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使得文坛出现了文体对流:被茅盾、郑振铎等人批判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开始放弃章回体,而茅盾反倒运用起章回体来。他在1938年连载的反映淞沪会战的《第一阶段的故事》,就是一部章回体中篇小说。不过,这部小说的失败不在章回体,而在于纷乱的群像描绘,没有塑造出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不久他所写的中篇小说《走上岗位》在艺术上也不成功。后来在路翎推出《财主底儿女们》、老舍推出《四世同堂》第一部的情况下,作为一向以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而著称的茅盾,感觉以《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来再现全民族投入的伟大抗战难以向历史交代。1948年他重写的淞沪会战以《锻炼》为书名在香港《文汇报》连载,放弃了章回体,行文不似《第一阶段的故事》那样仓促,人物描写也比较清晰生动,更重要的区别是可以放言无忌地描写国民党军队抗战无能扰民有术以及抗战骨干投奔陕北的决心。而且这部小说仅仅是重新展示抗战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宏大构想的序曲,他在1979年为《锻炼》写的《小序》中说这是“五部连贯的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原拟第二部写保卫大武汉之战至皖南事变止,第三部预定内容为太平洋战争之爆发及中原战争等,第四部包含经济恐慌之加深,国民党与日本图谋妥协并尝试进攻陕甘宁边区,第五部为抗战结束到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可是刚写完第一部《锻炼》,辽沈战役结束平津战役打响,他“不得不中断此书写作计划”。
茅盾在抗战时期最著名的小说是《腐蚀》与《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是皖南事变后所作的第一人称日记体小说。这是从女性的视角所记的从1940年9月15日至1941年2月10日的日记,这段时间差不多正好对应皖南事变从酝酿到结束。小说以曲笔影射了皖南事变,揭露了国民党特务统治让人性异化的残酷过程。主人公赵惠明曾是一个积极追求进步的青年女性,她的第一个恋人小昭曾给她的生活带来光明。她的第二个恋人希强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她便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失足为国民党特务,人性慢慢发生了异化,天天侍候虎狼应付狐鬼。小说开头就写她已入特务狼窝,并怀着悔恨的心情生下希强的孩子。然而很快她以前的恋人小昭作为革命者被抓,特务组织让她以色情诱使小昭背叛。她打算假戏真做救出小昭,但由于她的怯懦,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致使小昭被秘密处死,这在她的精神上造成极大的震动。她为了不被吃掉,就竭力洗刷与小昭的干系,甚至出卖了革命者K;然而她又为自己的卑鄙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她越是憎恨希强及特务统治,就越是怀念小昭。转变的标志就是N的出现,当赵惠明遇到了和自己当初一样境遇的女学生N时冒险做出决定:要从虎口里救出这只羔羊。因此这部小说并非像夏志清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因为去除这部小说的特定语境,在任何社会特务统治往往都是与自由人性相悖的,《腐蚀》通过赵惠明表现特务统治与人性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在女主人公内心的交战,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小说所引起的轰动以至于影响了作者给主人公开出一条自新之路的结尾,也证实了夏志清的“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之说的虚妄。
茅盾继承《狂人日记》的文体传统,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狂人日记》与《腐蚀》正文前都有一个小序写日记之来历;《狂人日记》描写狂人从迷茫、觉醒到劝转吃人的人不再吃人并以救救孩子结束,《腐蚀》则描写赵惠明从受骗、堕落、内心矛盾、觉醒到救女学生N的过程。《狂人日记》描写人人吃人,又怕被别人吃,《腐蚀》九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也有类似描写:
他为什么要陷害我呢?不可解。……
但是,且慢,他这鬼心思亦未必全然没有理由。当初他在诱我上勾的时候,无意中不是被我窥见了他的一二秘密么?虽然我那时装傻,可是他未必能放心。他这种人,心计是深的,手段是毒的,疑心是多的。在他看来,人人就跟他一样坏,不是被咬,就得咬人;他大概确定我将对他先有所不利。
真有点胆寒。光一个小蓉,是不怕的;可是——
我怎样应付这一个难关?
