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一、王西彦、姚雪垠与林庚、袁水拍等人的作品

字体:16+-

尽管王西彦的小说创作在抗战前就开始引起文坛的注意,但他真正名扬天下则是在抗战中。王西彦(1914—1999),原名正莹,又名思善,浙江义乌人。他的小说受契诃夫与屠格涅夫的影响尤其明显。从1940年到1949年,他发表与出版《报复》《悬崖》《乡井》《惆怅》《海的呼啸》《家鸽》《一双鞋子》《乡下朋友》《人性杀戮》等短篇小说集,《神的失落》(《追寻》之一)、《村野恋人》《人的世界》《古屋》《还乡》《风雪》《寻梦者》(《追寻》之二)、《微贱的人》《蜜月旅行》等中长篇小说。

王西彦的灵魂似乎是在鲁迅与沈从文之间徘徊。尽管长篇小说《寻梦者》中的知识分子主人公成康农像沈从文笔下的文人一样厌弃城市生活与城市人的灵魂,以为乡下是净土乡下人才有最洁净的灵魂;但就总体而言鲁迅对他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响不但表现在描写农民时的启蒙心态,也包括他与鲁迅都喜欢契诃夫、梭罗古勃与巴罗哈,甚至他对鬼魂的喜爱态度也与鲁迅相似而与沈从文略有差异。他的短篇小说《鱼鬼》中就不断出现鬼魂、坟地等意象,尽管从小说中“我”看来,鱼鬼不过是个会捉鱼勤于务生却难以养活自己的命运悲惨的农民。长篇小说《村野恋人》中祭祀祖宗的美奂常屋后面的神秘竹林,是鬼魂经常出没的地方。传说曾有一对情侣在这里自缢,每到夜里其鬼魂便会坐到青石凳上相对哭泣。然而爱的力量往往是不惧鬼魂的,庚虎与金魁爷的掌上明珠小金兰便到竹林中去幽会。庚虎被打死后,小金兰去竹林青石凳上,期待着过去的鬼神故事在自己身上再度发生。

王西彦的小说没有《边城》那种理想化的田园牧歌,也没有面对愚昧国民那种《阿Q正传》式的愤世嫉俗,而更接近乡村生活的原生态。中国农民非常看重生殖,因为生养男孩既关乎田地里的劳动力,又肩负着儒家以家族伦理为特征的传宗接代的任务,这在《村野恋人》等小说中出现,更是《老太婆伯伯》的主题,伯伯摸着妻子有孕的肚子,觉得他的全部希望与生命意义都在这里。牛是靠种田吃饭的农民的**,他把农民与牛的关系写得特别精彩。散文《牛》就写出了牛的灵性,在短篇小说《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中,因福元佬的家里接连死了儿媳妇、小鸡等,老婆与儿子都将“戴白帽子的牛”(额上长白毛)看成是带来一连串凶事的罪魁祸首,让福元佬将牛卖掉。然而福元佬已经对这头力气大的牛产生了感情,卖掉牛等于割去他的心头肉。小说生动描写了他在牵着牛去集市的路上对牛的留恋以及对人谎称给女婿耕地而难以开口卖牛。

这样一些热爱土地与耕牛、忙于传宗接代的农民,却被日本强盗逼得背井离乡,从而更表现出他们对土地眷恋,这在他的短篇小说《眷恋土地的人》与《乡井》等小说中表现得很典型。王西彦笔下的知识分子也是从土地里走出来的,往往徘徊于乡土与现代之间。长篇小说《神的失落》中的马立刚是放牛娃出身的读书人,他的愿望就是娶一个乡下女孩,然而他爱上的小学教师高小筠也被其父母许配给发国难财而腰缠万贯的表哥。长篇小说《古屋》受梭罗古勃长篇小说《老屋》的启迪,主人公孙尚宪虽在京师大学受过教育并参加过学生运动,但很快就退回家族的古屋,他挡不住家族的败落与家族中一幕幕悲剧的发生。中篇小说《人的世界》与《蜜月旅行》更注重对现实丑恶的揭露与鞭挞。《人的世界》采用的是夏衍《上海屋檐下》式的结构艺术,再现了在那个苦难的年代社会众生形形色色的辛酸遭遇;《蜜月旅行》受到契诃夫《草原》与莫泊桑的《羊脂球》的影响,写的是年少貌美的贺一美与中年教师唐世恭搭乘布商的汽车蜜月旅行被阔嘴军官糟蹋的故事,使蜜月旅行变成了噩梦旅行。

