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理的发育,尤其是大脑的发育,为小学生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上这一时期儿童进入正规学校学习,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心理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能力迅速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各方面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注意和思维的发展为例,小学生的无意注意虽然仍起着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有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注意集中的时间不断延长,7~10岁小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关键是要尊重儿童的认知心理规律,注意集中的时间不够长的特点,不要逼迫小学生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持续学习两三个小时。否则,儿童的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不高,长此以往,还会使小学生产生学习怠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允许他们离开书桌适当地活动活动。还应当指出的是,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比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小学生专心学习或做事情的时候,要为他们创设比较舒适、安宁的学习环境,他人不要大声喧哗,干扰他们,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专心致志学习的品质。
二、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例如,小学生在思维的过渡期,要学会关于自然方面的初步知识,如山脉、河流、沙漠、高原、火山、生物、非生物,等等。在儿童掌握这些知识经验的时候,虽然也是尽量以直觉教具为依据,不过主要还是借助教师的言语,通过描述这些现象的书面材料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的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判断性、批评性、创造性都有所提高。例如,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在看动画片时,这样的言语减少了:“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不再追问,是因为他们不断发展的判断力和理解力已经能够判断剧情中人物的好坏,理解人物的动机了。
这个时期正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好时候,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父母也有重要的责任。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一些启发性问题,如“冬天河水会结冰,为什么流动的小溪却不结冰呢?”“筷子明明是直的,为什么放在有水的碗里就变弯了呢?”以这种贴近生活的科学现象作为问题,来启发孩子不断地思考与学习,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力。家长还可以问孩子一些答案多样化的问题,如“水有哪些用途?”“天上的云像什么?”“纸上的圆形能够让你想起哪些事物?”等等。这些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容易引起儿童回答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更有助于发散思维能力和思维创造力的提高。
三、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和深刻,表达内化
小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和深刻。小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一定的发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等社会情感也逐步形成。他们对争办文明班集体、加入共青团、竞选班长、成立好朋友名册之类的情感话题极为关注。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的表达方式是外露的,他们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情感,例如,小刚受到了小伙伴的伤害,会直接对小伙伴说“我讨厌你,不跟你玩儿了。”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逐渐内化,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逐渐增强。他们不再不断地变换伙伴,友谊关系的建立比较稳定。
四、意志品质不断增强
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小学生意志的目的性发展了,他们已经能够逐步建立长远的行动目标,而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很多小学生会为自己提出一些目标,并且一些小学生会以目标为方向,不会因为一时的兴趣、次要目标而左右自己的行为。常会听到他们这样说“这一年的我要攒够50元零花钱,年底去买喜欢的那款电动车。”“这学期我要争取得到十个文明小红旗。”等等。自制力和独立性有所增强,行动的冲动性和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无法控制自己,沉迷于动画世界中,无法完成作业,只有在老师、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不过,小学生的果断性、坚持性还比较差,他们往往在“果断”中显示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对教师或家长帮助的依赖。例如,一个体型肥胖的小男孩高超,在班里举行的800米长跑比赛中,跑了班里最后一名,于是痛下决心,要求自己每天早上5点起床跑步,目标是在一个星期之后的800米长跑比赛中,进步到班里第一名,并要求妈妈监督他。跑了两天,高超觉得没什么效果便放弃了,之前向父母所下的决心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对于这种盲目地为自己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循循善诱地帮助孩子修正目标,确立的目标应该是“跳起来摘桃子”,根据他的实际能力、水平,制定一个比自己实际水平稍高的水平为目标,激励小学生努力实现目标。一旦有进步,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奖励,再制定下一个目标,循序渐进,使他不断地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五、自我意识水平提高
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首先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内容不断丰富。小学生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而且能意识并体验自己内心的心理活动,并能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获得较大发展,从依赖他人的评价逐渐发展为能独立地、批判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稳定性不断加强。
六、个性品质逐渐形成
小学阶段儿童的个性品质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分化、稳定,个人志向从直觉的、幻想的、易变的逐渐分化、稳定且富于理性。儿童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训练和影响下,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儿童的勤奋、勇敢、守纪、忠诚等优良个性品质正逐渐形成。
七、社会认知能力发展,集体意识不断加深
小学生的社会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成分逐渐减少,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步趋于客观。随着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小学生的社会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学,其中,同学关系是这一时期儿童社会交往发展的一个重点。小学阶段是儿童同伴团体开始形成的时期,心理学上又称为“帮团时期”。这一时期儿童所形成的同伴团体有两类:一类是有组织集体,如班集体、少先队集体等;另一类是自发团体,如各种自发形成的小组等。班集体是小学生有组织集体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就能形成团结的班集体,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小学生的同伴友谊也在各种有组织的、自发的游戏以及学习活动中不断加深。
小学阶段的儿童在人际交往上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善于沟通,往往人缘比较好,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而有的孩子缺乏合作意识,喜欢独来独往,往往很孤单。对于有好人缘孩子的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有选择地交朋友,正确地处理好朋友与是非之间的关系;对于缺乏合作意识,喜欢独来独往孩子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告诉孩子“独木不能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主动打开自己的心扉,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