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父亲在与八国联军的交战中阵亡,老舍从小就与正黄旗的母亲以及一个哥哥、三个姐姐相依为命。1913年入市立三中,半年后因家庭困窘而退学,同年考入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因勤奋好学而受到校长器重。他恋上了资助他的刘寿绵的女儿,这段恋情并未展开,后来刘家衰败刘小姐入庵沦落使老舍痛心不已,他笔下的有些女性形象就有刘小姐的影子。1918年老舍被派任京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校长。此时正涌动新文化运动,他后来回忆说他成为作家就受益于“五四”。1920年被京师学务局提升为劝学员,1922年因看不惯学界的黑暗而辞去劝学员,到天津南开中学教语文;他皈依基督教并发表译文《基督教的大同主义》。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处女作《小铃儿》,并自津返京在北京一中教语文,同时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
1924年赴伦敦,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后来在许地山的鼓励下开始小说创作,1926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第17卷上连载,初载时署名舒庆春,后署名老舍,从此就以老舍行世。1927年长篇小说《赵子曰》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在英国他大量阅读了狄更斯、康拉德、福楼拜等的欧洲现代小说,1929年长篇小说《二马》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他已结束了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工作,并广泛游历欧洲诸国。1930年赴齐鲁大学(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文学院任教,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大明湖》。1931年发表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次年连载长篇小说《猫城记》,1933年出版长篇小说《离婚》。1934年连载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出版《老舍幽默诗文集》与短篇小说集《赶集》,9月赴青岛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35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樱海集》,思想开始向“左”转。1936年因学生抗日爱国运动遭政府镇压而与洪深等辞去教职,专心写作,9月在《宇宙风》杂志连载《骆驼祥子》,同年还出版短篇小说集《蛤藻集》。1937年4月出版创作谈《老牛破车》,7月发表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8月应齐鲁大学文学院的邀请老舍举家迁回济南,11月华北危机老舍离开妻子胡絜青与三个孩子,只身来到汉口。
初到武汉的老舍,就开始联络作家为抗战奔忙。1938年2月长篇小说《蜕》开始在《抗到底》上连载。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在4月初的理事会上老舍被推举为常务理事与总务部主任,成为“文协”的总负责人。国民党只看到老舍的作品讽刺了左翼作家的单调、一律化与起哄式的集体行动,没有看到老舍在急剧向“左”转。来自上海原籍河南信阳的24岁的女作家赵清阁做了老舍的秘书,赵清阁的艺术特长是剧本创作与绘画,老舍也开始写作剧本。1939年发表剧本《残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火车集》。从1940年到1943年上半年,除了出版长诗《剑北篇》,发表剧本《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谁先到了重庆》。1943年他与赵清阁合写剧本《王老虎》(又名《虎啸》)、《桃李春风》。此时胡絜青携子女从北平万里寻夫赶来重庆,告诉他北平抗战期间发生的事,他开始撰写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4年老舍连载长篇小说《火葬》与《四世同堂》第1部《惶惑》(后者次年9月连载完),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贫血集》。他负责“文协”8年的生涯结束,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11月《四世同堂》第2部《偷生》出版。1947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微神集》,次年出版《老舍戏剧集》。旅美期间他还完成了《四世同堂》第3部《饥荒》与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2月在周恩来的召唤下老舍从美国回到北京。
1950年老舍当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并发表剧本《方珍珠》与《龙须沟》。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老舍是资深作家中不多的多产作家,发表了很多剧本,其中包括1957年7月在《收获》创刊号上发表的著名三幕剧《茶馆》。60年代初长篇自传小说《正红旗下》只写了11章就感到与时代的氛围不合拍而停笔。1966年8月23日老舍遭到红卫兵毒打,24日在夜深人静之际孤独地投湖自杀。这是老舍的湖殇:他的长篇小说《大明湖》被日寇的炸弹焚毁,他本人则被太平湖吞噬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