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第四節 王統照、冰心、朱自清等文學研究會作家的創作

字體:16+-

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文學革命後湧現出來的最大的一個文學社團,發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葉紹鈞、鄭振鐸、王統照、耿濟之、許地山、郭紹虞、孫伏園、朱希祖、瞿世瑛、蔣百裏12人,1921年1月4日成立於北京。後來冰心、廬隱、老舍、王魯彥等陸續入會。可以說,文學研究會當時幾乎網羅了整個文壇的精英,不但有《新青年》的周作人、劉半農等人以及新潮社的葉紹鈞、朱自清、俞平伯、孫伏園、郭紹虞等人,甚至連英美派的徐誌摩、朱湘等也都加入了。《文學研究會宣言》說發起研究會有三個意思,一是“聯絡感情”,二是“增進知識”,三是“建立著作工會的基礎”,並且宣稱:“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遊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文學研究會簡章》則宣稱其“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文學研究會的成立與茅盾接編、改造《小說月報》都在1921年的1月,《小說月報》原來是鴛鴦蝴蝶派的刊物,茅盾接編後就變成了文學研究會的機關刊物,而文學研究會成立之初就向鴛鴦蝴蝶派發起了批判。此外,文學研究會還主辦了《文學旬刊》(後曾以周刊或周報的形式麵世)以及《詩》月刊等。文學研究會成立之初,除了出版刊物與叢書,還組織讀書會並且分了很多組,不過後來這個鬆散的文學社團主要靠《小說月報》來維係,隨著《小說月報》第23卷毀於1932年日寇的“一·二八”戰火,文學研究會就畫上了休止符。

一、茅盾客觀寫實的理論倡導與文學研究會創作的矛盾

在文學研究會的成立與發展中,無形中形成了茅盾等人的骨幹作用。五四時期的茅盾主要貢獻在於文學批評與理論倡導,他從寫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立場對中國文學傳統展開了批判。他在《文學和人的關係及中國古來對於文學者身份的誤認》中認為中國文學的傳統觀念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傾向,第一種傾向“主張文以載道的”在於取消文學的獨立價值;第二種傾向則是把文學當成遊戲和消遣而不把文學當成一種嚴肅的工作。他推崇的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把文學當“成了一種科學,有它研究的對象,便是人生——現代的人生;有它研究的工具,便是詩(Poetry)、劇本(Drama)、說部(Fiction)。”他甚至將美與真實畫了等號,認為應該“盡量把寫實派自然派的文藝先行介紹”。他對客觀與真實的推崇使他跳過寫實主義而直奔自然主義。“自然派作者對於一樁人生,完全用客觀的冷靜的頭腦去看,絲毫不攙入主觀的心理”,使他佩服得不行,使實地觀察和客觀描寫成為他的批評的一個重要標準。以真實為美,使人想到羅丹,不過對他的文學批評影響最大的,還是他在《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等文中推崇的左拉以及在《文學與人生》等文中推崇的泰納。在唯新是趨的時代,新浪漫派即現代派的出現使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在西方已成明日黃花,然而他認為,新浪漫派在理論上或許是最圓滿的,但未經自然主義的洗禮對於中國文壇等於向瞽者誇彩色之美,因而還是應該倡導寫實主義、自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