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字体:16+-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先进教育的重要标志,已经成为教育界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性,中小学校的教师、校长必须弄明白什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懂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再一次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育部教基〔1999〕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13日)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深刻领会上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文件的指示精神,特别是《2012年修订纲要》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近三十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经过几十位专家的两轮集体评审,我们界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为:教育者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多科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日常的、专门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性问题(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学习心理的辅导、挫折的应付、情绪的调适、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心理的教育、优良人格的塑造)的教育,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咨询与辅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概念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关注个别学生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中小学生,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体现其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此,教育者必须了解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确立和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原则和方法时,都要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他们是人、是正在成长发育的人、是未来走向社会的人,适应不同阶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中小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要仅仅关注个别学生。那种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中小学生之间是有个性差异的,个性差异是一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固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学生比较聪明,那个学生比较愚笨;这个学生性格开朗,那个学生性格内向;这个学生比较坚强,那个学生比较懦弱等。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人能力的不同,在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也要有的放矢地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特点,即根据他们各自的世界观、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二、运用心理学科类的理论与技术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运用的知识是心理学科类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心理学科类的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的技术以及神经病学、哲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过专业的培训学习,掌握这些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心理学科类的知识和技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者还必须聘任督导,在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临床工作者的督导下,经过见习、实习,获得一定经验之后,才能持证上岗,科学、有效地从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那种认为教师、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就能天然地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诚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素质的提高。但是其二者的理论基础、工作方法均有不少差别。所以教师、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前,接受系统的心理学科类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学习心理的辅导、挫折的应付、情绪的调适、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心理的教育、优良人格的塑造等方面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预防和调适,这是心理辅助的内容。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方面途径

第一途径是日常的教育工作,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的全过程中。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二途径是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即心理活动课,也称心理辅导活动课。其目的是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生动活泼的、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课程,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格水平。

第三,班主任工作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班集体是学生的基层组织,它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社会”,它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环境,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对学生成长起着导师的作用。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工作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班主任如果工作得好,往往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楷模和启迪者。

第四,学校还需要针对个别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心理咨询与辅导是配合心理健康活动课,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五,开设家长学校,建立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多种途径兼施并举,否则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是全校教职员工

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或咨询)员的职责,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团队干部,甚至后勤职工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全体学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明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愿望。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心理咨询员的职责的认识是片面的。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从本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中,我们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最高目标是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什么是心理素质呢?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一部分。人的素质是一个蕴含着先天与后天,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结构系统。辩证唯物主义把人看做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人的素质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亚结构: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一是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政治思想观点、道德行为规范、文化科学知识、劳动生产技能、审美等方面的素质。二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指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智力、非智力等素质。三是生理素质,包括生理机能、运动机能、体质、体型等方面的素质。这三方面素质相互作用和渗透,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挥和提高。其中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是个体遗传、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要求相互作用在人的主体内部的沉淀,推动、促进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和优化。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在《活动·意识·个性》一书中指出:“我们很容易地将对人的研究划分出不同的水平:生物的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是人的一个肉体的自然生物;心理的水平,这时人是一个生机活泼的主体;最后一个是社会的水平,此时他表现为一个实现客观的社会关系、社会历史过程的人。这些水平的存在,就提出了使心理水平与生物水平、社会水平联系起来的内部关系。”(注:阿·尼·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在这一意义上,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使人的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