哼,咱们瞧罢!不咬人的狗,被追紧了时,也会咬人的。
可以留意这段文字,除了吃人与咬人,叙述风格甚至遣词造句都与《狂人日记》非常近似。当茅盾运用日记体时,凭着他对鲁迅作品的熟知,《狂人日记》就渗透在书写中,因而《狂人日记》的影响也表现在这部小说的抒情风格与象征技巧的运用上。且看《腐蚀》一月十一日的日记:
昨天到“城里”走了一趟,觉得空气中若隐若现有股特别的味儿。这是什么东西在腐烂的期间常常会发生的臭气,但又带着血腥的味儿;如果要找一个相当的名称,我以为应该是“尸臭”二字。
如果说是我的错觉,我不承认。那么,也许是我的敏感罢。哼,一个饱经变故,在牛鬼蛇神中间混了那么久的女子,她的感官自然是锐敏的;人家在玩什么把戏,她说不上来,但是她能感到那空气,而且隐约的辨出“风”从哪里来,十之八九没有错误。
大风暴之前,一定有闷热。各式各样的毒蚊,满身带着传染病菌的金头苍蝇,张网在暗陬的蜘蛛,伏在屋角的壁虎:嗡嗡地满天飞舞,嗤嗤地爬行嘶叫,一齐出动,世界是他们的!
这正是皖南事变刚刚发生的日子,小说以象征与隐喻的技巧加以暗示。而在一月二十一日的日记中,主人公翻看那封近二百字的“无处投递的信”,内容全是鲁迅《半夏小集》“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那段著名的话。《腐蚀》是茅盾作品中不多的受鲁迅影响巨大的小说,虽然不及《狂人日记》的忧愤深广,但所表现的也是主人公从非人走向人的过程。在艺术表现上,茅盾又回归到早期小说的以女性为主人公以及浓重的抒情风格。
《腐蚀》是在灯红酒绿的香港写的,《霜叶红似二月花》则是1942年在山清水秀的桂林写的,创作环境对作品的影响莫过于这两部小说了。茅盾在1958年为新版作的《后记》中说“这部书本来是一部规模比较大的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分”,又在《我走过的道路》中说“预计分三部,第一部写‘五四’前后,第二部写北伐战争,第三部写大革命失败之后。”但在桂林写完第一部后就去了重庆,“环境变化,竟未能继续写下去。”由此可见《霜叶红似二月花》与桂林的精神联系。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章回体与鸳鸯蝴蝶派的文体对流仅仅是外在的,那么,在《霜叶红似二月花》中则内化为审美风格的传统情调与叙述主体的言情。茅盾可以背诵《红楼梦》,《霜叶红似二月花》与他先前小说的不同,就在于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红楼梦》的影响。然而,《霜叶红似二月花》是一部未完成的杰作。值得注意的是,在1974年的“文革”后期,茅盾秘密续写《霜叶红似二月花》,写出的断章仍然精彩,与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南辕北辙。这不是出自七月派作家的笔下,而是出自一个副国级文化高官的笔下,非常富有讽刺意味与颠覆意义。1996年茅盾的续稿、提纲与梗概才得以发表,遗憾的是仍然没有续写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霜叶红似二月花》的书名出自杜牧的诗句,但改“红于”为“红似”,象征着1927年之前的假左派虽然比真的红花还要红些,究竟是冒充的。不过这不是政治小说,而是一部社会、家族与言情水乳交融的小说,描述了以惠利轮船公司总经理王伯申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势力与以赵守义为代表的传统地主阶级守旧派之间的矛盾斗争,其间穿插着张府、王府、钱府、赵府、冯府、黄府和朱府七个家族的兴衰史和关系史,细腻地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与不幸。传统的阐释是以社会小说为主导,而当代的阐释则倾向于言情。
