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務

第四節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字體:16+-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結構、活動形式相對規範、穩定的標準樣式,是在一定的心理教育理念指導下,對心理教育過程及組織形式做出特征鮮明的簡要概述。

所謂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學校素質教育的總目標而建立一種心理教育合理的結構和程序,或總結實施心理教育的經驗,創造新的心理教育模式。心理教育模式是心理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心理教育理論應用於心理教育實踐的中介環節和橋梁。心理教育模式上承教育理論,下推操作程序,體現為理論與實踐的溝通,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現實與未來的溝通。一個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比心理教育理論更具有可操作性,而比心理教育實踐經驗更具外推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實施心理教育的過程,也就是構建學校心理教育模式的過程。

國外心理學界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和實驗,並提出了深刻的理論。總體來說,國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演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臨床治療(治療心理疾病模式階段)、社會教育(輔導解決心理問題模式階段)和生理—心理—社會—教育協調作用(提高心理素質的整合發展模式階段)。這一演變過程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由小到大、由單一、分割、孤立、封閉到係統、整體、開放和進化的科學發展特點。

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包括課程模式、活動模式、滲透模式、青春期模式、矯正模式和管理模式。但究其根本大致可分為四類:醫學模式、社會學模式、教育學模式和心理學模式。

一、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早期模式,其直接對象是具有心理病患的少數特殊群體,采取的方法是診斷治療,最終目的是使病患人群得以康複,使他們能以更現實的方式處理和適應各種情況。具體到學校,醫學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務主要是尋找並診斷智力低下、有心理障礙的兒童,然後像臨床醫生一樣對其實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