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

二、大理密祉乡

字体:16+-

[采录案例三]

采录对象:李信,属虎,85岁左右,他已经记不得自己具体的生辰日了,云南省大理弥渡县密祉乡人。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8日。

图2-5 笔者与李信 摄影:张士吉

采录地点:大理密祉乡。

采录背景:笔者与李信的结识,应该先提到他现今居住的密祉乡。大理的密祉乡为“福地”“福祉”之意,素有“花灯之乡”“文化之乡”“民歌之乡”之美称。这里田园风光秀丽,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密祉乡海拔2000米至3000米不等,距离弥渡县城33公里。密祉乡过去叫作“马食铺”,就是因为这里曾经是过往经商马帮的驿站。密祉乡的文盛街约有300多户居民,均为汉族,崇尚儒学,历史上,文盛街曾出过举人和状元,在街中央,专门修有魁星阁,除了介绍他们的生平外,还有劝告人们学习的格言和警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全乡人们都会参与一年一度的“花灯节”,这是当地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各种各样的花灯之外,这个节日也成为当地的山歌相会、山歌比赛,曾经花灯节曲调之多可达到72首,现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八九首,以《过山调》(玉美人)、《梳妆调》《十大姐》《玩灯调》最具代表性。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小河淌水》的作者——尹宜公便出生于此地。在现今密祉乡的入口处,赫然立有“小河淌水”字样的大块石碑。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尹宜公的故居也已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故居为二层阁楼式,带有院落,建筑典雅别致,中西式建筑合为一体。最为重要的是尹宜公家曾是当地显赫一时的商户,财力雄厚,拥有上百匹骡马,也有自家为数不少的赶马工,笔者采访到的李信便是其中一位。

笔者:老人家,您还记得当年赶马的经历吗?

李信:只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出门赶马了。主要是家里太穷了,每天吃不饱,只好去赶马挣点钱用。

笔者:为什么要去尹宜公家赶马呢?

李信:当年要我参军,但是尹宜公的父亲帮助我,没让我去参军,我为了感激他们家,便开始做他们家的长工,给他们赶马报恩,但也就只给他家赶过马。

笔者:还能想起小时候唱的调子吗?

李信:老了,嗓子都不能用了。记得有一首是:“三担大米三担糠,驮起白米下正康;正康爱我十白米,我爱正康十姑娘。”[5]

笔者:在赶马路中听得最多或是唱的最多的调子是什么?

李信:每个民族的马帮都有自己的调子,弥渡的汉族马帮最常唱的是赶马调。

笔者:密祉乡的赶马人多吗?

李信:不少,密祉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对外来人非常友善,许多赶马人来到这里都会住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记得密祉乡有聂家马店、杨家桂花店,生意都很不错。

笔者:那赶马人住在密祉时会参与你们的花灯节吗?

李信:要是时间赶上了,当然也是会的。但赶马人也有自己的禁忌,他们还是比较小心的,外来人不敢轻易地参与某个地方的活动,只是一些热闹的场合,比如一群人围着火堆唱、跳,赶马人是愿意参与的。密祉乡的花灯节是很热闹的,居住在此的都知道,很多人跑很远专程来参加,途经的马帮当然也就不避讳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了。

笔者:花灯节有固定的内容吗?

李信:有的。像《过山调》《玉美人》都是一定会唱的。

笔者:那密祉乡有赶马的调子吗?

李信:就是《赶马调》。不过它的歌词内容太多了,我已经记不清楚了。“砍柴莫砍葡萄藤,养女莫给赶马人”这两句词记得。

谱例2-3:

演唱:李信、白翠华[6]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8日

采录地点:大理密祉乡

采录记谱: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