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酒店集团比较研究

二、中外酒店集团企业文化比较

字体:16+-

中外酒店集团企业文化的异同主要体现在表层物质文化、浅层行为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和核心层的精神文化方面。这四个层面由浅及深,既有物质文化的逐渐趋同,也有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巨大差异。

(一)物质文化比较

西方酒店集团发展比较成熟,其目标市场涵盖了从主要为商务和休闲旅游者提供一流的酒店产品和高档的服务,到为大众消费者提供经济型产品的一般服务。从酒店的环境文化来看,酒店通常地处城市商业中心,交通便利,建筑识别性强,客房格调雅致,配备多种类的餐饮服务设施,设有高科技会议设施及专业会议策划团队,齐全的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满足宾客的多方面需求和享受体验。从酒店产品文化分析,酒店集团下属酒店品牌多元化,品牌差异化明显,积极倡导富有特色的企业礼仪,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西方酒店集团大多采用先进的综合性技术平台处理业务,支持全球酒店交互预订服务。

中国酒店集团化管理起步比西方晚,高低端目标市场两极化明显。从酒店的环境文化来看,选址与西方酒店一样,大多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各种高科技酒店硬件设施齐全,但建筑识别性强的酒店不是很多,在建筑、装修风格的主题突出性上与西方酒店有一定差距。从酒店产品文化分析,企业礼仪大众化,品牌相对单一,正处于从标准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的过渡期,部分酒店集团的信息网络化技术尚不成熟。

(二)行为文化比较

中外酒店集团最常见和最公开化的文化差异是行为文化差异,即来自行为者双方的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的差异。这些表达方式通常通过语言、举止等表现出来。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同的表达方式所象征的意义很可能是不同的。

在美国,面对正在交流的几个员工,上司走过去很容易加入他们,而在中国此时交流的员工看到上司过来则会因等级制度、自卑心理等原因立即散开;伸出大拇指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印度,是搭车的手势,而在中国是表示夸奖、赞许;美国人不喜欢被人触碰手臂或肩膀,中国人则认为触碰肩膀是表示一种热情与关爱;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中,头被认为是理想和精神力量的所在地,不能被触摸,而在中国抚摩小孩的头,表示对小孩的喜爱;在法国,拥抱、亲吻是见面时的礼节,而在中国则被认为是过分亲密的行为,不宜在公共场合进行等。

(三)制度文化比较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X理论认为人天生懒惰,以自我为中心,无进取心,因而西方酒店集团对大多数人的管理方式以经济报酬收买员工的效率和服从。西方酒店集团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其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管理。西方酒店集团管理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的特点,实行层级管理、条文管理、表格管理,上级指令逐级传递、下级工作逐级汇报,使整个酒店集团上下沟通渠道畅通,工作按良性循环运转。然而,酒店集团与员工之间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员工对酒店集团缺乏归属感与整体感。

中国酒店集团管理思想基于Y理论,认为人天生勤奋,具有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愿望与能力。酒店集团对大多数人的管理重点放在关心员工,满足员工需求上,重视与员工的关系,增强联络沟通。顾主与员工,上司与下属的关系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较西方更富有人情味,能创造出家庭式的工作氛围。中国酒店集团管理往往被称之为“人性”管理。中国酒店集团虽然也强调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但在处理酒店集团内外部关系时,规章与合同往往退居其次。实际上,由于大多数中国酒店集团产权模糊,经济制度存在多重结构,加之强调“群体至上”,使得多数酒店集团处于人浮于事,管理松弛的状态,组织与控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精神文化比较

求变创新方面:西方酒店集团管理者敢于创新和冒险,具有开拓精神。人们形象的比喻美国酒店集团管理者以“游牧”方式辗转寻找发展的机会,支持他们重要的动力是创新意识。而中国酒店集团管理者受政府行为和中国“中庸”文化的影响,强调“稳中求胜”。一般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唯恐失败。

对待工作的态度方面:西方酒店集团盛行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奋斗,注重个人表现,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前途的主人”。反对为了强调整体而贬低个人,泯灭个性。中国酒店集团则强调“奉献”,强调群体精神,注重对群体的评价,对员工个人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如一个注重个人绩效的考评体系,在美国这个讲究个人主义至上文化的社会里得到适用,而在中国这个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里,过分强调个人绩效将破坏集体间的和谐与凝聚力而不利于管理。

经营决策方面:西方酒店集团的下级对上级有一定的建议权、质疑权,下级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较大的自主权;而在中国酒店集团,决策权比较集中,员工的参与程度较低,工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经营理念方面:西方酒店集团经营者具有互利、应变的经营思想,讲究效率,注重成本管理、风险分析与防范,事前预测,强调管理者的权威与个人承担责任。而中国酒店集团管理者更多注重当前业绩、短期效益,而忽视酒店集团的长远发展和风险防范,忽视效率,回避竞争。

中外酒店集团企业文化的差异,追根溯源乃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类文化的创造,本来是基于衣、食、住、行四大要求的。纵观中西方文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文化有两大基石:一为道德;二为艺术。西方文化则有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和宗教。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对于现代世界文化的贡献,“情”尤为突出。中国的社会最具人情味,人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这里的人情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与了解,是一种关怀意识,与托人事、托人情是不一样的。而现代的西方社会是无情的社会,可以称之为“人情的沙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半是靠利害关系或实际的需要来维持。谈到利害得失,朋友可以立即反目,父子可以终身没有亲情。一般应酬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不上水乳交融或相互亲情。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生长土壤不同,面对的事物不同,各自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也不同。酒店集团每一个时间、每一个空间、每一个人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企业的文化。中外酒店集团在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而如何正视这些差异,克服文化差异给酒店集团的长远发展造成的障碍,从而建设酒店集团特有的优秀企业文化才是中外酒店集团企业文化对比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