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第五节 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字体:16+-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1999—2001年)(试行)》,1998年12月]现代的教育观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关键。所以,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应该首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也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进。那么,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应该树立哪些现代教育观念呢?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树立以下几个现代教育观念。

一、现代健康和现代卫生的观念

传统的健康观念仅仅是指身体的健康,一个人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就可以称得上健康了。激烈变动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比以往都高的要求。许多人由于思想准备不足,社会承受能力差,社会心理问题层出不尽。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变动必然对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社会现实。传统的健康观和生理卫生观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提出的要求的。所以校长应该树立现代健康和卫生观。

在第一章已经阐述过,现代健康观认为必须身体、心理均健康,并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要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如何维持和保护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方法,讲究心理卫生。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当代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盛行。它谴责精神分析心理学只集中注意人性中疾病或残废的一面,把人看做生理力量和童年冲突的受害者,对人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又谴责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看做外部刺激的消极反应者,也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观点不仅是学术观点,它们在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的思想观念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比如,有的教师认为“龙生龙,凤生凤”,个别学生的缺点“从小就是这样,改不了了”;或者不从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出发,不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性采取乐观主义和充满希望的态度,认为人是能够而且必须超越其生物本能和环境特征的,相信人自身有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又皆能实现,成为健康的人格。

以人为本,相信人、尊重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不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而且已经成为时代的精神。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自己终身的研究作了难能可贵的反省:“只见社区不见人”,没有注意到生活在社区里的人内心是怎样的,他们有什么忧喜哀乐,他们有什么希望和追求。经济学家厉以宁强调:“经济学研究应把人作为‘社会人’来看待,他们在接受社会规范约束的同时,必然有自己的抱负和打算,并要考虑与他人及团体之间的协调性,而社会、团体也同样应考虑个人发展的需要问题。”教育家黄济呼唤:“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家叶澜也曾指出:“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最核心内容。”

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进行,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学生是人,是正在成长发育的人,是未来要走上社会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他们的能力,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进步”“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教师有了这样的信念,才能有教育学生的动机和积极行动。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他就可能放弃对一些学生的教育。

三、人格教育比知识智能教育重要的观念

关于教育功能(目的)的理论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有两派: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该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其代表人物为19世纪后半叶的孔德、诺笃尔普等。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应当由人的本性的需要决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的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都属这一流派。他们反对封建主义、宗教对人的思想的禁锢,指出要尊重人的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反思教育史,对现代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现代教育不仅有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的社会发展功能,而且有完善学生人格的个体发展功能。离开人的自身的发展,教育就无从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教育的功能观方面,经历了以下几个转变。最初是注意分数、强调记忆的应试教育;以后认识到知识比分数重要,于是强调知识教育;再以后又认识到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于是提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加强基础,发展特长”等口号,进入强调思维的智能教育。而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完善的个性或人格要比智慧和能力更重要,所以人格教育或个性教育远比知识或智能教育重要。有健全的人格而缺乏知识,仍不失其为人的价值,而且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自会有求知的欲望;若一个人只有知识而没有健全的人格,可能会误用或滥用知识,反而使知识和智慧成为有害的工具。国际教育基金总裁认为,面对社会与科学空前发展、生活日益富裕的挑战,人类问题的核心在于人的心。目前世界各国对人格教育的兴趣和关注与日俱增。大家共同的愿望是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公民,把社会建成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现代社会。

健全的人格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相一致的。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人格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为此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功能的观念——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地培养和完善学生人格的自觉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目前不少学校实施的应试教育仍然比较重视中小学生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忽视了中小学生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优良人格的塑造。不少教师只知教书不知教人,学生学习好一好百好,一些学习优良生表现出的不良人格,如自私、寡情、懒惰甚至人格障碍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学生学习差一差百差,一些学习落后生表现出的诚实、热情、乐于助人、爱劳动等优良人格得不到褒扬和肯定。其结果是以年轻一代人格健全发展的欠缺为代价,换取了部分中小学生智能的片面发展。(注:李百珍等.金色少年启示录丛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四、教育的心理学观念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强调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未来公民,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需求的了解和关心,往往把一些非思想品德问题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都归于思想品德问题,从而不恰当地扩大了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范围,往往伤害了学生,给学生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心理障碍。比如,有的教师不能够把学生当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看待,不平等对待学生,以居高临下的态势与学生交往,以至师生关系紧张,大大降低教育教学效果;有的老师感觉本来挺听话的初中学生突然变得“脾气大”了,爱顶撞老师家长,认为学生“变坏了”;有的认为中学生主动接近异性,甚至“谈起恋爱”认为是品质问题,不认为是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征的表现;更有许多的老师、家长一发现学生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就一概认为学生学习不努力而盲目批评学生,找家教辅导,分不清是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策略问题,还是情绪问题,甚至是罹患了心理疾病。

类似教师缺乏教育的心理学观点,不会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解决中小学生学习、生活问题而使教育失误的实例,举不胜举。所以,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树立教育的心理学观点,要了解和关心中小学生的共同特点,即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心理需求;每个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个性差异,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别特点。还要学习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知识、技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开发中小学生的潜能,达到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健康成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