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下)

一、曹禺的生平與創作

字體:16+-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天津人。他出身於將門之家,從小就體驗了上層社會的墮落,也接觸到下層社會的不幸。1923年秋入南開中學,與同學靳以成為密友,在讀期間閱讀了大量新文學作品。1926年與同學創辦《玄背》,並以曹禺的筆名連載小說《今宵酒醒何處》。1927年在張彭春的指導下,參演丁西林的《壓迫》與田漢的《獲虎之夜》。1928年入南開大學政治係,擔任《南開雙周》的戲劇編輯,在易卜生《娜拉》一劇中飾演女主角,並產生了《雷雨》的構思。1930年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二年級,喜愛古希臘的三大悲劇家、莎士比亞、契訶夫、蕭伯納與奧尼爾的戲劇。1933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四幕話劇《雷雨》完成定稿。他交給正在編《文學季刊》的老同學靳以,刊物由靳以與鄭振鐸一起主編,李健吾、巴金等都是編委。《雷雨》沒有重蹈《科爾沁旗草原》的命運首先是得力於靳以鍥而不舍的舉薦,但更是巴金慧眼識傑作。如果靳以將稿子退給曹禺,曹禺灰心喪氣之下在天津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外文係安心當教授,那麽,中國文壇會不會喪失一位傑出的戲劇家,還是一個未知數。

1935年是劇壇的《雷雨》年,在國內外的演出均獲得極大成功。東京《帝大新聞》的評論甚至將中國的戲劇看成是由梅蘭芳階段發展到《雷雨》,這是對話劇在舞台藝術上的最大肯定。1936年曹禺在巴金等人的鼓勵下連載四幕話劇《日出》,蕭乾主持的《大公報》副刊舉行了兩次討論,這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從未有過的盛況。他接受了南京戲劇學校校長餘上沅的邀請,放棄了去德國留學的打算。1937年4月《原野》在《文叢》上發表,5月《日出》獲得《大公報》文藝獎。抗戰後曹禺隨南京劇校遷往長沙、重慶。1938年與宋之的等合編話劇《全民總動員》(又名《黑字二十八》),演出時在山城引起轟動。從1940年創作《蛻變》與《北京人》,在重慶公演《蛻變》,曾遭禁演。這年巴金到江安看望曹禺,曹禺有了將小說《家》改編為話劇的構想。1941年《蛻變》與《北京人》出版。1942年辭去劇校教職赴重慶,四幕話劇《家》年底出版。曹禺喜歡交響樂,他翻譯了劇本《莫紮特》,並在演出中扮演莫紮特,這幾乎是他最後的登台演出。1943年底將法國的一個三幕喜劇改編成獨幕劇《鍍金》發表,1944年改譯、發表莎士比亞的《柔密歐與幽麗葉》。1946年與老舍一起赴美講學,多幕劇《橋》在《文藝複興》上連載,不過這個兩幕三場的劇作未完。1947年初先於老舍回國,被上海實驗戲劇學校校長熊佛西聘為教授,並寫成電影劇本《豔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