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一、萧红的生平及《生死场》

字体:16+-

萧红(1911—1942),原名张秀环,后改名张廼莹,笔名悄吟等,以笔名萧红行世,黑龙江呼兰人。萧红受到祖父的宠爱,但她与父亲、后母的关系不融洽。1926年高小毕业后经过与家庭抗争才得以到哈尔滨读中学。1929年祖父病逝,父亲将其许配给富商官僚之子汪恩甲,她看不上不思进取的汪恩甲,投奔在北京中国大学读书的姑家表哥。萧红回呼兰遭到家庭的软禁。后来她逃到阿城、哈尔滨,流浪街头备尝饥寒。1931年底为了求生去找汪恩甲,汪家已视她为蛇蝎,她在东兴顺旅馆与汪恩甲同居并怀上孩子。1932年春创作《偶然想起》等新诗。5月汪恩甲回家被扣,因欠旅馆食宿费四百多元,旅馆扬言不交钱就将萧红卖到妓院。她在绝境中投书《国际协报》,7月萧军受报社之托来旅馆探望萧红,二人很快陷入热恋,8月萧红逃离旅馆搭船离开。

萧红怀着汪恩甲的孩子投入了萧军的怀抱,次年10月与萧军合著的诗、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出版。1934年,4月《生死场》前两章以《麦场》之名发表,6月二萧离开哈尔滨到达青岛,9月在青岛写完中篇小说《麦场》,11月30日二萧首次在上海与鲁迅相见。1927年萧红在女中读书时就喜欢鲁迅作品,这次相见后鲁迅就成为她的精神导师。鲁迅对二萧是一见如故,很快鲁迅宴请二萧时邀请茅盾、胡风夫妇、聂绀弩夫妇和叶紫等参加,鲁迅想把二萧推荐给自己的核心朋友圈及中国文坛的用心一目了然。1935年鲁迅开始推荐萧红的作品发表,《麦场》在胡风建议下改名为《生死场》,年底纳入鲁迅编的“奴隶丛书”出版。小说前有鲁迅的《序言》后有胡风的《读后记》,萧红一举成名。这一年多是萧红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没有父爱的她从鲁迅那里感受到了父爱,与情侣萧军在文坛上双星闪亮,还被鲁迅看成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然而随着萧军发生婚外恋,萧红受到巨大的心灵伤害,为摆脱痛苦她又决定东渡日本,没想到这是与鲁迅的生离死别。在日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痛苦至极,在此前后她的散文集《商市街》与短篇小说、散文合集《桥》出版。1937年初接萧军信回国,与萧军的关系进入时好时坏的阶段,出版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牛车上》。

抗战爆发后萧红活跃在鲁迅生前友好的作家圈中。1937年8月胡风召集多位作家商议筹办新的文学杂志,萧红提出刊物名称为《七月》,并首次与端木蕻良见面。随后二萧从上海抵武汉,次年初又前往临汾。随着日寇逼近临汾与萧军分别前往运城、西安。待萧军来到西安时,她向萧军提出分手。多年前的一幕又重演:她怀着萧军的孩子投入了端木蕻良的怀抱。然而萧红需要的是像祖父、鲁迅那样能够呵护她的人,爱她的端木还需要姐姐的照顾。婚后萧红的痛苦无处言说,人也日渐憔悴。生活的离乱与爱情婚姻的创伤,使她情系鲁迅与祖父张维祯两位老人,她写了多篇回忆鲁迅的散文与哑剧剧本《民族魂鲁迅》。爱的雨露催开了绚丽的艺术之花,《回忆鲁迅先生》是所有回忆鲁迅的散文中最优美的,忆念祖父的《呼兰河传》(1940年底完稿次年出版)是中国现代思乡题材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

在香港,萧红是痛苦与寂寞的,并以创作上的勤奋与时间赛跑。1940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喊》与《萧红散文》。1941年长篇小说《马伯乐》开始连载,但第二部并未写完。在她弥留人间的不到一个月日寇攻陷了香港。这是萧红的宿命:她从日寇统治的哈尔滨逃到上海,上海沦陷前她又逃到武汉,逃来逃去逃到香港还是没有逃出日寇之手。萧红弥留的最后一个多月,是她的东北老乡骆宾基在照顾她,她居然产生了英武的萧军再来救她一次的念头。1942年1月22日,年仅31岁的天才女作家萧红香消玉殒。死前回顾平生尽遭白眼的坎坷命运,最大的不甘是“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但她没有辜负鲁迅的栽培与期望,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成就最大的女作家。

