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一、路翎的生平、创作及文学定位

字体:16+-

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兴,以笔名行世,祖籍安徽无为,生于苏州但很快移居南京。童年时代在舅舅家目睹徐氏家族为争夺财产分崩离析,成为后来创作《财主底儿女们》的生活原型。1935年入江宁中学,在此前后他读了鲁迅、巴金与茅盾等人的作品,还读了希腊悲剧、《堂吉诃德》《浮士德》《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罪与罚》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时翻译成《苏鲁支语录》)。抗战爆发后他随母亲与继父漂流到四川,1938年他在川地回首在战火中倒在血泊中的南京,发表了《一片血痕与泪痕》。1939年他的小说《“要塞”退出以后》寄给《七月》杂志,受到胡风的激赏,发表时首次使用“路翎”的笔名。胡风回忆,见面后他为路翎如此年轻而有这样的文学天赋而感到吃惊,此后他以其才华横溢的写作迅速成为七月派的代表作家。

1940年17岁的路翎动笔创作《财主底儿女们》,第二年完稿后寄给在香港的胡风,却在战火中将稿子丢失。1942年开始重写《财主底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于1943年出版,《财主底儿女们》于1944年完成,当时他仅有21岁。1944年还创作了《罗大斗的一生》《新奇的娱乐》和《一封重要的来信》等小说。1945年在胡风的帮助下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与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第一部。1946年出版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1948年希望社将近80万字的《财主底儿女们》的第一、二部出全。1946年短篇小说集《求爱》在“七月文丛”出版。1948年出版四幕话剧《云雀》,完成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并在中央大学担任讲师。1949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在铁链中》。

1949年后,路翎担任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创作组组长,年底调入北京青年艺术剧院任编辑。1950年出版《燃烧的荒地》。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左翼主流批评就开始批判路翎的小说,说他笔下的工人不像工人,农民不像农民,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路翎的小说创作没有像左翼主流要求的那样将生命的丰富性纳入刻板的教条之中,没有完全放弃知识分子的个性而融入集体之中,相反,在一个以集体主义抹煞个性自由的从众的时代,路翎张扬个性的自由是多么的“逆历史潮流而动”!于是批评的目的就是试图把路翎变成赵树理。1949年后他的作品几乎是一发表就挨批判。他向新中国献礼的剧本《人民万岁》《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经过修改也不能上演,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出版后被批评为歪曲现实。1952年舒芜相继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致路翎的公开信》,直指胡风的小集团与毛泽东文艺方向背道而驰后,路翎的处境已非常艰难,他要求奔赴朝鲜。回国后发表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又被批判为歪曲志愿军战士,宣扬个人主义。

路翎一生最懊悔的恐怕就是引见舒芜给胡风。当然即使没有舒芜,胡风逃不过反右是肯定的,但也可能以个人的形式遭难。1952年舒芜反戈一击时已有“小集团”的称呼,并界定小集团的性质是资产阶级与对抗党的领导。正是舒芜的主动揭发才有了北京专门就胡风问题召开座谈会及林默涵、何其芳等人的批判文章,才有了不接受批评的胡风的30万言上书。舒芜早就对聂绀弩威胁要动用信件去整称他的背叛为“无耻”的胡风,于是关键时刻他拿出了胡风的私人信件,使得“胡风小集团”顺利变成“反革命集团”,以至于牵连两千多人,很多人坐牢、痴呆、冤死。胡风认为路翎是能够进入世界文学的作家,鲁迅之后就是路翎,加上路翎又参与了30万言书的起草,路翎就成为集团的“骨干分子”而被逮捕。路翎有着无私品德,20世纪50年代供给制改薪金制时拒绝了每月约200元的高工资,理由是妻子也有工资,自己还有稿费,用不了这么多钱。然而天才往往将现实社会当成监狱,在监狱中只能变疯。因而他入狱后就像一头发疯的野兽,不断地咆哮着,反抗着。据囚室相隔不远的绿原回忆,每天24小时除睡眠、吃饭、大小便外,其余时间都可以听到路翎一直不停且频率不变的长嚎,令人胆颤心惊。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十年,他走出监狱写了很多抗辩信件,结果又以书写反革命信件的罪名再关十年。长期的折磨与压抑,把咆哮着的路翎变成循规蹈矩的呆子,他的灵气也留在了牢狱中。尽管出狱后路翎又写了很多,但是再也找不回昔日的才情了:一个罕见的文学天才已在1955年终结。

李健吾称路翎是中国未来的左拉,有人步其后尘说他是中国的罗曼·罗兰,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如果实在要与外国作家比较,那么路翎可以说是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无论就其善于表现对立冲突、疯狂与罪恶意识,还是将现实主义技巧导向现代主义的深度,他都与“恶毒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似。当然,在世界文学史上路翎的地位比不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但问题并非出在路翎身上,因为他的天才在1955年终结,而且受左翼批评家的批判影响其杰作是在1948年完成《燃烧的荒地》后终结的,那时路翎仅有25岁。25岁之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有中篇小说《穷人》与《双重人格》等。尽管《穷人》是备受别林斯基推崇的小说,然而《穷人》显然比不上《财主底儿女们》与《燃烧的荒地》。40岁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先后推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伟大的长篇小说,而路翎却在32岁之后就进入了前后近20年的牢狱,由疯子变成呆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路翎是“未完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否则,以他在25岁之前显露的天才以及从1938年到1948年越来越纯熟的叙事艺术,谁能说他创作不出与《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比肩的作品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