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

一、奔子栏镇[7]

字体:16+-

奔子栏为茶马古道云南段的重镇,最高海拔3600余米。奔子栏,藏语为“金色的沙坝”,自古以来就是云南通往西藏的咽喉要道,是过去“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金沙江上的著名渡口。清朝时,清政府曾在此渡口派兵把守,检查来往的行人和渡船。笔者在奔子栏镇,采访到了三位赶马人,其中一位达瓦老人,曾经赶马近40年,做过30年的马锅头。他们赶马经历丰富,性格豁达豪放,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一种很淡然的心境,如果不是他们的叙说,你从他们的脸上,很难看出他们曾经九死一生,是从死亡线上过来的人。通过他们的回忆,笔者对云南段的藏族马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茶马古道上的一些脉络和境况也渐渐清晰。

[采录案例四]

图2-6 藏族马锅头达瓦 摄影:张璐

采录对象:达瓦[8],男,90岁,现居住于奔子栏镇,家境在当地较为富裕,长年赶马,做马锅头长达三十年,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赶马世家。

采录时间:2010年1月24日、25日、27日。

采录地点:奔子栏镇。

采录背景:达瓦是笔者所采访到的十余位赶马老人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一来他是笔者所采访到的年龄最大的赶马人,经历丰富、谈吐不俗。二来他是笔者所采访到的唯一一位地道的藏族马锅头。他的体态虽然略显消瘦,但气宇轩昂、身板硬朗,个头较高,言语不多,不怒自威。他懂得汉语、纳西语等多种语言,可能是由于他长期身为马锅头的缘故,在他的诉说中,透露出对马帮、赶马路不一样的情怀。赶马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历史痕迹,不是饱经沧桑的生活苦恼,而是豁达干练的豪情壮志,那坚毅的神情,冷峻的目光,无不透射出当年他作为马锅头的威严和干练,他的口述史,带有几分悲壮的情愫,既让人感到不得不这样做,但同时又感到无奈和无助。笔者能够寻访到他,颇费周折,但也甚感庆幸。在奔子栏镇时,笔者曾三度前去拜访,他总是忙于制作糠巴[9],由于年岁已大,他的双手在做糠巴时已经明显颤抖,但当涉及茶马古道上某些敏感问题时,他做糠巴的手会立即停了下来,详细的给予说明,其神情严肃,一丝不苟,言语精练准确,思路非常清晰,让人不由得对其肃然起敬。在最后一次采访快结束时,达瓦的孙子扎西登珠恰好回到家里,他听闻我们的来意,欣然欢迎。扎西登珠现在是一名司机,主要开货车往来于奔子栏镇与德钦县城之间。当地藏族人开玩笑说,他爷爷是当年的马锅头,扎西登珠是当代公路的“马锅头”。

笔者:老人家,您好。听说您做过很长时间的马锅头?您赶马时间有多长?路线一般是怎样的?

达瓦:新中国成立前开始赶马,有四五十年吧。我做马锅头是因为父辈的原因,父亲一直是马锅头,我做马锅头也有30年了。走的路线还是比较固定的,“下面”[10]最远达到下关,“上面”最远经过拉萨,到印度是终点。

笔者:你最常走的路线有哪些?

达瓦:最远的向下[11]走的是到下关。向上走的就是去西藏,途经拉萨、日喀则,最后去印度。每年都去一次拉萨,去一次下关。

笔者:一般赶多少匹马?

达瓦:二三百匹吧。在芒康有一家,最多的时候有五六百匹马,是我见过的最多的一家,其余大部分的马帮都是一二百匹的多,也有二三百匹马的。

笔者:那队伍一定特别壮观,他们都是藏族的马帮吗?

达瓦:大部分都是。有几个纳西族的,但他们体力不行,海拔太高,受不了。

笔者:马锅头主要负责什么?