萧红最早运用的文体是新诗,后来也经常写诗;虽然这些新诗对研究萧红的情感历程很有价值,但艺术表现力一般,最能表现其艺术才华的文体是小说与散文。她很早就开始师法鲁迅,因而与执着于人类善性的冰心最大的差异,就是对人类邪恶与愚昧的正视。她的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表现了农民王阿嫂一家的悲惨命运:她为地主赶车的丈夫只因伤了马腿就被扣一年工钱,气疯的丈夫被狠心的地主放火烧死;怀有身孕的她为了糊口给地主家干活,只因累了喘口气就被地主踢倒,导致流产出血惨死。像鲁迅一样,萧红对于被社会挤到边缘的人有一种特殊的同情。在1936年初创作的短篇小说《手》中,王亚明是勤奋刻苦的好学生,仅因在染房中染就的一双黑手,就不见容于女中的校长,遭受同学的冷眼,以至于那么想学知识的她却被赶出学校。

哭过长夜的人才能深刻地表现人生。萧红创作成名作《生死场》时只有23岁,然而她所经历的诸多苦难却是超乎常人的,而这些苦难很大意义上都是她自我选择的。如果她能够接受家庭的安排,那么她很可能就是一位丰衣足食的少奶奶。然而由于她一再的叛逆,那么大的姑娘还遭受父亲的毒打,以至旅馆要把她被卖给妓院,没有家人救她,她只能向报社求救。被软禁在福昌号屯的半年多,她因同情苦难的农民劝大伯不要加租而遭暴打,大伯还给她父亲发电报要去除这个家族的祸害,萧红藏在去阿城运白菜的大车里才得以逃脱。从饥寒交迫差点饿死,到生下孩子不得不送人,其心灵所遭受的折磨绝非常人所能想象。萧红的这些苦难经历对于理解《生死场》所表现的人类的残酷与愚昧,是很有帮助的。

《生死场》是一部表现人类愚昧、邪恶与残酷的小说。如果将其归类为《八月的乡村》那样的抗战小说,那么就无法解释小说从第一节“麦场”到第十一节“年盘转动了”的大部分篇幅与抗战无关。日寇的到来使生死场上的东北农民连动物般的奴隶也做不成了,因而才奋起反抗,这是表现人类愚昧、邪恶与残酷的一种深化。萧红继承了鲁迅小说表现中国人愚昧与残酷的传统,小说中的农民在蒙昧中像动物或植物一样挣扎着,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坚强的求生意志,传染病使乱坟岗子上到处都是死人。王婆与赵三夫妇是村里的强者,却遭受着深重的剥削与压迫,王婆将心爱的老马送进屠宰场却只能充纳一亩地租,这使得赵三与李青山组织“镰刀会”以抗租。二里半是村里的弱者,然而他也有自己欺辱的对象,就是他的老婆孩子。因而小说中的女性命运更加悲惨。金枝未婚先孕争取到与成业结婚,然而成业却并不珍惜金枝,回家看到没有做饭就要卖了金枝,并摔死了才生下一个月的孩子。金枝三天后去乱坟岗子看孩子,早被野狗扯得什么也没有了。欺负她的除了丈夫还有母亲,小说以反讽的笔调写道:“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什么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成业死后金枝怕被日本人侮辱就逃进了城里,却未想到到城里还是受辱,回家后母亲不顾她流露的悲伤,见钱眼开地让她快回去赚钱,表现了人间的冷漠与自私。二里半的老婆麻面婆老实与愚蠢得像猪,是谁都可以欺负的“微点的爬虫”,她的悲哀在于她完全像温顺而愚蠢的动物一样地活着,连死去都显得无足轻重。美丽多情的月英嫁给丈夫后就瘫痪了,一年后丈夫便失去耐心,她身上生了蛆虫也不管她,还打她骂她,甚至将砖块放在炕上给月英当被子,以致使月英向王婆等哭诉她不想活了。小说专门设立了一节描写妇女的生殖,并将之名为“刑罚的日子”,五姑姑的姐姐难产,痛苦得仇视一切,最后孩子生下便死了,“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小说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道:“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而且在乡村一切都是重复,一切都和十年前一样。

