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

一、纳西族赶马人

字体:16+-

图2-10 纳西族赶马人李能章及其长孙与笔者合影 摄影:张士吉

纳西族主要聚居地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这里风景秀丽,环山环水,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是我国众多古城中特点十分鲜明的一座古城。它是一座开放式古城,即周边没有围墙,也是一个文化古城,东巴文化历代传承于此,纳西族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丽江在历史上与马帮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里不仅是茶马古道上最大的中转站,而且丽江人民爱马、养马、驯马的历史悠久,丽江马帮在茶马古道上也很有盛名。

[采录案例八]

采录对象:李能章,男,75岁,现居住于丽江市束河镇。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0日。

采录地点:丽江束河镇。

采录背景:对于李能章的采访,在整个田野工作中也算得上是一件趣事。李能章现在已经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皮匠师傅。出自他手艺的皮革制品已形成自己的品牌,名为“红河”,并且远销至香港和国外。中央电视台多次采访和报道过他。李能章是他曾经的名字和现在的艺名。他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张德宽。当笔者对李能章进行采访后,回来又听说在束河镇还有一位名为张德宽的赶马老人,笔者再次走访束河镇,寻找张德宽,竟不料想居然是同一个人。

笔者:您对赶马都有哪些记忆?

李能章:我22岁时跟着马帮去过一次西藏,那次的马帮大概有二百多匹骡子。掌柜和店员都是纳西族人。骡子一般都认识自己的马夫,一个纳西族人要管七匹骡子,每个骡子都有自己的名字,路途中还得驮着盐巴、藏巴(炒面)喂马,骡子和马夫之间的感情是很好的。马夫把骡子当成自己的朋友,照顾很精心,吃饭时,马夫先把骡子喂饱了自己再吃,遇到很不好走的路,有的马夫就从骡子背上取下一些东西自己背上,路好走后,再把东西放到骡子背上去,我看到后深受感动,但我也很想得通,千里迢迢赶马路,马就是赶马人的最好伙伴,如果马出了问题,赶马人依靠谁?所以在赶马路上,照顾马是马夫的第一职责,在照顾马上,马夫们谁也不敢大意。

笔者:您赶过马吗?

李能章:赶过。

笔者:您能赶几匹马?

李能章:我最多的时候赶过六匹马。

笔者:那您是很有经验的赶马人了?

李能章:赶马时间长了就有经验了,赶马也不是什么难事,赶马最关键的是,要识马性,对马好,你对马有了感情,马很听你的话就行了。我见到过一个赶马人,他在路上负责赶二十匹马,真厉害。

笔者:为什么会改名字呢?

李能章:呵呵,原来我就叫李能章,后来赶马的时候为了方便,就换了个名字,才叫张德宽。现在赶马结束了,就又换回来了。

笔者:赶马还用换名字啊?

李能章:也不是人人都换。我是觉得赶马在我那个时候,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光彩的事情,只有家庭特别穷的才出门赶马,非常辛苦,也特别危险。所以隐姓埋名,主要怕同乡的人和街坊邻居知道了脸上不好看,但事情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不用赶马了,所以名字就又改回来了。

笔者:那看来在您心里赶马是段心酸的往事了。

李能章:可以这样说。赶马路上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世界上最难走的路有三条:南极、北极、赶马路。我赶马时间虽然很短,但赶马路上发生的一些事我死都不会忘记。赶马路太危险,稍微不小心,连命都保不住,我们那个马队,有好几次出事,让人胆战心惊。有一次到印度,我亲眼看到几匹马从悬崖上掉下去了,也看到两个赶马人掉下了悬崖,救都没法救。当时,我们都吓哭了,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会不掉下去。还有就是赶马不是人过的生活,赶马路上,天气变化很快,一会儿风、一会儿雨、有时下雹子,路又不好走,真遭罪。唉,不提了。再说,我就控制不住了。

笔者:丽江马帮都走哪些路线?

李能章:丽江的骡子最出名了。经常走的路线以短途为主,有从丽江→中甸,需要八天的路途;从中甸→奔子栏,需要十二天。从丽江带着去的货物一般是茶叶、粉丝、铜器,到了奔子栏,还会带一些棉花。而如果相反的方向,从丽江到昆明,需要十八天的路途。

笔者:你们和藏族马帮关系如何,对藏族马帮还有印象吗?