达瓦:一个马帮的事情都由马锅头负责。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买卖和外交,样样都具体,样样都要管。他不仅要有丰富的赶马经验,较强的处理问题能力。对沿途的情况要很熟悉,更重要的是能够带领团结马帮赚到钱,既会管、又善谋、还要有帅才。我刚做马锅头时,也出现过不少问题,有人不服气我,不听我的话,后来时间长了,经验多了,大家才逐渐认可了我这个马锅头。不过在赶马中,越是时间长的,经验丰富的,越是胆子小。越有经验,就越害怕出事。因为谁也预料不到,在赶马路上会碰到什么情况。但不管出现了什么情况和问题,马锅头都必须能给予妥善的解决。否则,马帮不会服你,马锅头的领导地位也保不住。

笔者:途径一个地方住宿,能休息好吗?会和当地的同胞们一起歌舞吗?

达瓦:会啊。一直走太累了,一定得休息。休息不好,第二天没精神,那样会出事的。所以,我们对休息很重视,休息的时间基本上也有规律。但藏族马帮很少住马店,一般都露宿野外,晚上就支起火堆,围着火堆跳锅庄、拉弦子,大家一起联欢,放松放松。大多时候是跳锅庄的,舞步简单,手拉手围着火堆跳。

谱例2-4:

演唱:达瓦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奔子栏镇

采录记谱:张璐

歌词大意:印度是我们向往的地方,但要去那里,有一个地方很热、很热;我爱这个地方,但怎样去这个地方,我产生了犹豫。

歌词意译:我心上的人啊,你是否邀请我进来坐坐。

笔者:赶马途中会唱些什么呢?

达瓦:唱情卦、山歌、锅庄曲调。看见美丽的海,有一次路过滇池[12]:“湖海他飞得太美,飞来飞去。海边的那个花,好美。吉祥如意的地方就是这里。”看见神山卡瓦格博雪山,也总爱哼唱调子,歌词大意:到圣山上烧一炷香,他就会保佑我;去圣山上烧香,再烧一炷,他就会永远保佑我。在奔子栏,跳锅庄。过了奔子栏,到其他地方,到了云南边界的德钦,跳弦子舞。大家一起热闹、联欢,藏族人是特别爱唱、爱跳。

笔者:路途中会带着乐器行走吗?

达瓦:弦子是比较常带的,形制小,容易带。不过有时也用当地的乐器。

谱例2-5:

演唱:达瓦与孙子扎西登珠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奔子栏镇

采录记谱:张璐

歌词大意:这个林寺太美、太好,他里面好的是在活佛,他外面好的是可以活动,可以看到的景色很多。

笔者:路途中和其他马帮发生过冲突吗?

达瓦:有的。有的时候因为路窄,互不相让便会发生冲突。在一些熟悉的路段,马帮之间还是挺和谐的。碰到有些生疏的地方,心里没底,有时便会有冲突。不过真正到了做买卖的时候,就又会有好转的。记得有一次,我的马帮遇到了土匪,我们人少,土匪人多,眼看着我们就要吃亏,正在这时,一队汉族马帮过来了,他们帮助我们迅速打退了土匪,解救了我们,像这样民族之间互相帮助的事情也是非常多的。

笔者:那您是马锅头,都需要做些什么?

达瓦:我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有四项:一是管理整个马帮,一个马帮中从人,到马,到运输的货物,都是有清晰分工的。谁在什么位置,谁干什么事,谁的责任有多大,都需要我给大家说清楚,并按职责给以奖励和处罚。比如说马匹的分配,如果是刚开始赶马的人,没有什么经验,会给他四匹到六匹马,即使相当有经验的长工最多给他十二匹马,这就是技术相当娴熟的了。分工得当,报酬合适,赶马的人积极性就高,走得也会很快,内部矛盾也就少。管理马帮很难,有时光说是不行的,还要你亲自去做,遇到危险的事,你要先上,这样你才能有威信,说话有人听。二是带领马帮走,既要走得快,又要尽量少走弯路,还要便于沿途做生意,路上又不能出问题,我最害怕的就是路上出问题,人、马出了事,处理起来很麻烦,时间耽误了不说,整个马帮也会受到影响,但到西藏、印度的路太难走了,就算是经验和资格再丰富和再老的马锅头,谁也不敢保证能不出事。我在赶马路上,每天都是很小心的,但就是这样,也经常出事,现在想起来有些事,也感到后怕。三是负责跟人打交道,赶马路上有一套自己的规矩,你不熟悉,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尤其是沿途的一些民族,你不懂他们的语言,不知道他们的风俗习惯,赶马通过时,就会很不顺利。因此,许多事情逼迫你得学。四是想办法赚钱,马帮说到底,就是为了赚钱,如果马锅头不能带领大家赚到钱,跟你去一次西藏或印度就没人跟你了。你的马帮就发展不起来。

