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南方絲綢之路:雲南茶馬古道音樂文化研究

一、大理彌渡縣[3]

字體:16+-

[采錄案例一]

采錄對象:彭語,漢族,1930年生人,雲南省大理彌渡縣黃礦廠村人。

采錄時間:2010年1月16日。

采錄地點:彌渡縣黃礦廠村。

采錄背景:彭語老人有著近30年的養馬、馴馬、趕馬經曆,可謂是黃礦廠村的馬幫傳人。聽說有人因為趕馬的事情要來采訪,他非常的高興,也很熱情。清晨一起來,他就把馬圈打掃得幹幹淨淨,並給他喂養的馬戴上鈴鐺,我們到時,老人現場給我們表演了當年他趕馬的場景,並哼唱了當年在趕馬路上所唱的歌曲。2008年,他的子女為了記錄、保存父輩的趕馬經曆,就在黃礦廠村特意為其錄製了具有演繹色彩的趕馬DVD,筆者前去采訪時老人還欣然放給我們觀看。

筆者:老人家,您什麽時間開始趕馬的?

彭語:九歲、十歲。我們當時叫作“走夷方”。我一般都是中秋節出門,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回來,半年多的時間。

筆者:那麽小的年齡能趕馬嗎?

彭語:那個時候當然是跟著長輩一起去,我自己去肯定不行。我當時是跟著我的父親,我父親長年趕馬,經驗非常豐富,他在新中國成立前還曾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馬鍋頭。

筆者:那您還記得趕馬的事嗎?

彭語:我十五六歲跟父親在普洱開始趕馬,就是從彌渡縣馱一些東西到普洱,沿路賣掉,再馱普洱茶到下關,賣掉再買藥材運到麗江,主要是做一些短途買賣。23歲時有一次趕馬,從德欽返回,馱的東西有藏藥、獸皮、糧食。這次時間長,去了半年多。新中國成立前,進不了西藏,最遠也就隻到了中甸。新中國成立後,向前進了一步,最遠到了德欽縣。規模最大的是參與八百多匹馬所組成的13個馬隊,在彌渡縣算是最大規模的一次馬隊出行。我一般帶五匹馬左右,我記得在五六十年前的一次趕馬中,我管理的馬有一匹丟了,當時的馬鍋頭楊光彩說不要了,但我說有把握能找到,因為我對自己的馬是非常熟悉的,很有緣分的,它很多時候都能聽懂我的吆喝,我也能分辨出它的腳印,最後還是找到了遺失馬。在我們馬幫中,人人跟馬都有很好的感情,很好的交流,趕馬首先就要對馬好,學會跟馬合作,跟馬友好相處。這件事情使當時的馬鍋頭對我刮目相看,對我也逐漸信任,我的趕馬經驗也慢慢地積累起來,由原先的趕馬短工逐漸變為了經驗嫻熟的長工。不過沒想到,趕馬趕了將近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