从社会小说的角度看,出现在小说中的是一个传统的江南小镇,倡导新文化的陈独秀传到这里被称为非礼无法的陈毒蝎。人们很自然地将这个小镇联想到茅盾的故乡乌镇,这也是茅盾几乎唯一的一部以故乡为背景的小说。被人们称为“赵剥皮”的赵守义阴险毒辣,霸占善堂的财产,十几年不清理账目,王伯申对此不满,他却反告王伯申一状。他还借口王伯申的惠利公司的小火轮冲毁了农田,煽动农民用石头打砸沟通小城镇与上海的小火轮,在混乱中警察鸣枪,农民在溃逃中踩死了一条命,赵守义又状告王伯申打死人命。王伯申是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兴资本家,他自私自利,相信风水,包办儿女婚姻,大骂新文化闹家庭革命。小说后半部分对钱良材着墨较多,他受托尔斯泰改良主义的思想影响,是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自负在王伯申和赵守义的争斗中也显示了出来,认为“这县里还有别人,不光是他们两个!”当王伯申和赵守义从争斗走向妥协而牺牲了死去的农民时,他看到了人间的丑恶,愤怒道:“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越是卑鄙无耻,自私自利的人,越是得势,横行霸道。”作为地主的后代,他有改造国家的志向,也有振兴家族的重任,后来他对自己的路是否走得通也产生了怀疑。他修河筑坝,为农民谋福利,但农民却并不理解他。从这里又可以看到小说对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的承传。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看,小说充分发挥作者善于描写女性的特点,写出多个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与爱恨情仇。婉卿漂亮能干,热力四溅,是个生命力旺盛的女性。她的洞达世情的应对,待人接物的得体,使恂少奶奶显得黯然,让本身就有生理缺陷并染上鸦片恶习的丈夫黄和光自惭形秽。丈夫对她感到佩服和景仰,认为婉卿若是男子大概要做出些事业来的。婉卿的生命就像一团火焰,但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无能,这才是真正的悲剧。而婉卿这样的生活居然还有人羡慕,那就是与她性格类型不同的恂少奶奶,她是一位贤妻良母式的人物,她的丈夫张恂如对她却并不满意,于是她对婉卿的生活艳羡无比,对丈夫怀有隐忧,自叹遇人不淑。从婉卿的弟弟张恂如一面来说,他与表妹许静英青梅竹马,却遵循家长的意愿娶了并无爱情的宝珠,因而他觉得自己害了三个人。他无力打破现有的生活秩序,却又情属表妹,不能斩断情丝,甚至借婉卿的钱资助静英上学。他给静英送钱时发了那么多的感慨,下了那么大的决心,结果还是回到了原处。他最后把球踢给了静英:
“他,现在决定主意要打破这个闷葫芦了!”恂如的脸色异常严肃,声音更加抖了。“他是什么都可以,都一样;但是,为的从前他糊里糊涂,现在他想要……不过,他知道一切是他自作自受,他自己是不足惜,不足怜,只有为了他的糊涂而受痛苦的人,才有权力说一句:我待如何,你该怎样!他,他现在就盼望着这个!只要他的表妹说一句。那时候,那时候,他就知道该怎么办!”
“绝缘体”崩坏,距离缩短快至于无。
然而,静英沉默了半晌,方始淡淡一笑说道:“照我看来,他简直就丢开了那个希望罢。他所盼望的那一句话,永远不会得到的。可不是,人家怎么能那样说?”
“哎,可是这闷葫芦也到了不得不打破的一天!”
静英低了头,好一会儿,这才苦笑着轻声说道:“他以为应该怎样就怎样办罢,何必问人家呢!”
恂如的脸色变了几次。这一个不是答复的答复,但在反面看来,却又是富于暗示的答复,将一个生性优柔的他简直的困惑住了。但汹涌的感情之潮,却逼得他又不能默无一言。他突然站起来,声音里几乎带着哽咽,没头没脑说道:“静妹,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该怎样办!”
静英愕然抬起头来,却见恂如脸色惨白,但汗珠满额,眼光不定,嘴唇还在颤抖。静英尚未及开口,恂如早又惨然一笑,只说了句“我知道该怎样做”,转身就走了。
静英一言不发,望着他的后影发怔。过一会儿,她叹口气,自言自语道:“干么要这样自苦呢?这,这个捉迷藏的苦事儿,哪时才有个了结?”她心神不属地伸手摸着桌子上那本《圣经》,揭开了又合上,沉重地又叹了口气。
这当儿,恂如忽又跑了进来,神色已经平静些了,但依然很苍白;他将一个小纸包放在桌上,轻声说,“静妹,这是送给你买几本书的,”不等静英开口,便又走了。
静英倏地站了起来,打算唤住他;但又默然坐下,凝眸望着空中,半晌,回过头来,看见了那纸包,随手打开一看,略一踌躇,便撩在一边。
手托着腮,她望着空中出神;好一会儿工夫,她这才慢慢站起来,捧起那本《圣经》,翻出《路加福音》一节,用了虔诚而柔和的音调,轻声念道……
她轻轻的庄重地合上了《圣经》,两眼向天,两手交叉捧在胸前,腰肢轻折,就在桌边跪了下去,低头祷告。几分钟以后,她亭亭起立,却已泪痕满面,柔和眼光中充满了安慰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