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第三節 胡適、劉半農及早期的白話新詩

字體:16+-

蔣智由的《奴才好》與陳天華的《猛回頭》等已具有白話詩的一些要素,在這種嚐試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並將白話詩與文學革命的倡導聯係在一起的則是胡適。

一、胡適的《嚐試集》與劉半農的《揚鞭集》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他在留美學生中是思想激進者,但與留日學生相比,卻又略顯保守而謹小慎微。他的白話文倡導與白話詩寫作先後在1917年初的《新青年》上發表,有點互為印證的意思。他認為白話文在廣義散文上的成功已由《水滸傳》與《紅樓夢》等小說證明了,隻要白話詩取得成功,那麽文學革命也就大功告成了。他跟隨杜威所學的實驗主義哲學也鼓勵他放膽而作,並取“自古成功在嚐試”之意將其白話詩結集為《嚐試集》,於1920年3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在他的影響下《新青年》同仁都作過數量不等的白話詩。

胡適留學美國的時代正是美國詩壇上意象派興起之時,作為美國當時《詩刊》的忠實讀者,他的文學改良的“八事”“八不主義”乃至《談新詩》等主張,不但受到了美國意象派詩歌宣言如龐德的《意象主義者的幾個“不”》、洛威爾的《意象派宣言》等文的影響,而且其白話詩也受到美國意象派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以龐德與洛威爾為代表的美國意象派詩人,以虛心學習日本俳句尤其是中國詩歌而著稱,以至於T.S.艾略特說龐德為我們的時代發現了中國詩歌。這就難怪胡適的“八事”很多可以在中國傳統文論中找到根據,他不少詩歌也寫得像舊體詩的順口溜化。

《嚐試集》共分三編並附舊體詩《去國集》,第一編的《中秋》等尚有點詩味,而《蝴蝶》《贈朱經農》《病中得冬秀書》等大多數詩歌是舊體詩的順口溜化,到了第二、三編才是“話怎麽說,就怎麽說”的白話新詩,且看第二編中《老鴉》的第一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