当然,不能忽视萧红作品中的感时忧国精神,中国第一流文人的血液里都渗透着这种精神,从中篇《生死场》、短篇《黄河》《旷野的呼唤》,到长篇《马伯乐》,这种感时忧国精神一以贯之,从而与仅仅玩味个人悲欢与恋爱婚姻的张爱玲小说显示出重大的区别。《生死场》的后七节,就表现了日寇的惨无人道及血腥罪行,他们的恐怖就像传染病一样,使得乱坟岗子的死人在快速增加。以李青山与赵三为代表的男人自发地拉起队伍抗争。赵三含着泪说:“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当他们连奴隶也做不稳了,就只能奋起反抗,连最具有小农性只关心自家老山羊的二里半,在小说的结尾也加入了李青山的队伍。然而,很早就师法鲁迅的萧红却跟那些“非国防即汉奸”的文人不同,她在小说中关注在抗战的旗帜下人民的生存与自由,因而小说中才有村人目睹路过的“爱国军”:“他们不知道怎么爱国,爱国又有什么用处,只是他们没有饭吃啊!”尤其是金枝逃离日寇肆虐的乡下进城,在城里却受到国人的欺辱,回到家乡又在母亲那里得不到温暖,就想去当尼姑,然而尼姑庵也废弃了。小说这样描写金枝:“‘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最后她转到伤心的路上去。‘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这正是鲁迅反对在爱国救亡旗帜下将同胞视为奴隶的一种艺术表现。

《生死场》在艺术表现上是非常新颖独特的。从胡风为《生死场》写的《读后记》到当代的一些文学史与小说史,都认为《生死场》的缺点是结构散漫,没有中心人物。鲁迅在《生死场》的《序言》中的“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虽然对于小说而言并非赞美之辞,但他没有认为《生死场》的结构散漫是艺术上的缺憾,恰好相反,“越轨的笔致”所增加的“新鲜”无疑是对小说的艺术表现的赞赏。许广平在《追忆萧红》中说:“手法的生动,《生死场》似乎比《八月的乡村》更觉得成熟些。每逢和朋友谈起,总听到鲁迅先生的推荐,认为在写作前途上看起来,萧红先生是更有希望的。”相比之下,尽管《八月的乡村》结构上也有问题,但人物主次分明,全篇具有连贯的故事,并不像《生死场》那样人物散乱而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为什么鲁迅的评价反不如《生死场》?

鲁迅小说的独创性就是以抒情性淡化情节,颠覆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叙述方法。因而正是鲁迅最早看出了萧红以抒情的诗性与散文的笔法创作小说,而引为艺术上的知音。这比经过福楼拜式的精心组织、设立中心人物与主干情节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性。《生死场》是通过对二里半、王婆与金枝三家,杂以月英等其他家庭与李青山、五姑姑及其姐姐等个人而交错展开的。这种不以主干情节与主要人物取胜的散文性的小说表现技巧是萧红的自觉追求,这在她与聂绀弩的谈话中说得很明白,她不相信有既定规范的小说学,并引鲁迅的例子为自己辩解。萧红还说:“鲁迅的小说的调子是很低沉的。那些人物,多是自在性的,甚至可说是动物性的,没有人的自觉,他们不自觉地在那里受罪”。[175]这种评说用来分析《生死场》中的人物也是完全合适的,由此可见鲁迅对萧红影响之深。

为了表现笔下人物的悲惨命运与愚昧,她在《生死场》中运用了引譬连类的比兴手法与象征隐喻技巧。第一、二节《麦场》与《菜圃》是农民的劳动园地,第三节《老马走进屠场》象征着农民像走进屠场的畜生一样。第四节《荒山》以“荒山”象征农民的悲惨命运。第五节《羊群》主要写赵三的儿子平儿牧羊,不过“羊”的意象在小说中不断出现,开头是二里半找羊,结尾是二里半向人托付他的山羊,其实是象征着农民像被驱赶的羊群,又像待宰的羔羊……小说中将人比作动物的地方特别多,形容麻面婆时就用了母熊、猪、羊、狗、爬虫等动物。第六节《刑罚的日子》是写妇女分娩的一节,然而却不断穿插进动物的生产。开头先写“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又写“大猪带着成群的小猪喳喳的跑过”,接着就写五姑姑的姐姐难产。为了表现农民尤其是女性缺乏主体自觉的悲惨命运,频繁地将其与动物进行类比,是《生死场》在艺术表现上的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