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下)

二、個性比其小說更生動的蕭軍

字體:16+-

雖然蕭軍與端木蕻良都來自東北,並且是蕭紅前後任的丈夫,然而二人的性格與小說風格卻是迥然相異的。蕭軍比加入“左聯”的端木蕻良更多一些政治色彩,端木蕻良比起陽剛的蕭軍更多一些柔性的美。

蕭軍(1907—1988),原名劉鴻霖,筆名三郎、田軍等,以筆名蕭軍行世,遼寧錦縣(今淩海市)人。蕭軍的生平事跡在討論丁玲尤其是蕭紅時提及的在此不再重複。他曾任武術助教,性情任俠粗豪,狂放張揚。他18歲參軍,23歲為同學抱不平毆打東北陸軍講武堂教導隊隊長而被開除。後又入伍,“九一八”後因組織義勇軍不成逃至哈爾濱,棄武從文。1934年在青島完成中篇小說《八月的鄉村》,到上海後他以魯迅為終身的導師。後來他對毛澤東形容他與魯迅的關係時,說是豆汁與鹵水的關係,經過魯迅指點他才成型結晶。蕭軍第一次見魯迅的印象是刻骨銘心的,二蕭將《八月的鄉村》書稿給魯迅,形容枯槁的魯迅為接濟貧困的二蕭,給了他們20元,並掏出一把零用錢讓他們付車費。夏誌清說魯迅愛錢,不知道他會不會對剛剛見麵的文學青年就慷慨資助,20元是當時一般工人幾個月的工資。1935年魯迅將《八月的鄉村》納入“奴隸叢書”並作序言,蕭軍一舉成名。1936年他出版短篇小說集《羊》《江上》與詩歌散文合集《綠葉的故事》,並連載長篇小說《第三代》第一、二部。1937年出版小說散文合集《十月十五日》與中篇小說《涓涓》。悲痛欲絕對很多人都是誇張的形容詞,但對於得到魯迅逝世消息的蕭軍則完全是寫實。

蕭軍性格的張揚使得天下無人不知道他是魯迅的學生,他到了延安後毛澤東也給他以高於一般作家的禮遇,並親自來看望這位魯迅的學生。蕭軍的直率,最初獲得了毛澤東的認同,他可以向毛澤東反映各方麵的情況。然而他狂傲不遜的個性逐漸使毛澤東失去忍耐,因為毛澤東的悖論在於:他喜歡叛逆,卻不容許叛逆者在他的治下叛逆。蕭軍還是那樣特立獨行,聲言他一支筆要管兩個黨(共產黨與國民黨),魯迅是父輩與先生,毛澤東隻是他的大哥。他對毛澤東的好感,更多是基於他在敘述魯迅在清苦中戰鬥時,毛澤東潤濕的眼睛以及毛澤東對魯迅極力的推崇。他認為魯迅是唯一值得崇拜的偉大的中國人,他與共產黨毛澤東的關係是一種魯迅關係。在延安他發表了《論同誌之“愛”與“耐”》與《雜文還廢不得說》等文,從正反兩個方麵想在延安弘揚魯迅精神。在批判王實味時,他覺得以萬眾齊毆的方式對待一個來投奔光明的人很不妥當,然而這卻使他自己陷入萬眾齊毆的場麵中。他與丁玲曾是無話不說的朋友,然而因為蕭軍不滿對王實味一棍子打死,丁玲就指斥蕭軍說,我們共產黨朋友遍天下,一個蕭軍不過是九牛的一毛,正是這番話徹底惹惱了蕭軍,使他不顧那麽多參加紀念魯迅會的眾人,拂袖而去。後來他被萬眾齊毆是在東北創辦魯迅文化出版社與《文化報》,他的放言無憚終於使他被扣上了“反蘇、反共、反人民”的帽子;但他在20世紀50年代居然出版了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等,以其屢敗屢戰的個性,打破了老友舒群對他所做的自殺、精神病、擱筆三種前途的預言。他被萬眾齊毆的另一場麵則是在“文革”中,北京文聯為了對付會武術的蕭軍,從北京女八中喊來了100多名紅衛兵,對包括老舍、端木蕻良、駱賓基在內的29名“黑幫分子”進行輪番毆打。有蕭軍的七律《自嘲三章》之二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