笔者:做马锅头确实不容易,那您凭借什么来判断其有无赶马经验呢?

达瓦:只用看他上驮、下驮的时间长短就可以。一般的工人往马背上装运货物需要十分钟,但如果是相当熟练的工人两分钟便可。

谱例2-6:

演唱:达瓦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奔子栏镇

采录记谱:张璐

歌词大意:走路要骑马,坐着要用垫子,这一生过着幸福的生活。

笔者:奔子栏人人会唱锅庄,赶马中会唱吗?

达瓦:藏族人能歌善舞,在赶马途中,除了唱山歌、情卦,锅庄也唱。但总的来说,还是奔子栏当地人唱的比较多,而且,锅庄主要是用来“跳”,动作大,可以活动筋骨、锻炼身体。锅庄也受赶马人喜欢。

[采录案例五]

图2-7 藏族赶马人培促 摄影:张璐

采录对象:培促,男,82岁,现居住于奔子栏镇萨玛村民小组。

采录时间:2011年1月26日。

采录地点:奔子栏镇。

采录背景:笔者经过崎岖的山路来到培促老人现今居住的家中。他现在是奔子栏一位地道的农民,家境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十分破陋。屋子内养着马,他住了很小的一间。他曾经是藏族马帮中一位普普通通的赶马长工,也就是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走上了赶马之路,一走就是几十年。但他对马帮生活没有怨恨、无奈,反而能以前往西藏、印度而倍感骄傲。他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藏族赶马人,见到我们四五个人过来,先是惊慌失措,而后听说是要采访当年有关赶马的故事,羞涩地笑了。

笔者:老人家您好,您大概是什么时间开始赶马的?

培促:21岁开始赶马,一赶就是16年。我出生在昌都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到奔子栏赶毛驴,后来就在这了。

笔者:您赶马多长时间?

培促:赶马16年,第一次赶马通过拉萨到印度,在印度住了一年,拉回来布匹、象牙、绸缎。一年之后,又回到拉萨。路上经过个湖,没有船,当时只有皮船[13]。一个人用手划,人和货物都坐皮船,皮船上有一只绵羊,脖子上有铃铛,铃铛响作为信号,听见铃铛响了,就表示船工来了。而货物都放下面,人坐在上面,一个皮船能坐三四个人,让骡子自己淌着水游过去就行。

笔者:您最远的地方赶马到哪?

培促:到格里格达[14]。印度房子的特点都是铁皮瓦,屋檐长,赶马人要是到了印度租不起房子,就住在他们的屋檐下面。我们当时用的钱都是袁世凯的大头钱,也有纸币。好多语言是听不懂的,不过我们会找当地的翻译,是要付费的。能去一趟印度十分不容易,路太远了,但心里高兴。

笔者:老人家大概去过印度几次?每次大概有多久呢?

培促:从拉萨到印度完全依靠徒步,起三更睡半夜,最快要13天能达到。过珠穆朗玛峰的一个崖口,海拔太高了,风雪也大,骡子脖子上的铃铛都会结冰掉到地上,我们只能躲在骡子的尾巴后面,有时拽着骡子的尾巴才能过去。不过奔子栏赶马的人都经常会说:从奔子栏到拉萨要90天,翻十多座山,从拉萨回到奔子栏要49天,因为是下坡路,货物也少了,所以速度也快些。

谱例2-7:

演唱:培促

采录时间:2010年1月26日

采录地点:奔子栏

采录记谱:张璐

第一句歌词大意:美丽的彩虹出现在高山上,人们看上去之最高尚不过的了。

笔者:我国少数民族中到达印度的您都见过哪些民族呢?

