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萧军与端木蕻良都来自东北,并且是萧红前后任的丈夫,然而二人的性格与小说风格却是迥然相异的。萧军比加入“左联”的端木蕻良更多一些政治色彩,端木蕻良比起阳刚的萧军更多一些柔性的美。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以笔名萧军行世,辽宁锦县(今凌海市)人。萧军的生平事迹在讨论丁玲尤其是萧红时提及的在此不再重复。他曾任武术助教,性情任侠粗豪,狂放张扬。他18岁参军,23岁为同学抱不平殴打东北陆军讲武堂教导队队长而被开除。后又入伍,“九一八”后因组织义勇军不成逃至哈尔滨,弃武从文。1934年在青岛完成中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到上海后他以鲁迅为终身的导师。后来他对毛泽东形容他与鲁迅的关系时,说是豆汁与卤水的关系,经过鲁迅指点他才成型结晶。萧军第一次见鲁迅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二萧将《八月的乡村》书稿给鲁迅,形容枯槁的鲁迅为接济贫困的二萧,给了他们20元,并掏出一把零用钱让他们付车费。夏志清说鲁迅爱钱,不知道他会不会对刚刚见面的文学青年就慷慨资助,20元是当时一般工人几个月的工资。1935年鲁迅将《八月的乡村》纳入“奴隶丛书”并作序言,萧军一举成名。1936年他出版短篇小说集《羊》《江上》与诗歌散文合集《绿叶的故事》,并连载长篇小说《第三代》第一、二部。1937年出版小说散文合集《十月十五日》与中篇小说《涓涓》。悲痛欲绝对很多人都是夸张的形容词,但对于得到鲁迅逝世消息的萧军则完全是写实。
萧军性格的张扬使得天下无人不知道他是鲁迅的学生,他到了延安后毛泽东也给他以高于一般作家的礼遇,并亲自来看望这位鲁迅的学生。萧军的直率,最初获得了毛泽东的认同,他可以向毛泽东反映各方面的情况。然而他狂傲不逊的个性逐渐使毛泽东失去忍耐,因为毛泽东的悖论在于:他喜欢叛逆,却不容许叛逆者在他的治下叛逆。萧军还是那样特立独行,声言他一支笔要管两个党(共产党与国民党),鲁迅是父辈与先生,毛泽东只是他的大哥。他对毛泽东的好感,更多是基于他在叙述鲁迅在清苦中战斗时,毛泽东润湿的眼睛以及毛泽东对鲁迅极力的推崇。他认为鲁迅是唯一值得崇拜的伟大的中国人,他与共产党毛泽东的关系是一种鲁迅关系。在延安他发表了《论同志之“爱”与“耐”》与《杂文还废不得说》等文,从正反两个方面想在延安弘扬鲁迅精神。在批判王实味时,他觉得以万众齐殴的方式对待一个来投奔光明的人很不妥当,然而这却使他自己陷入万众齐殴的场面中。他与丁玲曾是无话不说的朋友,然而因为萧军不满对王实味一棍子打死,丁玲就指斥萧军说,我们共产党朋友遍天下,一个萧军不过是九牛的一毛,正是这番话彻底惹恼了萧军,使他不顾那么多参加纪念鲁迅会的众人,拂袖而去。后来他被万众齐殴是在东北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与《文化报》,他的放言无惮终于使他被扣上了“反苏、反共、反人民”的帽子;但他在20世纪50年代居然出版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等,以其屡败屡战的个性,打破了老友舒群对他所做的自杀、精神病、搁笔三种前途的预言。他被万众齐殴的另一场面则是在“文革”中,北京文联为了对付会武术的萧军,从北京女八中喊来了100多名红卫兵,对包括老舍、端木蕻良、骆宾基在内的29名“黑帮分子”进行轮番殴打。有萧军的七律《自嘲三章》之二为证:
烈火堆边喊“打”声!声声入肉地天惊!
藤条皮带翻空舞,棍棒刀枪闪有风。
俯伏老翁呈瘦脊,恐惶妇女裂褫裎。
“英雄”“猛士”多年少,**臂章耀眼红。
他的七律《家破人离》前六句是:
家破人离燕覆巢,漫漫长夜坐迢迢。
难分石玉昆冈火,一混鱼龙怒海潮!
