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第四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字体:16+-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是在一定的心理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心理教育过程及组织形式做出特征鲜明的简要概述。

所谓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而建立一种心理教育合理的结构和程序,或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经验,创造新的心理教育模式。心理教育模式是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教育理论应用于心理教育实践的中介环节和桥梁。心理教育模式上承教育理论,下推操作程序,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实与未来的沟通。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比心理教育理论更具有可操作性,而比心理教育实践经验更具外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构建学校心理教育模式的过程。

国外心理学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验,并提出了深刻的理论。总体来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临床治疗(治疗心理疾病模式阶段)、社会教育(辅导解决心理问题模式阶段)和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提高心理素质的整合发展模式阶段)。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由小到大、由单一、分割、孤立、封闭到系统、整体、开放和进化的科学发展特点。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包括课程模式、活动模式、渗透模式、青春期模式、矫正模式和管理模式。但究其根本大致可分为四类: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早期模式,其直接对象是具有心理病患的少数特殊群体,采取的方法是诊断治疗,最终目的是使病患人群得以康复,使他们能以更现实的方式处理和适应各种情况。具体到学校,医学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是寻找并诊断智力低下、有心理障碍的儿童,然后像临床医生一样对其实施治疗。

总而言之,这种模式默认学生一定存在心理问题而被放在了“问题焦点”上,往往使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处于相互对立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心理学模式

在医学模式继续发展的同时,人们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开始把“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理论用于心理治疗。这就是以解决或消除某一方面、某个层面的心理问题为目标,采用专门的心理咨询或辅导的心理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具体到学校就是开展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和心理行为矫正。

心理测量往往作为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心理建档和心理测试)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并以测量为依据,简单地给学生下诊断,既不符合心理科学的原则,也有悖于学校教育的目标。此外,心理学模式同医学模式一样,其关注的对象仍然只是一部分被认为有“问题”的成员。然而社会要改善和发展所有的人,而不仅仅是那些有问题的成员,大多数正常健康的成员也需要指导。

三、教育学模式

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提出了“爱”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健康人格培养的观念和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健康心理学的发展,也为心理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学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采用心理辅导法的模式。具体到学校,教育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成长中总会遇到很多麻烦和迷惑,他要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具体情况,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通过与学生谈话和讨论等形式,在同学间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改变原有的认识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学模式被认为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专业化、正规化的显著标志。国内学校开展的教育辅导式、四结合式、六结合式和系统模式等,都体现了教育学模式的精髓。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教育学模式却逐渐演化成了存在诸多弊端的学校心理教育的“课程模式”。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按照固定的教材、内容和方式上课,并通过讲授大量心理学知识来让学生接受非常严格的考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教条化,备受学生冷淡,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这种课程模式一般是先陈列出心理问题,然后举例说明如何克服问题,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这种方式其实已经偏离了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这一深层次目标,陷入了“问题”目标定位的局面。

四、社会学模式

社会学模式是一种以改善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患者的社会适应性为目标,采用活动法或脱敏法等行为矫正技术的模式。该模式重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认为异常和变态的定义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在治疗上强调现实生活环境的改善,重点放在预防上,这一观点对心理教育运动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具体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者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的原理,注重社会角色、性别差异、社会习俗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学校、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对心理辅导结果的影响,能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然而,这种模式只侧重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忽略了学生作为“全人”的内在需求和自主发展。

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教育模式理论研究不足导致的理论体系建设苍白,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心理教育专家,但关于心理教育模式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仍缺乏统一认识,分歧很大,而且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脱节的现象严重。

(二)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的主导力量。我国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主要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科班式的学校心理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虽然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但缺乏系统的学习研究、实践训练、教育方法和操作技巧。二是半路出家式的班主任、政治课老师、校医以及学校团队干部等,他们一般受过短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总体来说,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不高,师资的培养存在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脱节的现象,且很大程度上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混为一谈,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健康心理的培养。

(三)实践过程形式化

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模仿或照搬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象,所以在目前的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看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缺乏本土化研究取向,体现不出对国外模式的创新,而且学科化、医学化、德育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问题突出,发展不均衡。

六、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性

哲学的发展观认为世界万物都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是发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是发展中的环境,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设计。纵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任何一种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每当一个模式固定下来,僵化了,不变化,便不可避免地走向反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性是当前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特点之一,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要实现素质教育“全人”的发展,更要注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和实践的发展性。

(二)整合性

当前,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用系统的观点,实现多元整合,而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医学模式从诊断人的某一方面缺陷入手,还是精神分析、行为模式从人的内外部因素着眼,这些模式最终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全面、综合地分析干扰人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各种内外部因素,而不是片面地看重其中某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影响人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并进一步协助他人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全人的发展与成功”。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把各种模式整合起来,强调一个系统的相互补充、整体协调,才能实现“1+12”,发挥综合优势。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除了实现理念、目标、课程、内容、学法、学段、资源和视野的整合,还要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管理、研究和硬件设施等综合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整合论绝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械拼凑、平均用力,而是强调各类型、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实现整体协调、彰显重心、创建特色。当前国内学校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模式、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四结合”模式、“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模式等都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整合性。

(三)本土化

正是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和一度的模仿、照搬,导致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过度“西化”的现象严重,引起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不满和呼吁。注重本土化研究、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经之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提供了指导,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目前,立足学校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共识。但如何开展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理性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难点,加强行动研究,重视基本问题和模式研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全方位变革,促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成熟化,努力创建面向世界的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