培促:汉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藏族。其中藏族人当然是最多的。这五个民族之间在印度都会有买卖的交易,用钱买东西回来或者是用物换物。藏族的马帮要是到了印度,肯定会先到高级活佛面前卜卦,问活佛做哪个生意好,哪个地方做生意好。然后得到指引后才会朝这个方面去做,不惜一切代价。买了东西,再拉回来到拉萨再卖。

谱例2-8:

演唱:培促

采录时间:2010年1月26日

采录地点:奔子栏镇

采录记谱:张璐

歌词大意:尊贵的马锅头,最尊贵的家人,请上座请上座。

笔者:一个马帮是不是只有一个民族?

培促:一般是的,我所在的都是藏族的马帮。各个马帮都是独立的民族单位,但是到拉萨待几天后,有时也会前前后后搭伴一起去印度。

笔者:那你们交换的货物都还记得有什么吗?

培促:从自己家乡带到印度去的一般都是茶叶、红糖、羊毛,羊毛是必须带的,印度特别缺羊毛。

[采录案例六]

图2-8 藏族赶马人把三 摄影:张士吉

采录对象:把三,81岁,成了上门女婿“嫁”到奔子栏,家乡是在山区。

采录时间:2010年1月28日。

采录地点:奔子栏镇。

采录背景:把三15岁开始赶马,特别密集的赶马时间段是在15岁至27岁。25岁那年,家里的生意做好了,养了12匹骡子,当了一年的马锅头。26岁时,他的哥哥开始做马锅头,自己到四川德荣县当了赶马长工。把三老人属于笔者在奔子栏采访的几位老人中较年轻的一位,他口齿较为伶俐,记忆较好,他不仅记得当年的赶马经历,也尚可哼唱出赶马途中的藏族山歌。

笔者:还记得赶马时和别的民族有过什么接触吗?

把三:有一次从下关进来茶叶,路过丽江的九河,做饭时没柴了,就去当地纳西族家要柴,但纳西族陌生,不给我们,我们马帮中有一个人懂点纳西语,他们知道了我们是路过的马帮,给了柴。结果到了晚上,我们还在一起跳锅庄,纳西族也加入了进来,气氛也很友好。

笔者:赶马途中经常唱山歌,有哪些调子呢?

把三:爱唱,我唱的山歌都是希望碰运气的,希望有好事的,希望理想能实现,要不就是整日整夜思念遇上心中的人。

笔者:藏族个个能歌善舞,实际路途中还会这样吗?

把三:藏族马帮总是十分活跃的,藏族山歌在赶马路上都是可以随处哼的。也不见得非得与赶马有关,什么歌都可以唱,什么曲子都能哼,只要能解闷逗乐就行,没有统一的要求,谁想怎么唱谁就怎么唱。奔子栏马帮特别爱跳锅庄舞,如果出去到外地(如下关),一起圆圈跳的也特别多,大家一起赶马赶累了,晚上住宿时娱乐一下,放松。白天赶马,劳动强度太大了。

笔者:赶马途中都唱些什么调子?

把三:藏族马帮习惯于路上的随意吆喝,山歌在藏族马帮中到处都可以听见的。有时也唱猜谜的曲调,开玩笑的多。

笔者:您去过印度吗?

把三:去过的,在我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到过那里,来回路上是一年的时间。

笔者:对印度有什么印象吗?

把三:生活条件不好,不适应,容易生病。不过心里还是高兴的,愿意去。

笔者:为什么呢?

把三:呵呵说不清楚。

谱例2-9:

演唱:把三

采录时间:2010年1月28日

采录地点:奔子栏镇

采录记谱:张璐

歌词大意:与前来的人打招呼,吆喝声为主。

谱例2-10:

演唱:把三

采录时间:2010年1月28日

采录地点:奔子栏镇

采录记谱:张璐

歌词大意:圣山上烧一炷香,他就保佑我。去圣山上烧香,再烧一炷,他就永远保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