信许丹心托日月,敢将四体试兵刀。
这就是鲁迅学生萧军的个性:延安整风后众人闭嘴了,丁玲不再写三八节的莎菲情绪,专写桑干河上太阳红彤彤,萧军还是那个敢说话的叛逆;“文革”中遭受那么残酷的折磨,他还是那个一点没变的叛逆:敢写“难分石玉”与“一混鱼龙”的黑暗现实,并且表示“敢将四体试兵刀”。
萧军既写旧诗也写新诗,新诗在数量与艺术上都无法与他的近800首旧诗相提并论,且看他早年在讲武堂因不满队长殴打学员而殴打队长被开除之后所写的七绝《言志》(又名《开除之后》):
读书击剑两无成,空把韶华误请缨。
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
尼采将自己比作只给予而不索取的太阳,萧军则将自己比作能够给干旱的大地带来雨水的白云。与萧军波澜起伏的生平与棱角分明的个性相比,他赖以成名的《八月的乡村》倒显得并非那么耀眼夺目。他在小说创作上的艺术成就既不如萧红,也不如端木蕻良。
小说是根据舒群提供的磐石游击队的素材,加上萧军的军旅生涯虚构而成的。写的是文人出身的游击队分队长萧明率领一支抗日游击小分队,从兴隆镇出发,在茫茫的夜里,忍受着饥饿,躲避着追兵,穿过莽莽的桦林与崎岖的山路,去王家堡子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会合。队伍会合后,革命军转移到龙爪岗,打下了地主的庄园。又从龙爪岗出发,准备转移到东安。小说中最鲜活的人物形象是萧明,他克服身上属于文人的人性复杂性,抑制情感上的冲动,竭力与共产党军队所要求的铁的纪律保持一致。然而,他身上的人道精神却经常与革命的铁律发生矛盾,他会面对着战友的遗体不断地流泪,会思考什么时候才可以避免杀人,会因思念心上的朝鲜族姑娘安娜而痛苦异常。当打下地主的庄园,陈柱司令命令他枪毙地主夫妇时,萧明质疑说:“枪毙他们必要吗?”与处于道德矛盾中的萧明相比,支队司令陈柱与队长铁鹰都是完全符合党性标准的钢铁炼成的人物,陈柱见萧明犹豫就换人枪毙地主夫妇,并劝说萧明与安娜为了革命斗争暂时分开。出身农民的铁鹰队长当过胡子,他像铁鹰一样猛鸷和敏捷,杀起人来毫不留情。小说中的游击队员是多姿多彩的,唐老疙瘩与情人李七嫂约会不跟队伍打招呼,后来为了救李七嫂被日军打死。小说还描写了作恶多端的日本军人的道德矛盾,多少不愿意为天皇打仗的少年兵在天皇崇拜、武士道精神的毒害下杀人如麻。松原太郎是一个新兵,临行爱人告诫他不要侮弄女人,然而日本军人自上而下的禽兽行为很快传染了他,他杀死李七嫂的孩子,强暴了李七嫂。
在现代著名的小说中,《八月的乡村》是第一部描写共产党军队的抗日小说,因而小说的人物设置与叙事模式,对后来的此类小说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后来的战争类小说又有很大变异,就是萧明类型的领导人开始减少,甚至变成动摇、妥协乃至反动的人物。文人的不受欢迎看看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中的章工作员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文采便知,他们的名字连起来就是糊涂而没有阶级观念的“文章有文采”。在革命战士中,李三弟、崔长胜式的革命者多了,唐老疙瘩式的人物少了,而松原太郎式的日本兵几乎绝迹——日寇是绝无人性与道德矛盾的。陈柱与铁鹰式的领导多了,而且他们的基本分工是陈柱代表党铁鹰代表军,演化到工农题材中就是陈柱是党委书记铁鹰是厂长,陈柱是村支书铁鹰是大队长,后者可能有莽撞的缺憾,前者则绝对是完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的战争小说中,不但萧明复活了,而且连松原太郎也复活了。
《八月的乡村》是萧军的成名作,《第三代》才是他的代表作。如果说《八月的乡村》深受1931年出版的鲁迅翻译的法捷耶夫《毁灭》的影响,那么《第三代》则受到鲁迅小说的影响。《第三代》共八部84万字,小说的创作过程是漫长的,第一、二部是1936年创作并连载,次年出版的,第三部开手很早,但一直到1942年才完成。在延安的有段时间他专心写《第三代》,到1943年底完成了第四部到第七部,直到1951年到北京后,才把第八部写完。1957年出版足本时,改名为《过去的时代》。小说以奉天的凌河村与吉林的长春市为中心,气势恢宏地展现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东北社会的变迁与人民的疾苦,描写了官僚军阀资本家传教士、士农工商以及土匪妓女等80多个人物。小说之所以设置城乡两个中心,就是为了全面描写城乡交错的立体的中国社会,表现上层社会的堕落与下层社会的不幸,并在史诗的叙述中寻找鲁迅张扬的“民魂”。
萧军那种任侠使气、粗豪狂放的性格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离凌河村不远处有一座羊角山,那里啸聚山林的胡子表现出原始的强悍的生命力,凶残无比与豪爽侠义杂糅在这些胡子身上。在凌河村的井泉龙老人身上就沾有胡子气,不过这道义化了的胡子却是村里仗义执言打抱不平的正气象征。后来他联手胡子捣毁了仇人大地主杨洛中的府邸。人物性格的强悍,使小说具有一种鲁迅张扬的“力之美”。在汪大辫子身上阿Q的影响显示出来了,他的名字是因其辛亥革命后还拖着一条辫子,他以为留着辫子是聪明的表现,第一大好人的象征。他在凌河村生存不下去,就来到长春,当上小店账房,阔了就不再认乡下的穷朋友。不过他的理想还是小农的,他想攒上一大笔钱,回凌河买地当地主,然而妻子却被商人侮辱堕胎,儿子被日本人打伤眼睛,他的地主梦破灭,想赶快离开长春回乡。小说中汪大辫子的妻子翠屏是着墨较多的富有同情心的刚强女性,她的性格比丈夫强悍得多。她因反抗警长欺负而到羊角山当胡子,因被商人侮辱而皈依教会,看出基督教的虚伪后又大病一场。当然因小说写作拖的时间太长,结构上还是不完美,倒叙也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