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原《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第二版序

字体:16+-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德育,关键是要抓住育人这个中心,其中要把德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认真做好学校一系列相关的工作,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在此大环境下,我的老同学李百珍教授的《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一书的畅销,被评为天津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进而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作为推荐教材(见教高司〔1999〕47号文件),以至再版就不是偶然的了。

李百珍教授几乎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事业的发展同步而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她开始在高校校园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试着为学生作心理咨询,积累了一些经验。90年代初,随着临床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化,她有幸受聘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中心医院,以心理学者的身份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这在我国并不多见。她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占临床70%~80%的青少年。在临床实践中,她深感从事临床心理学不仅需要有一颗慈善之心、高尚的品格、丰富的阅历,还需要具备广博的哲学、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技能。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她不断地学习,扩展、充实、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艰苦地实践着当代东西方多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积累了约二三千人次的临床经验。她边做临床,边科研,边给研究生、本专科生以及心理咨询师培训讲课,并长期紧密联系地做着这三方面的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融合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顺应自然理念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为一体、辅以家庭支持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广大的来访者及其家长中有较好的口碑。

除初版序言中所阐述的特点外,这次再版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既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的案例。在再版的该著作中,在各章后均增加了作者十余年来的大量典型临床案例,并且对每个案例都做了深入分析,使读者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可见再版著作是一本既反映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最新研究成果,又密切联系青少年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著作。

这里,我还得强调一点,即什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流?有些媒体炒作得很厉害,说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现象越来越多,心理不健康的青少年占30%、50%,甚至是70%以上,个别媒体甚至说我国大中学生心理患者占27.6%。这种危言耸听的数据来自对心理健康的测量存在误区,所使用的大部分工具是消极量表,测量的是大学生的忧郁、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而忽略了对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量度。实际是什么样呢?一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青少年由于某种环境压力而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要求咨询或辅导,他们要求心理健康是主流。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必须坚持教育模式,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具有一致性,成为青少年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李百珍教授再版的《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所以该书才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作为推荐教材,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专业、教育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培训的教学用书,同时也是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以及青少年朋友本身及其家长们的良师益友。

是为序。

林崇德

2004年12月8日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