姚雪垠虽比王西彦大四岁,却是在抗战中涌现出来的作家。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今邓州市)人。曾有从信阳的学校回家途中被土匪捉去达百日的经历。1938年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受到茅盾重视。194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春到前线》《红灯笼故事》与长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等。1943年出版长篇小说《新苗》与《春暖花开的时候》。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长夜》。后来以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享誉文坛。

姚雪垠的成名作是《差半车麦秸》。差半车麦秸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具有土得掉渣的农民特点,深知“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而参加了抗战的革命队伍。小说从他被误当成汉奸始,到他在革命队伍中受伤终,与很多抗战八股相比,那种泥土的气息给小说增强了生动性,这正是茅盾等人所欣赏的。然而此后很多作品都以此为模范,在人所共知的叙事中加强农民的个性特征,而忽略了对人性深层内涵及性格复杂性的挖掘,这正是其小说后来遭到胡风批评的原因。不过,茅盾的欣赏是一种鼓励,他在长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更加突出革命队伍中牛全德的匪气与红萝卜胆小怕事的农民习气。

姚雪垠最好的长篇小说是《长夜》,中原人民在土匪蜂起的水深火热中所过的灾难生活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以作者少时被土匪掳去百日为生活原型,描绘了陶菊生与二哥被土匪绑票掳去,土匪薛正礼看上“票房”里文秀的菊生,认他为义子,使他避免了随时被撕票的命运。小说虽然没有使用第一人称,但基本上是从菊生的视角进行叙事的。他很同情被土匪刘老义抢来的与他一样大的小姑娘,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非常抵触的小姑娘被刘老义强暴为妻。他在心里仰慕过发生在匪首李水沫身上的英雄传奇,但当他亲眼目击李水沫毫无人性地杀戮百姓,神话就破灭了。这么一支杀人如麻、**妇女的土匪队伍,官军还不断地希望收编他们,因而小说结尾点出了兵匪一家祸害百姓的社会现实。当然,重视运用邓县(今邓州市)一带的土话及土匪黑话而忽略对人性深层内涵的发掘,则是小说的缺憾。

尽管姚雪垠提醒人注意《长夜》与《李自成》之间的精神联系,但读者感受到的还是二者的差异:《长夜》是写实的,《李自成》则以理想的观念对人物进行了扭曲。而且从逻辑上讲,《长夜》的作者写出歌颂李自成的长篇是对艺术的背叛,《长夜》在第21章中借着薛正礼的嘴写道:“从前黄巢乱的时候,杀死了八百万人;李闯王乱的时候,咱们这儿的人死绝啦,十字路口搁元宝没有谁拾。”这并非一人的看法,而是中原人民的集体记忆,因而在《长夜》的第28章中主人公陶菊生感慨人世浩劫时,又想到黄巢与李自成,小时候“每次大人们谈到这两个人物,他就躲到母亲的怀里叫怕,几乎要张开嘴大哭起来。”可见姚雪垠对人民对李自成的看法是熟知的,他后来在小说中没有能够写出李自成性格的复杂性,对李自成的过度美化严重背离了史实,其艺术价值也大打折扣。

与姚雪垠一样,碧野也是抗战前开始发表小说而在抗战中成名的作家。碧野(1916—2008),原名黄潮洋,广东大浦人。1938年出版成名作报告文学集《北方的原野》与《太行山边》。20世纪40年代出版《肥沃的土地》《风砂之恋》《没有花的春天》和《湛蓝的海》等长篇小说,《远行集》《流落》《血泪》《风暴的日子》《奴隶的花果》和《三次遗嘱》等中短篇小说集。碧野曾说他受到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与茅盾的影响,但其多数小说写实中带有强悍的浪漫情调的风格,与茅盾作品相去甚远,只有在《水阳江的沉郁》等少数短篇小说中才感受到茅盾的影响。碧野的特点是写作范围广阔,北方厚重的原野、南国乡土的浪漫、天山边塞的美景,都出现在他的笔下。与碧野同龄的司马文森也是抗战涌现出来的作家。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福建泉州人。他在抗战中是“笔”“戎”并茂,曾在桂北担任一支敌后游击队的政委,可惜“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39年发表的《天才的悲剧》与《南线》等中篇小说具有纪实性,长篇小说《雨季》与中篇小说《折翼鸟》则通过爱情的悲欢来探索人生,尤其是《折翼鸟》中的女主人公,在青春年少守寡后既想与“我”恋爱,又怕经济上受困,更怕被婆家人示众活埋,《雨季》中也有出色的心理描写,其小说受罗曼·罗兰影响较大。1944年中篇小说《妖妇》与抗战胜利后的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等,则将他少年时代在菲律宾等南洋国家的体验写出来,别开生面。

