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第五节 神经性厌食症

字体:16+-

神经性厌食症(nervous anorexia)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饮食障碍,以厌食和体重减轻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在西方国家常见。据美国某地区统计,15~19岁女性发病率为56.7/10万,我国近年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该病为胃肠神经症的一种类型。

一、致病原因

(一)儿童神经性厌食症的原因

除了胃酸分泌减少和各种疾病的原因外,儿童神经性厌食症大部分是由失去母爱、受到剧烈惊吓、离开亲人进入新环境或成人过度注意儿童进食等心理因素引起的。

(二)少女神经性厌食症原因

1.下丘脑功能紊乱

下丘脑一方面为摄食中枢,该处功能异常必然有摄食障碍;另一方面它又是内分泌中枢,其功能缺陷又可致内分泌紊乱。

2.认知因素

有人认为少女怕胖是本症的核心心理因素。

3.剧烈惊吓、精神萎靡

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学习紧张、情绪抑郁而降低食欲。

4.不良习惯

患者偏食、挑食、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或父母过度关注子女饮食,强迫进食,导致摄食中枢兴奋性减低而厌食。

5.不良性格

患者性格多有拘谨、刻板、敏感、易焦虑、强迫倾向、幼稚、癔症性格、不合群、多幻想等。

6.职业竞争的强大压力

妇女,尤其少女急于追求形体完美,以适应社会要求。经济水平高的人群患病率高。

二、临床表现

儿童神经性厌食症表现为长期对食物不感兴趣,缺乏食欲,吃得极少,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如果强迫进食,即刻引起呕吐。

少女神经性厌食症的主要心理特征是怕胖,追求形体苗条。患者宁愿挨饿,唯恐长胖。有时对某种食物保持兴趣,甚至贪食饱餐,但吃后又后悔,常设法偷偷呕掉。部分患者有情感障碍,约38%~80%有抑郁症状。病人还可能有焦虑、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通常N分高、E分可偏低。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中,可有D、Hy、Pe等高。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可反映患者焦虑、抑郁等分高。

四、心理治疗

(一)儿童厌食的心理治疗——行为疗法

1.使其不吃饭的行为达不到他需要的目的

饭桌上成人可以谈论饭菜可口的味道,引起儿童对饭菜的兴趣。饭桌上成人多谈自己的事,少关注或不关注儿童进餐。如果患儿主动吃一点或吃饭有进步,则及时表扬和奖励。若成人进餐完毕,儿童尚未进餐完毕,将饭菜收起并告之:“我想你现在不饿,先把饭菜收起来。什么时候饿了就自己拿来吃。”此后,不要问其饿否。当其喊饿时,绝对不给零食吃,而给原来的饭菜。孩子不好好吃饭就冷淡他,不满足其任何要求。发脾气、哭闹,更不能理他。

2.家庭成员间要一致,共同坚持执行

一次迁就、让步,就难奏效。

(二)少女厌食的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的女孩往往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过度厌食逐渐成为家庭注意中心,不断地给予压力,致使其脾气暴躁,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行为。该种少女的家长多认真谨慎,对事要求尽善尽美,坚持己见。

针对以上症状应采取的改变方法是:①认识领悟疗法,使其知道其每天消耗多少热量,应吃多少东西。由于消耗多、进食正常,体重不会增加。②帮助家长改变过多关注子女进食的态度和行为,多给子女独立自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