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下)

一、茅盾的抗戰小說、《腐蝕》與《霜葉紅似二月花》

字體:16+-

抗戰使得文壇出現了文體對流:被茅盾、鄭振鐸等人批判的鴛鴦蝴蝶派作家開始放棄章回體,而茅盾反倒運用起章回體來。他在1938年連載的反映淞滬會戰的《第一階段的故事》,就是一部章回體中篇小說。不過,這部小說的失敗不在章回體,而在於紛亂的群像描繪,沒有塑造出現實主義的典型人物。不久他所寫的中篇小說《走上崗位》在藝術上也不成功。後來在路翎推出《財主底兒女們》、老舍推出《四世同堂》第一部的情況下,作為一向以大規模描寫中國社會而著稱的茅盾,感覺以《第一階段的故事》《走上崗位》來再現全民族投入的偉大抗戰難以向曆史交代。1948年他重寫的淞滬會戰以《鍛煉》為書名在香港《文匯報》連載,放棄了章回體,行文不似《第一階段的故事》那樣倉促,人物描寫也比較清晰生動,更重要的區別是可以放言無忌地描寫國民黨軍隊抗戰無能擾民有術以及抗戰骨幹投奔陝北的決心。而且這部小說僅僅是重新展示抗戰後中國社會曆史的宏大構想的序曲,他在1979年為《鍛煉》寫的《小序》中說這是“五部連貫的長篇小說的第一部”,原擬第二部寫保衛大武漢之戰至皖南事變止,第三部預定內容為太平洋戰爭之爆發及中原戰爭等,第四部包含經濟恐慌之加深,國民黨與日本圖謀妥協並嚐試進攻陝甘寧邊區,第五部為抗戰結束到聞一多、李公樸被暗殺。可是剛寫完第一部《鍛煉》,遼沈戰役結束平津戰役打響,他“不得不中斷此書寫作計劃”。

茅盾在抗戰時期最著名的小說是《腐蝕》與《霜葉紅似二月花》。《腐蝕》是皖南事變後所作的第一人稱日記體小說。這是從女性的視角所記的從1940年9月15日至1941年2月10日的日記,這段時間差不多正好對應皖南事變從醞釀到結束。小說以曲筆影射了皖南事變,揭露了國民黨特務統治讓人性異化的殘酷過程。主人公趙惠明曾是一個積極追求進步的青年女性,她的第一個戀人小昭曾給她的生活帶來光明。她的第二個戀人希強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她便是在他的影響之下失足為國民黨特務,人性慢慢發生了異化,天天侍候虎狼應付狐鬼。小說開頭就寫她已入特務狼窩,並懷著悔恨的心情生下希強的孩子。然而很快她以前的戀人小昭作為革命者被抓,特務組織讓她以色情誘使小昭背叛。她打算假戲真做救出小昭,但由於她的怯懦,在關鍵時刻功虧一簣,致使小昭被秘密處死,這在她的精神上造成極大的震動。她為了不被吃掉,就竭力洗刷與小昭的幹係,甚至出賣了革命者K;然而她又為自己的卑鄙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她越是憎恨希強及特務統治,就越是懷念小昭。轉變的標誌就是N的出現,當趙惠明遇到了和自己當初一樣境遇的女學生N時冒險做出決定:要從虎口裏救出這隻羔羊。因此這部小說並非像夏誌清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因為去除這部小說的特定語境,在任何社會特務統治往往都是與自由人性相悖的,《腐蝕》通過趙惠明表現特務統治與人性的矛盾以及這種矛盾在女主人公內心的交戰,具有普遍意義。而且小說所引起的轟動以至於影響了作者給主人公開出一條自新之路的結尾,也證實了夏誌清的“引不起讀者的興趣”之說的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