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一、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结合:辛笛、郑敏等九叶派诗人群像扫描

字体:16+-

九叶诗人既不满于新月派某些诗人对现实的逃避,也不满于中国诗歌会某些诗人对艺术的忽视,开始实践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前人的“综合”的诗。在九叶诗人看来,成功的诗作应该努力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他们希望诗在现实之外还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既不能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能让现实扼死艺术。

九叶派诗人的写作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分享着一些共同的诗歌追求,那就是袁可嘉所概括的将现实、象征与玄学综合在一起的诗。这种概括既关照到了诗歌与现实的紧密关系,也注意到了艺术的内在规律,即表达的暗示性和间接性,还呼应了诗与思融合的时代要求,显示了九叶诗人不同凡响的诗歌志向。当然,由于出身、教育、个性、人生经历的差异,九叶派诗歌在“综合的诗”这一旗帜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色彩。辛笛和穆旦都曾以“手”作为诗歌想象的主体,但是辛笛的《手掌》在结构上是发展的,而穆旦的《手》在结构上却是并列的。九叶派诗人在表现对战争的思考、对爱情的探索等同一主题时展示了相当丰富的差异性。

九叶诗人中最年长的诗人是辛笛。辛笛(1912—2004),原名王馨迪,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淮安。他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古典诗词的熏陶在他1936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珠贝集》中有深刻表现。《印象》《航》《生涯》《冬夜》《夜别》《二月》等都运用了丰富的古典诗歌意象,并深得古诗含蓄精练、不讲语法的妙处,如《夜别》中的诗句“鞭起了的马蹄不可少留/想收拾下铃辔的叮当么”。1931年入清华大学,1936年又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就读,与艾略特等现代派诗人一起切磋诗艺。西方文学的教育和海外的留学经历,使英语诗歌又成为辛笛作诗的资源。在收入《手掌集》的许多诗作中,都能看到异域文学的影子。比如“夜来了/使着猫的步子”(《门外》)和“如猫的雾爬行于路上”(《尼亚加拉瀑布》)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关于雾的描写。但辛笛不仅仅是现代的,他的诗也是古典的。同样在《门外》,题记引用的《落叶哀蝉曲》就为整首诗营造了特有的气氛。他的代表作还有《巴黎旅意》《杜鹃花和鸟》《狂想曲》《再见,蓝马店》《刈禾女之歌》《对照》等。这些作品写于诗人求学异域之时,因而带有浓厚的乡愁气息,然而异域社会的见闻开拓了他的视野,增进了他的诗艺,使其乡愁不同于古典诗歌的乡愁,而是融入了现代表现手法的乡愁。抗战胜利后,辛笛进入了新的写作阶段。正如《一念》中所写:“我们如其写诗/是以被榨取的余闲/写出生活的沉痛/众人的你的或是我的”,这一时期的诗歌表明了辛迪从早期倚重于象征和玄学逐渐转变为综合“现实、象征与玄学”的过程,其代表作《逻辑》《憔悴》《手掌》《甘地的葬礼》等发表在《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上,展现了诗人用现代技巧表现中国现实的成就。

曹辛之(1917—1995),笔名杭约赫,江苏宜兴人。早年合办过抗战刊物,先后辗转于山西、陕西、重庆和香港等地,从事抗日文艺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过星群出版社,是《诗创造》《中国新诗》月刊重要的核心成员。出版诗集《撷星草》《火烧的城》以及《复活的土地》等。在诗歌拥抱现实方面,他的努力较为突出,但是在内心世界的挖掘上则稍显欠缺。杭约赫的诗歌成就表现在他对现代城市的抒写上,尤其是以史诗的宏大视野来展开现代城市的抒写。《火烧的城》《复活的土地》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复活的土地》共三章,第一章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第二章则转写抗战胜利后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的情景,最后一章写国统区统治的黑暗。诗歌序言中的“从此,有山,有水,有房子的地方/也会有人”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英国诗人奥登《在战争时期》“也为了使有山、/有水、有房屋的地方,也能有人烟”。不过长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对于上海这一诗人看来集贪婪、荒**于一身的现代城市的抒写上。巧妙的隐喻诸如“快倒了;快到了”这样的谐音以及丰富的中外典故是这首长诗让人印象深刻之处。

唐祈(1920—1990),原名唐克蕃,苏州人。他对于都市的罪恶有过切身的体验和生动的描画,不过由于唐祈在西北地区待过,因此他的早期诗歌中多了些西北游牧民族风景和风俗的生动刻画。比如,《游牧人》中这样的开篇:“看啊,古代蒲昌海边的/羌女,你从草原的哪个方向来?/山坡上,你像一只纯白的羊呀,/你像一朵顶清净的云彩。”简单的比喻给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出版诗集《诗第一册》(1948)与《唐祈诗选(1938—1957)》等。代表作有《故事》《旅行》《游牧人》《十四行诗》《圣者》《最末的时辰》《雾》《女犯监狱》《老妓女》和《时间与旗》等。他的诗歌描写民间疾苦,而且比喻巧妙、意象独特,比如“死亡,鼓着盆大的腹,/在暗屋里孕育”;“许多人没有住处,/在路灯下蜷伏,/像堆霉烂的黑蘑菇”。当然,唐祈的诗有时也显得过于直白、缺乏节制,这表明他传达观念的冲动有时会超越诗歌艺术的考量。

九叶派诗人的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都来自西南联大。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先后出版有《诗集:1942—1947》《心象》和《寻觅集》。郑敏的哲学教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是进入她的诗歌核心的一把钥匙,她的一部诗学论著就以《诗与哲学是近邻》为题。她的诗中往往含着哲思。“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金黄的稻束》),由稻束而联想到母亲再联想到历史,郑敏的诗总是聚焦于人们最习以为常的事物,并由此展开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在写作“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的诗的九叶诗人中,郑敏确实是较为注重玄学的诗人。除了《金黄的稻束》之外,其代表作还有《献给贝多芬》《雷诺阿的〈少女画像〉》等。

九叶诗人中还有诗歌充满力度与强度的陈敬容(1917—1989),既写诗又写诗评的唐湜(1920—2005),寓深刻的讽刺于轻松的诗笔中的杜运燮(1918—2002),诗歌不多却结构谨严、譬喻生动的袁可嘉(1921—2008),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