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第五節 葉聖陶、許地山的小說與李金發等人的詩歌

字體:16+-

將許地山與葉聖陶相提並論的唯一理由,即他們是文學研究會中特色最鮮明與成就最大的作家。在五四時期,如果說許地山是最富有特色與創作個性的作家,那麽,葉聖陶就是文學研究會中小說創作成就最大的作家。

一、葉聖陶的小說特色

葉聖陶(1894—1988),名紹鈞,字聖陶,蘇州人。五四前當過小學教員,發表過文言小說。他是新潮社成員,又是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後來他擔任過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社、雜誌的編輯,也曾在大學任教,對中國的語文規範很有貢獻。1949年後擔任過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與教育部副部長等職。五四時期他雖然與朱自清等一起出版詩集《雪朝》,然而能夠代表他創作成就的作品是小說。自1922年之後他連續出版了《隔膜》《火災》《線下》等短篇小說集及童話集《稻草人》。

在文學研究會諸作家中,實踐茅盾的寫實主義主張的就隻剩下一位葉聖陶了。茅盾在《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一集·導言》中將他引為同道說:“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人生的,是葉紹鈞。”葉聖陶的藝術之筆,將小知識分子、小市民的生活與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不過,葉聖陶的“寫實主義”並非無可爭議。且不說他早年的文言小說具有較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就是在他投到新潮社與文學研究會陣營而以白話創作“為人生”的小說時,也並非“寫實主義”能夠說明他的創作的,茅盾也認為他初期的作品對人生不那麽客觀而是抱著理想的,“他以為‘美’(自然)和‘愛’(心和心相印的了解)是人生的最大的意義,而且是‘灰色’的人生轉化為‘光明’的必要條件。”而這種不客觀的文筆一直到1927年左右的短篇小說《夜》《冥世別》中也很明顯。值得重視的現象是他對柏格森的愛好。一個現實主義作家應該對左拉、泰納、孔德等人的藝術與哲學感興趣,而不應該對柏格森感興趣。柏格森的學說不僅是反科技的,而且是反理性的,客觀、冷靜地理智觀察的方法也為他所排斥;他極力推崇的是本能和直覺。他與尼采與弗洛伊德等人對現代主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21年葉聖陶在《晨報副刊》上發表的《文藝談》中說:“柏格森以為唯直覺可以認識生命之真際,我以為唯直覺方是文藝家觀察一切的法子”。1922年葉聖陶在《詩》月刊上發表《詩的泉源》,認為文藝家應該“以直覺、情感、想象為其生命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