象是,當這些新體詩人往詩中灌注新境界新詞匯時往往以犧牲藝術性為代價,將詩寫得不像詩;當他們注重藝術性的時候,卻又回歸到傳統的藝術趣味之中。

一、更搜歐亞造新聲:康有為與譚嗣同的詩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因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人稱康南海。據康有為弟子崔斯哲編定的《康南海先生詩集》15卷,共收詩歌1572首。因此康有為除了是戊戌變法的領袖,還是一位著名詩人。甲午戰爭後他支持弟子梁啟超的文學革命,且看他以詩歌的形式聲援梁啟超詩界革命的《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孺博、曼宣》中的一首:

新世瑰奇異境生,更搜歐亞造新聲。

深山大澤龍蛇起,瀛海九州雲物驚。

四聖崆峒迷大道,萬靈風雨集明廷。

華嚴帝網重重現,廣樂鈞天竊竊聽。

戊戌變法失敗後他在流亡中遊曆了日本、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30多個國家,寫了大量的海外詩。這時,他的新體詩中出現了以新害意的問題。康有為大概明乎此,多數詩歌往往是夾帶一兩句帶有新境界與新名詞的詩句,譬如七律《遊花嫩岡謁華盛頓墓宅》的最後兩句“不作帝王真盛德,萬年民主記三墳”;再如七律《自柏林汽車過薩遜及萊茵河旁諸邦》的最後兩句“遙想千年封建亂,競爭進化是耶非?”在遊曆墨西哥與加拿大等國時,康有為發現美洲的土著人種同中華同種,並寫下《遊墨西哥》《墨西哥人種出自誰何》與《考驗太平洋東岸南北美洲皆吾種舊地》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