李能章:赶马路上,马帮之间关系都处得不错,一般情况下,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多。和气生财嘛!大家都是赶马的,都是做生意的,只要不影响到自身的根本利益,马帮之间不会闹矛盾。我对藏族马帮的印象不错,藏族马帮到了冬天,最远的我见过去到西双版纳的,但夏天就肯定去不了了,那里海拔低,本来就不适应,夏天天气太热,藏族人根本受不了。藏族马帮几乎从来不住马店,他们的行李都是自己带着,总是驻扎在野外。纳西族的一个马帮最多的也就一千多匹,而藏族马帮的骡子有上万匹的,他们的马确实轻巧、灵活,体力好,耐力足。藏族人体格也好,耐力也好,在赶马路上,他们很能干。在云南,到达拉萨的马帮藏族的多,能有80%,纳西族占20%,其他民族的几乎没有。

笔者:纳西族马帮在赶马路上会唱调子吗?

李能章:会的,一般都是习惯男女对唱,但纳西族并没有固定的赶马调,曲调固定,词经常换的。

笔者:您能唱一首吗?

李能章:呵呵,有一首唱马的。

谱例2-12:

演唱:李能章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0日

采录地点:丽江

采录记谱:张璐

歌词大意:马儿,我将你喂的足够的肥壮,你带着我上路。

[采录案例九]

图2-11 纳西族赶马人宣绍武 摄影:张璐

采录对象:宣绍武,男,1926年出生,现居住于丽江市。

采录时间:2011年5月。

采录地点:丽江古城。

采录背景:宣绍武是丽江赫赫有名的宣科的哥哥。他文学修养较高,对纳西族的历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己也亲历赶过马,并著有《茶马古道亲历记》一书,文笔流畅,资料翔实,很有见地。他认为,“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齐名,是中国通往国外的又一条漫漫长路。其地位应该给予肯定,其历史贡献应该给予宣扬,茶马古道上马帮们的拼搏精神也应该成为今天提倡的精神。如果没有茶马古道,丽江发展就不会这么快,云南的历史也许会重新书写。忘记历史就意味着丢掉了我们的祖宗。人可以忘本,但不能忘根。在与他的交谈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对茶马古道那种眷恋和执迷。

笔者:您去过拉萨吗?见过什么样的马帮?

宣绍武:去过啊。1946年,我从丽江出发,到了1949年才回来的,去了拉萨,在那里住了整整两年。还记得当年从丽江出发,赶马走了三个多月到拉萨。

笔者:那您作为地地道道的丽江人,从小耳濡目染赶马的事情,又亲身经历过赶马,您怎么看待纳西族马帮呢?

宣绍武:丽江是茶马古道云南段内最重要的驿站了,这主要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在云南,丽江的海拔、气候都是适中的,比较起来版纳的太低、太热,中甸的太高、冬天太冷,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人和马到了丽江都还是比较能适应的。特别是抗战时期(20世纪40年代),日本封锁了中国通向国外的所有通道,只剩下云南赶马路这条道路。当时云南内的所有物资都集中在了丽江,纳西族马帮在这一段时间是非常受重视的,它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了,还有其他民族的马帮。不过客观来说,藏族的马帮还是比较能吃苦耐劳的,他们所行走的路途一般都是长途,穿西藏,到印度,这不是一般马帮可以做到的。

笔者:对在丽江其他民族的马帮还有什么记忆吗?

宣绍武:在1947年的时候,丽江有一个名为“茂恒商号”的资本家,当时几乎垄断了整个丽江的市场,非常出名。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丽江汇集了很多银行、商号,但他们雇佣的都是藏族的马锅头。赶马走的不是一般的路,是世界上最苦的路。它穿越了整个大西南的广大地域,这里雪岭连绵,山岳重叠,江河奔泻,波涛滚滚,空气稀薄。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雪域西藏,其行路之难,更难于蜀道之上青天。尤其是到了冬天,每天都要爬雪山、过草地,海拔高,身体也不适应。

笔者:摩梭人作为纳西族的支系,您觉得他们与这条赶马路有关系吗?

宣绍武:他们现居住于泸沽湖畔,从地理位置来看,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摩梭人当地的“打跳”是最富于盛名的歌舞之一,他们这种圆圈歌舞的形式,其实也是受到藏族锅庄舞的影响,是藏族锅庄舞在当地的“生根发芽”,这应该算是茶马古道遗留下来的吧。

笔者:摩梭人最奇特的是走婚,您怎么看呢?

宣绍武:摩梭人的婚姻是走婚制度,所谓男不娶、女不嫁。这种婚姻制度在世界上也罕见。云南本就是婚姻状态多见的省份,什么样奇特的现象都有。所以有人说,云南民族多,社会形态多样,婚姻形式百花齐放,对云南了解透了,对中国的社会也就理解了。不过婚姻形态其实也就几样,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妻多夫的比较少见,在云南也只有奔子栏地区有,且大部分都是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的,现在这种婚姻形态已经少见了。认真研究这些婚姻形式,会发现许多很有趣的现象,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化中出现的形态,有很多都与茶马古道有关,也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有关。