比以上四位作家年龄都大而成名却较晚的是黄谷柳。黄谷柳(1908—1977),原名黄显襄,是广东世代侨民的后代,出生于越南海防,少时寄居云南的母舅家。他知名的长篇小说是1947年到1948年连载的《虾球传》。小说分为《春风秋雨》《白云珠海》和《山长水远》三部,描写少年虾球生意失败后在社会底层流浪,被黑社会老大鳄鱼头收留,他替鳄鱼头干那些见不得光的罪恶勾当,得到很少一点报酬,案发后却让虾球去坐牢。鳄鱼头的走私生意越做越大,与上层的勾结也越来越猖狂,虾球赌钱赔得精光,被卖身为壮丁,又为鳄鱼头所救。鳄鱼头走私军火,却在海上遇到风暴,他开枪打死那些想靠近他乘坐的舢板的人。虾球脱险后,与龙大副一起想合伙做生意。龙大副知道一点革命道理,使虾球开始了对游击队的向往。后来虾球设计夺了县自卫队的轻机枪,投奔游击队,并与进攻游击队的鳄鱼头展开了较量。小说描写底层人民的苦难,也塑造了鳄鱼头及其狗腿子蟹王七等胡作非为的角色。这部小说虽然带有传统小说的写法,却类似于西方的成长小说,也令人想到狄更斯与雨果笔下底层人民的苦难。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抗战时期涌现出来的诗人。抗战初期鼓舞抗战的街头诗、朗诵诗流行,高兰虽然在抗战前就开始写诗,但却是抗战成就了他的诗名。高兰(1909—1987),原名郭德浩,黑龙江瑷珲人。他是以朗诵诗为抗战发声的,他悼念鲁迅的《我们的祭礼》号召以鲁迅决不为奴的硬骨头精神对抗日寇;1942年创作的《哭亡女苏菲》以其哀情的抒发感人至深。臧云远(1913—1991),山东蓬莱人。他抗战时期的诗多收入1944年出版的诗集《炉边》中。他有些诗寥寥几笔就能描画一个优美的境界,如《星星》一诗的前四句:

你看这水田里满天的星,

坐坐吧,这石板多干净,

好像是坐在镜子上,

上下都是天空。

再如《望中原》的前四句:

我站在山顶上

望着遥远的北方,

红冬冬的云彩在天边飞翔,

背后的喜马拉雅山捧着傍晚的太阳。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生于北京,祖籍福建闽侯。1928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清华四剑客”之一。1933年以诗集《夜》为毕业论文毕业,并得以出版,不久又出版诗集《春野与窗》。他从自由体入手,然后为新诗寻找新的韵律与格律。他是闻一多之后不多的在新诗韵律与格律上认真研究并付诸创作的诗人,1936年出版的诗集《北平情歌》与《冬眠曲及其他》就表现了他在新格律诗方面的努力。他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诗,是1947年左右创作的《我走上山来见一个月亮》《活》《冰河》等形式上略似十四行诗的一组“十言十行新格律诗”。

原典阅读

冰河

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

这一条冰河小心的流着

人们看不见水的蓝颜色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在长的路上人们来往着

这一个冬天在冰里度过

没有人看见水的蓝颜色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林庚:《林庚诗选》,7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原典点评

本诗作于1947年冬,政府不顾人民的和平意愿发动内战,使得“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都陷入战争涂炭的冰河,水的蓝颜色则不可见。不过这首诗的艺术创新在于音韵、格律造成的形式美:诗歌十言十行是建筑美,每一句四个音顿造成音乐美,并以诗歌允许重复的审美特征将第一诗节的最后一句与第二诗节的最后一句叠加在一起,成为最后一个诗节。

袁水拍(1916—1982),原名袁光楣,苏州吴县人。笔名繁多,写抒情诗多用袁水拍,写讽刺诗常用马凡陀。1938年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发表多篇诗作。1944开始创作政治讽刺诗。1946年出版政治讽刺诗集《马凡陀的山歌》。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共产党搞摩擦丧失了人心;由于其实际统治的地区人口激增而陷入普遍贫穷,加上腐败横行,于是政治讽刺诗流行起来。臧克家等诗人都写了数量不少的政治讽刺诗,而当时写政治讽刺诗著名的就是袁水拍。且看他在《主人要辞职》一诗中,以受压迫的百姓自居对统治者自称公仆的讽刺:

大人自称公仆实在冤枉,

把我叫做主人更不敢当。

你的名字应该修改修改,

我也不愿再干这一行。

我想辞职,你看怎样?

主人翁的台衔原封奉上。

我情愿名副其实地做驴子,

动物学上的驴子,倒也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