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第三节 三十年代的文学

字体:16+-

1927—1937年的十余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时期,也有人称之为“三十年代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简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文学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开始进入平稳发展、全面推进的阶段。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文学批评等主要领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的领域已经显现出新文学的成熟状态。

二、由于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复杂因素,文学领域的“斗争”与论争涉及许多新的内容,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观念。例如,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与“文艺大众化”讨论等。论争中所提出的“革命文学”、“文艺大众化”、“民族主义文艺”等观念,都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并在以后的文学发展历史中不断得到回应。

三、五四时期文学各文类之间和各文类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以改变。比如小说领域,长篇创作有了突破性成就,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逐渐丰富。诗歌创作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结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散文在新作家、新作品的推动下,朝着风格多元化、情趣丰富化方向发展。戏剧方面,集中表现为话剧创作的本土化努力,一改五四时期以翻译、移植、模仿为主的局面,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作品。文学理论建设开始迈出步伐,文学批评在实践中已开始出现基于不同观念而产生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四、由于这一时期文学各派别对于新文学未来的目标存有分歧,所以,三十年代文学开始对五四文学有所反思。比如如何对待中国文学传统,怎样更加合理地借鉴西方文学,如何处理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和文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功能等,这些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困扰。

小说是本时期取得显著成就的领域。现代文学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具有鲜明特征的小说流派或小说类型不断涌现,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形成**,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趋向丰富。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善于从宏观的社会生活着眼,以社会主导领域和主要矛盾为内容,艺术表现具有宏大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沙汀、张天翼、吴组缃、叶紫、艾芜、周文、李劼人等作家,大致可以归入这一流派。老舍的小说创作另起一脉,在集中描写旧中国市民生活过程中,集中显现了幽默、机智、生动的创作个性。巴金的小说以“倾诉性”见长,对青年人生命运的关注,使其作品在年轻读者中引起反响。“东北作家群”是这一时期产生的具有流派性质的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集中描写了1931年“九·一八”日寇占领东北之后,民众的亡国奴生活和不甘做亡国奴而进行的浴血抗争。这些可视为后来抗战文学的发端。沈从文被看做“京派”文学的领袖,他取材于湘西乡土的小说,有意传达着自然、朴素而幽静的风致。京派的其他小说作家还有废名、萧乾、芦焚(师陀)、林徽因等,散文家何其芳,批评家李健吾、朱光潜等也常被划入这一流派。丁玲可视为“革命文学”作家。她的创作与“革命加恋爱”类型小说有所不同,注意从女性的情感细部与心理深处展开笔触,透露出一丝新颖,引起人们的关注。蒋光慈、胡也频、洪灵菲、华汉等都写过一些“革命加恋爱”的作品,艺术上均显粗糙。“新感觉派”小说,是后来人们对这一时期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所创作的作品的一种称谓。此类作品或以现代大都市(上海)的摩登生活为对象,或借用现代心理学视角描写古代人物,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和艺术追求,多有西方式的现代色彩。生活与人的“异化”,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旨。张恨水是本时期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对近代以来我国都市流行的言情、黑幕与社会传奇等类型小说加以不断改造,有意去除了其中的消遣性,增加了一些严肃的人生内容,借家庭男女离合之情,抒发社会人生忧患之意。因其言情、通俗、情节曲折和故事生动,在当时拥有众多读者。五四时期已享誉文坛的作家如鲁迅、郁达夫等,在这一时期也多有新作。

30年代的新诗,其创作的努力多体现于如何克服过分散文化、如何融合中西诗歌优长、如何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格的白话诗方面。诗人们的积极探索,形成了这一时期多样的风格取向和诗歌流派。“红色鼓动诗”属于“革命文学”思潮在诗歌领域中的表现。这类诗作的诗人身份大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拥有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和现实斗争的**,注重诗歌的政治宣传和传播阶级信仰的鼓动作用。此类诗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阶级斗争事件或革命者的政治情怀,追求直接呈现、直抒胸臆、可咏可诵的诗风,这些可以看作是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抒情诗”的源头之一。“中国诗歌会”成员殷夫、蒋光慈等人对此类诗歌写作比较热衷。“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朱湘、陈梦家、臧克家等,大体上都有追求新诗形式美的共同性,这是承续五四时期“新月社”提出的“新格律诗”主张的表现。艾青被看做30年代“新自由体诗”的代表性诗人。与五四时期郭沫若的“狂放”相比,他是内敛的。抒情结构依赖于情感律动,意境浑厚,含蓄深沉,在40年代形成自己鲜明的“忧郁”风格。戴望舒以《雨巷》一诗闻名诗坛,此诗一咏三叹的“音乐美”,为新诗如何化用中国传统诗歌资源提供了启示。这一时期冯至的叙事长诗、卞之琳的哲理诗等,也是值得注意的诗歌类型。

30年代的散文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批新晋作家的创作上。何其芳有意以诗歌的结构方式从事散文写作,多以创作者的心象、意绪、情思以及融情于景的意象为描写对象,从而使他的散文富有诗的韵味与精致,属于风格鲜明的美文。多以孩童生活为内容、自觉用宗教情怀审世度人的丰子恺,其散文创作另有一番从容、清静、旷达的风味。林语堂的散文以杂取胜,不拘格套、任意而谈的取材与笔法,在疏爽、洒脱的风格中,有着造语刻意、文气生滞的痕迹。李广田的《画廊集》,收入作者以故乡人事情景为内容的作品。或素描人物、讲述故事,或渲染氛围、描摹风物,透示着乡愁与哀伤,体现出明显的朴实而幽远的艺术个性。此外,本时期的杂文写作蔚然成风,“鲁迅风”成为主调。

“报告文学”在文体上常被归入散文范畴,此时期报告文学的写作有了较大发展,但优秀作品比较少见。

这一时期,戏剧文学进步最大。集中表现为话剧创作的本土化努力,一改五四时期以翻译、移植、模仿为主的局面,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作品。多幕剧创作成为主流,悲剧、喜剧等戏剧风格日趋鲜明。曹禺是本时期戏剧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作家,他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作品,在借鉴中西戏剧文学优长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戏剧文学的优秀作品。此外,夏衍的现实题材的剧作、李健吾的喜剧作品等也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